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和尚-民間故事
民間“打和尚”的故事多有流傳,但今兒個說的,既有佛家普度眾生的菩薩心腸,又有浪子回頭的人間美談……
灤州大覺寺的天王殿里,除了供奉著東、西、南、北四大天王外,在正對著山門的神龕里,還供奉著一尊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彌勒佛的左右各掛一塊烏漆木牌,上面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笑口常開,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下聯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關于這尊彌勒佛,還有一段傳說呢。
清朝年間,灤州城里有個做蠟燭生意的富商,叫海山。當年,他這名字是專門請高人給起的,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意。如今這“福如東海”基本算達到了,別看他四十歲剛出頭,卻將世間珍品吃盡穿絕,每天變著花樣地找樂,都不知該怎么享受才好了,只是這“壽比南山”一直困擾著他,怎樣才能長生不老呢?
后來,海山終于打聽到東北長白山上有位得道的方士煉出了長壽丸,能延年益壽,于是千里迢迢不惜重金購得三粒。那方士叮囑他,此丸相隔三百年方可服用一粒,三粒增壽一千年。怎奈海山增壽心切,回到家竟將三粒藥丸一口吞下,頃刻間,肚子里就好比翻江倒海,像是孫悟空在里面翻跟斗。海山做夢也沒想到,這長壽丸竟成了他的要命丸。臨死前,他只對獨生兒子海猛子說了一句話:“沒錢花時你就打和尚吧!”
那年海猛子剛滿二十歲,他沒聽明白父親說的話是啥意思,心想:這么大的家業,我怎么可能沒錢花呢?即使沒錢花,我為何又要打和尚呢?父親一定是被那長壽丸折騰的,說胡話呢!
沒過幾年,海山的話得到了印證。由于海猛子從小嬌生慣養、不學無術,辦事又愣頭愣腦,本來十拿九穩掙錢的蠟燭生意,愣是讓他給賠黃了。后來,他就靠賣家里值錢的東西過日子,卻依然大手大腳。正所謂坐吃山空,很快,家里除了他棲身的房子和一尊比真人還大的佛像外,再也沒啥可賣的了。曾經錦衣玉食的海少爺,只有拿著破碗到大街上要飯去了。
別小瞧要飯,里面也有竅門,人家專業要飯的,知道咋裝可憐咋賣乖,混得好的,每頓還能見到葷腥,可海猛子活這么大,哪兒干過這事?他不會要飯呀,這不,都一整天了,他卻連口飯都沒吃上,餓得他兩只眼睛冒綠光,瞅啥都想咬兩口。
這一餓,倒讓海猛子想起父親臨終時留下的遺言:沒錢花時打和尚。盡管現在琢磨起這話來依然荒唐,可落魄到這地步了,有棗沒棗就先打它一竿子再說吧。海猛子正這樣想著,對面還真的來了一個和尚,而且就像他父親冥冥之中特意給安排的一樣,這和尚個子比他矮一頭,胳膊也比他細一圈兒,要打就打這樣的。眼見這倒霉蛋已來到近前,海猛子也就不客氣了,揮起拳頭照著和尚的面門打去,不料那和尚是個練家子——會武功,一把將海猛子的拳頭攥住,順勢往懷里一帶,緊跟著腳下一個掃堂腿,“哎喲……”海猛子結結實實地摔了個狗吃屎。錢沒見著,眼前倒是冒出好多金星,嘴腫了,牙也掉了。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指著父親的牌位就罵開了:“老糊涂,你怎么害我呀……”
罵了半天,氣出得差不多了,腦袋也就冷靜下來,海猛子想:這爹肯定是親爹,他活著時把我當成寶貝疙瘩似的,臨死也沒必要害我呀!思來想去,覺得還得按著父親的遺囑去做。
第二天一早,海猛子直奔城北大覺寺而去。他心里十分清楚,大覺寺里都是文和尚,不會像昨天街上遇到的那個武和尚那樣給自己一頓拳腳。
海猛子來到大覺寺山門外,正好看到一個小和尚在臺階上打掃落葉,年齡也不過十五六歲的樣子。海猛子悄悄來到小和尚背后,用盡全身力氣猛推一把,那小和尚毫無防備,“哎呀”一聲往前一撲,順著臺階就翻滾下去。
大覺寺建在半山腰,由下到上分數個平臺,每個平臺下都有幾十級大理石臺階。小和尚這下摔得不輕,當他翻滾到下一個平臺時,早已折胳膊斷腿,當場昏死過去。海猛子還跑過去找錢呢,而寺內幾個正在打掃庭院的和尚聽到動靜紛紛跑了出來,有的把小和尚背回去救治,有的朝海猛子撲了過來,兩個和尚一左一右扭住海猛子的胳膊,將他押回寺內來見方丈。
方丈覺明法師年逾八旬,但精神健旺,他溫和而不失威嚴,問海猛子何故要打佛家弟子。海猛子把腦袋一晃,理直氣壯地回答:“我爹臨死前說了,叫我沒錢花時就打和尚!”
眾和尚一聽氣炸了肺,紛紛請求方丈將這個狂徒扭送到官府治罪。覺明法師皺了皺眉,想了一會兒,對海猛子說:“你能否帶老衲到你家中一看?”
海猛子滿不在乎:“走哇!”
覺明法師帶著幾個和尚,跟海猛子來到灤州城里的家中。覺明法師走進正堂大廳,見廳內供奉著一尊彌勒佛像,便連忙雙手合十,道了一聲“阿彌陀佛”,他轉身又問海猛子:“不知令尊尊姓大名……”
海猛子答道:“家父海山,福如東海的‘海’,壽比南山的‘山’。”
覺明法師一聽,不由得長嘆一聲:“唉——蠟頭兒啊蠟頭兒,你果然還是個蠟頭兒!”
這話一說,莫說海猛子了,就連幾個和尚都愣住了,忙問方丈何出此言,覺明法師就將往事從頭講來。
三十年前,一個十多歲的小乞丐混在香客中來到大覺寺,趁人不備偷吃供果,被人發現后通報給方丈覺明法師。覺明法師將他帶到自己房中,先讓他吃飽喝足,然后耐心詢問,得知小乞丐父母早亡,他甚至不知自己姓甚名誰,靠流浪乞討苦熬歲月,其狀十分可憐。覺明法師動了惻隱之心,就將小乞丐留在寺中,供他吃住,又讓他專門打掃香案上尚未燃盡的蠟燭頭兒,然后拿到城里去換點小錢花。日子久了,人們便順嘴給小乞丐起了個名字,叫“蠟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