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北上廣-人與社會
在夏天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收到了一封來自法國的信。那是好友瑪麗在法國海邊度假寄來的信。她洋洋灑灑寫了三頁,說著她在柏林這一年的經歷。
瑪麗熱愛文化,畢業后去了柏林,一邊打零工一邊找工作。“你知道,整整一年找工作是多么讓人身心疲憊。所以我決定這個夏天來到法國的海邊度假。”柏林充滿了各種文化類的人才,所以優秀如她,至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柏林之于德國人,就像北上廣之于我們——令人向往的大城市,充滿機遇、競爭和壓力。
一個人一生之中,總會有那么一個階段十分渴望大城市的生活,渴望人群和熱鬧,渴望成功和掌聲。大城市的復雜和多樣總給人驚喜,但大城市也冷酷無情,房價可怕,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嚴重,工作壓力巨大,生活成本高昂,每個人需盡力拼搏,方有立足之地。
其實,泛泛地討論是逃往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對于每個人而言,大城市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有人找到了夢想,有人失去了天真。唯一不變的是——你逃或者不逃,北上廣都在那里,永遠誘惑著你。
人生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常常緣于是否問了正確的問題。所以要問的問題不該是去不去北上廣,而是:我要做什么,哪里有我的土壤?
我認識一個男孩,他叫小俞。他在偏遠的鄉鎮長大,家境不錯。雖然家里給他安排好了去做當地的公務員,他還是在多年前來到上海,在一個時尚雜志當助理。因為他喜歡這個行業,他想試試。他做了所有打雜跑腿的事情,一步步提升。認識有名的攝影師、化妝師、模特,結識所有重要的品牌和公關公司,他是那個“幫忙靠譜貼心”的小俞,后來他成了“能干有技術”的攝影師小俞,現在是著名的攝影工作室的俞總。小俞知道大城市才有實現他夢想的土壤,那么再苦也應該留下。
如果你是海豚,你肯定不喜歡動物園,雖然那里有吃有喝很安逸。你必然向往大海,盡管那里有鯊魚。
那么多離開北上廣的人們,去了二三線城市,以更輕松的心態去開啟新的事業,這是個多么好的生活選擇。我認識一個教授,他所任職的大學在上海,他一周兩天從江蘇的某個城市坐火車趕來上海給學生上課,平日就在那個小城市里看書寫作。他說只有在那樣的小城市里,才能有一片自己的花園,種上蔬果和花卉。他知道自己更喜歡有蟬鳴和雞叫的環境,所以選擇了一定程度上的“逃離”。
對于年輕人而言,大城市是必經之路。這就像戀愛,總是要談的。有的修成正果,有的傷痕累累,有的因為這場戀愛找到了自我。
北上廣、柏林、紐約、倫敦……大城市提供足夠多的空間和機會給人嘗試,知道一些選擇是否適合自己,了解怎樣的土壤才能播種自己的夢想,怎樣的土地上能夠耕耘自己的生活。
我很高興看到瑪麗寫道,她在柏林的一年,看了足夠多的博物館,參加了足夠多的文化活動,認識了足夠多的又酷又帥的朋友,也算是過癮了。“接下來我想我要放眼全歐洲地去找工作,而不是只盯著柏林了。”她將她的下一站,設定為“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