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名人最多的小城——哥廷根-新知探索
這是一座外表看上去非常平淡無奇的歐洲小鎮(zhèn),它的房屋和街道與歐洲其他地方的沒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區(qū)別恐怕是幾乎每一棟房屋上都掛著一塊或幾塊牌子。如果你停下腳步,靜下心來讀一下那些牌子上的名字,將會大吃一驚。因為竟然有這么多耳熟能詳?shù)拿嗽幼≡谶@座小鎮(zhèn)。其中包括4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以歌德、格林兄弟為代表的大文豪們,還有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社會學家。
這座神奇的小鎮(zhèn)就是位于德國下薩克森州的哥廷根,像英國的牛津和劍橋一樣,是學術、科學和文化的中心。在這座12。3萬人的城市里,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大學生。在哥廷根的一處草地上,坐落著19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威廉·韋伯和數(shù)學家高斯的雕塑。在哥廷根,韋伯與高斯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合作研究地磁學和電磁學,共事多年。他們在哥廷根市上空搭建了兩條銅線,構建了第一臺電磁電報機,在1833年的復活節(jié),實現(xiàn)了物理研究所到天文臺之間距離約1。5千米的電報通信。
距離這座雕塑5分鐘的路程,則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當年在哥廷根求學時期的住所。1935年到1945年,季羨林在哥廷根待了10年,完成了從學生到大師的轉(zhuǎn)變。季羨林的故居現(xiàn)在并沒有掛牌,可季羨林去世后還是有不少中國人前來探訪,搞得那家樓上的住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1923年到1924年,朱德在哥廷根大學學習社會科學。他的故居是一棟兩層樓房,樓墻上掛著“朱德元帥,中國1923——1924”的牌子。地下室如今被改成按摩院了,有人對此很生氣,其實完全沒必要。在德國,人們對知名人物的態(tài)度和我們是不同的。
在哥廷根城里,掛名人牌子的樓房比比皆是。小鎮(zhèn)的房子幾乎都被那些過往的名人租遍了,從內(nèi)城到外城。不只是科學家、大文豪,漢諾威國王喬治五世竟也在哥廷根普通的民居里住過幾天。顯然小鎮(zhèn)居民不能把這些名人住過的房子開發(fā)成博物館,否則現(xiàn)代人就沒地方住了。而按德國人的風俗,每換一茬租客就要重新粉刷內(nèi)墻并換家具,當年這些名人住的時候,多半還沒有那么出名,所以隨著房客的更換,他們使用的東西多半也就被扔掉了。
格林兄弟的故居現(xiàn)在成了理發(fā)店,高斯的故居現(xiàn)在是一家酒館,歌德住過的房子現(xiàn)在就是一個普通宿舍。大家別忘了,歌德是德國的第一大文豪,這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前不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被拆遷鬧得沸沸揚揚,要是魯迅故居被改造成其他用途,很難想象會引起怎樣的風波。
弗里德里希·維勒用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機化合物的“生命力”學說。其實哥廷根在19世紀出了一批這樣杰出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但在他們的時代還沒有諾貝爾獎,否則哥廷根就不止有4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了。
在哥廷根,如果此人足夠出名,除了他曾居住的房屋會掛牌子外,這棟房屋所在的街道也會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開普勒大街和以弗里德里希·維勒命名的廣場等。
大衛(wèi)·希爾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數(shù)學家之一,他于1943年卒于哥廷根。他的居所離季羨林故居僅一箭之地,當時季羨林就在哥廷根求學。只不過當時他還是個年輕小伙子,可大衛(wèi)·希爾伯特已經(jīng)是個著名人物了。
能在哥廷根讀書和生活無疑是幸運的,至少能租一套自己仰慕的大師曾住過的房子,沾點靈氣。這個小鎮(zhèn)沒有特別漂亮的風景,但若想緬懷大師、沾點靈氣的話,便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