國人也有不大聲嚷嚷的時候-視野
說中國人嚷嚷,那主要是指在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大聲說話。在其他一些場合,中國人其實很少開腔,即便說話,聲音也沒有什么底氣。
在法國讀書的時候,同學中除了法國本國人,還有不少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據我觀察,上課時有這么一個現象挺有意思,不論是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學生,還是來自非洲、南亞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爭相發言、討論或提問,唯獨來自中、日、韓的學生正襟危坐,悶頭記筆記。遇有不明白的問題,總是選擇課間或下課以后與老師個別討論。
記得有一次我課下向老師提問,法國老師略帶責備地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怎么不早些在課上提出來,也好讓所有同學都受到啟發。”
后來,我到了國際組織工作,同事更是來自世界各地。國際組織條條框框多,有文山,也有會海,大事小事都要開會討論。每次開會,絕少冷場,特別是來自印、巴、孟南亞次大陸的職員發言滿嘴里跑舌頭,滔滔不絕,好像生怕別人把他們當啞巴。只有我們東亞中、日、韓的職員沉得住氣,輕易不打開話匣子。
我把這種現象戲稱為“東亞沉默”。捫心自問,東亞人為什么喜歡沉默呢?
首先,我們語言能力明顯不如人家,畢竟英語也好,法語也好,都不是我們的母語。一個韓國同事就說,我們東亞人舌頭偏硬,發音不準,所以沒有準備不輕易發言,以免出錯尷尬。
這就牽涉出“東亞沉默”的另一個原因:保全面子,而且不僅是要保全自己的面子,老師和上司的面子也跟著一起保。就拿上課提問來說吧,萬一老師答不出來,豈不有失人家師道尊嚴。
不過,面子問題只是表面現象,“東亞沉默”還有更深刻的文化背景。那部在東方影響深遠的著作里面三番五次地提到“君子欲訥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也就是說做個“君子”說話要小心謹慎。
孔子身體力行,一次與弟子們在一起開會時就冒了一句:“予欲無言。”(“我不想說話了。”)弟子們不解:如果您不說話,我們還傳述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意思是,天不說話,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樣生長。
孔老夫子意猶未盡,還上綱上線地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把花言巧語的人都打入不大仁義的另類。雖然說我們中間很多人可能并沒有讀過《論語》,但是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地也懂得了“悶聲發大財”的道理,這恰又與孔子所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后悔,謀求官職的機會就在其中了”),不謀而合。
所以,在這里為我們自己說句公道話,咱中國人,也不是不分場合什么時候都大聲嚷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