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我愛你”的中國爸爸-世間感動
有一年,我在老家休假,就我和媽兩個人在家。那時我二十四歲,我認為正是青春大好的年紀,而她則覺得我是個老姑娘了,隨時準備清倉處理。
每天開門三件事,催婚,催婚,催婚,不論說什么話題,她都能把話題過渡到我的終身大事上來。比如正吃著飯,她會突然說,你得趕緊找個人,你還能跟著我們吃一輩子飯不成?然后開始無休止地嘮叨,其中也不乏挖苦打擊。
有一天她說了幾句重話,我一怒之下說了幾句更重的話摔門而出,到幾公里外的小鎮上找我同學去了。
一直磨蹭到很晚才往回走,對于自己說的那些話,早就后悔了,心情像山里的夜一樣沉重,到家遠遠地發現她戳在院門邊朝外邊望,進屋發現爐子上燉了一鍋臘肉。
我們平時很少吃燉臘肉,不是缺臘肉吃,而是要吃這東西得費很大的功夫,從灶頭上取下來,燒柴火把肉皮燒好,再用熱水泡上半天發開。洗肉最麻煩,要用刨子才能把肉外面熏上的那層老垢刮干凈,再剁再炒好燉上,一般沒重要的客人來或重要的日子誰家都不愿費這勁。
我和媽什么也沒說,添飯兩人坐下吃,過了兩天嘮叨照舊。
不久前,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在一個環節司儀要新人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說我愛你,先到新郎爸爸那里,新郎說“爸爸我愛你”,司儀問那位爸爸:“那您要怎么回呢?”
這位大高個男人可能一輩子沒跟人說過我愛你,對這句突如其來的“我愛你”好像有千般不適,紅了臉,有些忸怩,好一陣憋出一句:“知道了!你們好好過日子。”
底下一片哄笑,不光是笑這位爸爸的忸怩,也是笑“我愛你”這么直白的表達方式在這里水土不服。就像我爸媽,他們才不會說“我愛你”“對不起”“我舍不得你”之類的話。
據說夏目漱石帶學生時,問如何翻譯“Iloveyou”,有學生翻譯成“我愛你”,夏目漱石先生說,日本人怎么可能講這樣的話,像“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夠了。
這也好比我曾問過一位老大哥,你們那會兒寫情書后面會附上“Iloveyou”嗎?他說,我們才不會寫什么“Iloveyou”呢,我們說:“愿逐月華流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