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就業,沒有最難只有更難-人與社會
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找工作越來越難,而同時勞動力仍處于普遍短缺狀態。隨著中國勞動人口開始老齡化,勞動力市場整體形勢緊張。
2023:“就職冰河期”
企業在大學召開的說明會紛紛爆滿,求職競爭十分激烈,呈現出“就職冰河期”的局面。
家電企業康佳在遼寧省大連舉行了一次企業說明會,地點是東北財經大學的教室,人數超過300人。其中,來自長春工業大學的李洋手里拿著自己的簡歷,他是從吉林省過來參加這次說明會的。
李洋是一名碩士畢業生,他已經向約100家企業投過簡歷,這種做法被稱為“海投”,因為其中很多時候都是沒有企業回應的。
李洋出身于農村,為了供他上學,家人在養豬場打工。他自己也申請了學費貸款。他的專業是國際貿易,英語達到了中國國內最高的專業8級,他還是一名共產黨員。但即使如此,在教室前堆積如山的簡歷中,他的簡歷能否被選中,仍是未知數。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精英大學的學生并不擔心就業。但是,要進入這些大學,需要經過殘酷的考試競爭。一位曾經在安徽省高考中名列第4的女生回憶說:“上初中和高中時,從早上6點到晚上12點,一直在學習。”
求職人數是日本的10倍
中國的大學本科及研究生畢業生2023年共計達到700萬人,是10年前的3。3倍,是日本的10倍。有一份大學文憑就能輕松就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位大連大學的學生說:“與其在不太有名的大學學習4年,還不如在專門學校學項技術的收入更高。”
有很多學生選擇讀研,但在求職時并不見得有優勢,有時讀研反而限制了求職的選擇面。大學方面也在積極做工作,努力招攬企業來開設宣講會,希望能夠多向企業輸送學生。
另外,有一些學生已經將求職的目光投向海外,不僅是歐美國家,也包括日本。在大連大學的求職展覽會上,一家人才企業就貼出了“赴日就業”的海報。2004年以來,這家企業已經派遣了300人前往日本就業。這家企業能夠給出的收入是月均1。2萬元,約為大連市大學畢業生起薪的3倍。
麥當勞、香格里拉、招商銀行……很多企業都在大學開設了求職介紹欄。
中國的高等學校已經超過2000所。到2023年,高考人數可能將低于大學招生人數。各個大學為了更好地生存,也必須努力做好學生就業工作。
2023:“更難就業年”
2023年就業季,預計將超30萬海歸同國內727萬應屆畢業生一起面對就業競爭。
2023年,三分之一海歸的第一份工作年薪不足4萬元,超一半海歸年薪不足6萬元。業內人士建議,海歸們要放下身段,從基層崗位做起。
央視稱,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27萬人,比2023年多出28萬人,再次創下歷史新高。而海歸人數預計將超過30萬,屆時將出現應屆生與海歸之間非常激烈的就業競爭局面。
海歸工作起薪低的背后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2023年被稱為“史上最大回國潮”和“最難就業季”,國內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是造成海歸起薪不高的重要原因。從海歸自身來說,工作經驗也是影響薪酬的重要方面。有調查顯示,完全無經驗的海歸的年起薪在7萬元左右,而有1到2年海外工作經驗之后,起薪可達到14。9萬元。此外,留學盲目、熱門專業扎堆兒以及回國找工作時自我定位高等,也是海歸低起薪的因素。
《中國海歸發展報告(2023)》國際人才藍皮書顯示,海歸收回留學成本時間較長。48。8%的就業型海歸需要花5年時間或者更長的時間收回留學成本,11。1%的海歸認為需要花費4年時間收回留學成本,只有11。1%的海歸認為1年即可收回成本。
專家認為,當海歸前,須先算投入產出比。不管海歸愿不愿意,他們的平凡時代已經來臨。海歸們要放下身段,適應環境。如今越來越多的海歸已放下光環,選擇基層崗位做起,這恰恰是一種理性選擇的體現。因為基層工作并不意味著海歸喪失了自己的優勢,也不意味著他們將止步于基層。從基層工作開始,踏踏實實地為自己的職業道路打好基礎,遠比好高騖遠要實在得多。基層起步的海歸如何走穩職場第一步,關鍵要看心態。
為就業“上刀山”
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最近幾周來整形外科就醫的人數大幅增加。
中國國家媒體新華通訊社報道說,根據該院整形燒傷科的統計,在截至7月31日的一周時間里,共有約200人要求進行面部整形,其中學生占七成左右。
中大醫院整形燒傷科負責人熊猛說:“鼻部整形、眼部整形、吸脂手術和微整形手術是最受學生歡迎的。”
20歲的婷婷(音)在高中畢業后就去歐洲讀書了。她不久前接受了隆鼻手術。她說:“隆鼻手術讓我看上去更像歐洲人。我今后在歐洲的工作和生活將變得更容易。”
中國人的審美標準越來越受到西方標準的影響。又大又圓的眼睛、白皙的皮膚和高鼻梁都被視為理想的外貌特征。
南京奇致整形美容醫院的咨詢醫生高雪(音)說,做整形手術的學生數量增加了,他們認為改變外貌能增強自信并帶來更多的機遇。
青海紅十字醫院整形美容科負責人李桂梅說,到目前為止,到該科就診的人中有一半都是學生,而且今年來就診的男青年比往年多。
她說:“一位畢業生來這里要求做鼻部整形術,因為他打算在中國南部就業,而那里的人認為一個人的賺錢能力是和鼻形有關系的。”
李桂梅說,學生在作整形決定時應當慎重,應該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她對新華社記者說:“整形手術不是通向美麗的唯一道路。年輕人不應當把希望寄托在整形手術上。”
“就業難”折射經濟失衡
中國并不缺少工作崗位,珠三角和長三角等繁榮地區多年來一直抱怨勞動力短缺。
大學學歷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好工作和更好的生活,以及全家人的聲望和榮耀。但是,如果家長停下來關注一下媒體對2023年大學生慘淡就業前景連篇累牘的報道,他們的心可能會一緊。
教育部稱,2023年全國有創紀錄的近700萬大學畢業生,而能找到工作的只占一小部分,比例空前的低。在北京這個有清華北大等很多一流大學的城市,只有28%的本科生和碩士生能在4月份以前找到工作。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并不缺少工作崗位,珠三角和長三角等繁榮地區多年來一直抱怨勞動力短缺。但是,在家長心目中,那些又苦又累、報酬又低的工廠工作不適合他們手握大學文憑的孩子。多數大學畢業生仍然瞄準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和大城市里的跨國公司,但這些單位招收的人數卻在不斷減少。因此,很多家長可能寧愿讓他們的成年子女待在家里,而不讓他們到較小的城市或者私營部門尋找工作。
從更大的范圍說,暗淡的就業前景也體現出內地經濟的明顯失衡。
眾所周知,消費型行業吸收的畢業生多于其他行業。但是,內地在從以基礎設施投資和出口為主向消費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直動作緩慢。
中國經濟近幾年來已經放慢速度,政府卻沒有加快促進私營部門,給予私營業主與國企同樣的銀行服務和資源,而私企正是最大的雇主。
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政府將為畢業生創業提供貸款,同時放寬戶口方面的限制。但是報道指出,如果不能完成經濟轉型,更側重消費和私營部門的發展,這類措施多半不會有太大幫助。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內地家長不得不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低頭:在星巴克打工總比沒工作強。
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政府將為畢業生創業提供貸款,同時放寬戶口方面的限制。如果不能完成經濟轉型,更側重消費和私營部門的發展,這類措施多半不會有太大幫助。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內地家長不得不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低頭:在星巴克打工總比沒工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