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一生要去的幾個地方-流行·視覺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又云:奇文須得江山助。因而,一介文人,要想有大成就,寫出好作品,平生一定要去這幾個地方瞻仰遺址,領略風光,拜謁先賢,神交古人。
去嚴子陵釣臺,可借一點清高氣。嚴先生不慕富貴,不媚皇權,甘于清貧,清白自居,垂釣富春江,終老山林,可謂高風亮節。來到這里,流連釣臺,極目遠舒,飲客星山清泉,拜嚴子陵祠堂,吟誦范仲淹名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經此耳濡目染,心領神會,即便做不到“只留清氣滿乾坤”,也可多少去一點俗氣、濁氣、銅臭氣、方巾氣。
去杜甫草堂,可沾一點慈悲氣。杜工部一生貧寒,衣食常難自給,卻每以天下為己任,為蒼生哭,為世間不平鳴,凝血淚而成《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為大慈大悲之作,正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浣花溪畔,草堂小坐,向大師討教一二,會使我們也變得心熱、筆熱、文熱,悲天憫人,筆端含情。
去采石磯,可染一點仙氣。此乃詩仙李太白的終老之地,凡仰慕詩仙有志詩壇折桂者,不可不來。先登太白樓,再游謫仙堂,順訪青蓮居士祠,俯視太白酒后捉月投江處,祭拜李白衣冠冢。然后,遙想詩仙當年,吟誦詩仙名篇,把酒問天,飄飄欲仙,實乃文人勝事。
去滕王閣,借一點才氣。讀王勃《滕王閣序》,方知何為文不加點,倚馬可待;何為字字珠璣,神來之筆;何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個文人一輩子能寫出這兩句就足以不朽,而王勃居然還有那么多錦繡文章,篇篇美不勝收。于是,羨艷之情油a然而生,拾步登閣,上香一炷,默念《滕王閣序》兩遍,虔誠鞠躬而三。
去黃鶴樓,沾一點牛氣。“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這里確為寫詩之絕佳勝地,文人騷客到此,無不詩興大發,可下筆前你得掂量掂量自己,崔顥一首詩就“牛”了上千年,即使目空天下的李白到這里也得息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在上頭”。崔顥分明在教誨我等,文人得有點牛氣,堅信“文章是自家的好”。倘若心虛氣怯,不妨向崔先生稍借一二。
去十里秦淮,借一點靈氣。六朝金粉,十里秦淮,“槳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不知給了歷代多少文人創作靈感,劉禹錫寫成《烏衣巷》,杜牧吟就《泊秦淮》,孔尚任捧出《桃花扇》,朱自清與俞平伯聯袂共獻同題散文《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往事如煙,人去聲絕,然李香君的媚香樓還在,魏源的“小卷阿”尚存,朱雀橋、桃葉渡依稀可尋。一路看去,訪古尋跡,胸中仍有波瀾;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筆下又起溝壑。
去東坡赤壁,沾一點豪爽氣。天下勝景無數,但以詩賦而成名,以假亂真、以假勝真者,則非黃岡東坡赤壁莫屬。千古不朽之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賦》,誕生于此;豪放派的扛鼎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此問世。文人騷客,無人不知、不贊“大江東去”,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領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之壯觀,體味“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神韻。登臨此地,須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仰天長嘯,方可不虛此行。
去三味書屋,可借一點浩然正氣。魯迅一生,鐵骨錚錚,寧折不彎,正氣凜然,甘當人民大眾的牛,向黑暗勢力奮勇沖擊,與舊傳統決不妥協。三味書屋便是其啟蒙之地,偉人即從這里走出。近觀迅翁所用舊物,細游先生幼學舊址,聯想文豪之博大思想,緬懷巨人之不世偉業,不由正氣沛然,激情滿胸。
人生苦短,路長景多,還須早日成行才是。一個文人,如果身上充溢著才氣、仙氣、靈氣、豪爽氣、清高氣、浩然正氣,那你不是東坡第二,也是魯迅再生,恭喜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