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優于聰明-精英譚
“十一”的夜晚在新德里的中餐館度過。選擇這家飯店是因為它與朋友的英文名相重,翻譯過來,就是“××(我這位朋友的英文名)的中國”。于是我這位IT業的朋友一定拉著我去“他的中國”。飛機要到凌晨3點才起飛,等待的時間本來注定要百無聊賴,但朋友閑聊中無意的一句話,卻驚起了我的全部神經。他說,對印度成功的經驗,看了一圈回來,總的感想是“見識優于聰明”。我不禁拍案叫絕。
記得剛下飛機時,鋪天蓋地迎面而來的“下一代EMAIL”大幅廣告,給我留下了到印度的第一印象。仿佛印度馬上要乘下一個航班去22世紀了。從那時起,“印度為什么能成為軟件第二大國”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頭腦里縈繞。等我臨離開了,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讓朋友一句“見識優于聰明”,概括得恰到好處。
印度人在軟件方面為什么能超過中國?去印度之前,聽中國人的說法,是印度人聰明,英語好,擅長數學,又趕上“千年蟲”機遇,加上政府不太管企業;到了印度之后,聽印度人的說法,也是印度人聰明,英語好,擅長數學,又趕上“千年蟲”機遇,加上政府不太管企業。然而,經過我仔細考察與尋訪,卻發現了另外一個答案。
實際上,十年來支撐印度軟件成功的這幫人,并不是最聰明的,而齊刷刷的是當年印度高考的失敗者!而當年考上大學的聰明人,都齊刷刷地默默無聞,不知哪兒涼快去了。這一點不到印度實地求證,難以發現。它構成了一個明顯的反證,說明聰明不是軟件業成功的決定因素。我特別強調,這是個“齊刷刷”的現象。我就此專門請教了印方有關專家,確證這兩群人確實是整體錯位的。
原來,當年印度有一個“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規定大學錄取中,一定要留50%(也有20%)的比例給低種姓者。這一政策導致大批遠遠高出分數線(但低于最“聰明”者)的高種姓考生上不了大學。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其中出得起錢的,只能轉道美國上大學。他們正趕上硅谷浪潮,于是搭上了軟件服務業大發展的浪潮。而原來的聰明人久居印度,反而在見識上不如前者,在商業上整體輸給了“海龜”。
我特別問了IT專家、印度國際經濟關系研究中心的Karmakar研究員,當年那些高種姓的落榜考生“海歸”后,是回他們各自的邦呢,還是去別處?她回答說,當然是哪兒的政策對軟件好,就去哪兒。我追問,印度各邦的科研教育發達程度,與軟件發達程度,是否有對應關系呢?她認真想了想,說:沒有。比如,加爾各答科研教育很發達,但不重視軟件,沒有稅收優惠,加爾各答的軟件人才就不回家鄉,而去班加羅爾;過了幾年,加爾各答看班加羅爾起來了,于是學班加羅爾的政策吸引留學人員,軟件也起來了。不過因為發展晚了,所以現在差一大截子。
我終于追出了想要的答案:因為印度學者老跟我爭辯,說他們的政府對軟件發展“不起任何作用”,我有研究在前,一直不肯輕易相信。這不,等追到細節了,他們的論點和論據自己就打起架來了。如果不是政府政策起作用,稟賦差不多的加爾各答與班加羅爾之間的差異如何解釋呢?
所以,我在印度正式談了我的觀點——選擇先于稟賦。意思是說,選擇的重要性要大于稟賦。選擇了發展上游(軟件服務業)的產業結構,相關稟賦如聰明、英語好、擅長數學等,才得以發揮。印度經驗提醒我們:中國過去在軟件、游戲上,將來在數字文化業上,吃虧是吃在選擇,而不是稟賦上。
朋友一句“見識優于聰明”更加形象。對個人來說,印度高考落榜“海龜”集體戰勝高考高分者,不是由于他們比后者聰明,而是因為他們在美國獲得了第三產業比第二產業更有前途、軟件業比制造業更加“朝陽”的見識,占得先機;對政府來說,班加羅爾領先加爾各答,不是由于班加羅爾比加爾各答聰明(教育研發強),而是由于班加羅爾政府具有上游比下游好的產業見識,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