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移民哈羅德的普林斯頓歷險記-勵志人物榜
他的名字叫哈羅德•費南德斯(HaroldA。Fernandez),44歲,普林斯頓的優等生,哈佛醫學院畢業,紐約一家大醫院的心臟搭橋手術專家。剛到盛年的他,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也在美國的上流社會站穩了腳跟。
然而,面對這么一位令人敬畏的醫學專家,人們很難想象他的生命中另外的幾種可能:他可能仍在哥倫比亞的貧民窟中干粗活兒或加入販毒集團,可能早已在偷渡中葬身魚腹,還可能被美國移民局遣返、回到窮困的故國抑郁終生。所幸的是,他人生的一連串賭博,在普林斯頓絕處逢生。這不僅成就了他一生的事業,也書寫了一個非法移民的美國傳奇。
哈羅德生長在哥倫比亞的貧民窟中。那里也是世界販毒之都。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先后帶著弟弟偷渡到美國。1978年他13歲時,父母聯系好蛇頭,準備安排他的偷渡。此時他已經和父親分別4年,和母親分別2年。
他和一群偷渡的男孩到達了巴哈馬最西端的一個小島。這里離佛羅里達的邁阿密僅有80多公里的直線距離,是偷渡者的最佳跳板。但是,這段海域波濤洶涌,他們等了12天,終于在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開始了冒險。
那是一條僅25英尺的粗糙木船,一路上幾乎被巨浪拍散。大部分人都在暈船、嘔吐。哈羅德至今也忘不了驚濤駭浪中同船的成年人恐怖的目光。到了天亮時分,人們依稀看到了邁阿密海岸線。船一靠岸,身心都已幾乎崩潰的乘客們踉踉蹌蹌地跑到海岸的公用電話廳給親友打電話。母親聽到他活著到岸時那哽咽的聲音,至今還在哈羅德的耳邊回蕩。
1985年,這位在人蛇的船上幸運地活下來的男孩,來到了普林斯頓的校園。這位撿了條命的移民子弟,知道“機會”意味著什么。美國一些大城市公立學校中的優等生,經常被這些孩子所占據。哈羅德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在紐約的一所高中讀書。周圍環境惡劣,學壞很容易。但他一門心思奮斗,最終成了畢業班第一名,代表學生在畢業典禮上致辭。這是他被普林斯頓錄取的本錢。他比其他學生提前到達校園兩個星期。畢竟他是普通高中的畢業生,學業基礎無法和那些從私立學校或者富裕地區的精英高中里競爭出來的學生相比。學校給他們這些貧困生和少數民族學生開設了“學前班”,在正式的課程開始前對微積分、化學、寫作等學科進行惡補。等開學一看,同學中充滿了律師、醫生、企業家的孩子,還有位洛克菲勒家族之后。他清楚地記得,一位同學父母來訪,全家上街買回來200美元的一雙鞋。他則從來不會在鞋上花費20美元。
在這種環境下,他靠在餐廳打工來掙自己的生活費,并設法維護著自己的尊嚴。他一直相信,他能住在這種帶有古雅的哥特式庭園的宿舍里,是因為普林斯頓的錄取政策對貧困學生和少數民族的傾斜。在學業上他總有些低人一等的感覺。于是,他夾著尾巴做人,無論上什么課,總是把指定的閱讀提前兩周完成,平時不是泡圖書館,就是在愛因斯坦半個世紀前講過課的那間著名的教室里苦讀。他發現自己考試成績非常好,第一學期拿了全A。只是在課堂上他還是膽怯的學生,并不敢輕易說話。等第二學期開始時,他收到他所在學院的學習部主任的信,知道自己是學院的頂尖學生之一。他滿臉淚水地把信讀了許多遍,終于充滿信心地意識到:自己確實屬于這里。
但是,這一剛剛擁有的信心馬上被擊得粉碎。就在那年春天一個周末的晚上,他和女友出去吃完飯回到宿舍,在進門處的郵箱,他發現了一個信封。一看寄信人的地址,他臉上頓現陰云。
信是學校的外籍學生顧問寫來的。內容其實不過是簡單的例行公事:所有在外國出生的學生,要約定一個時間,把自己的身份文件拿去讓學校復印。哈羅德上學,拿的是兩種資助,一是針對貧困學生的聯邦獎學金Pellgrant,一個是聯邦貸款。接受這兩種資助的條件是公民或永久居民的身份。但是,哈羅德兩者都沒有。他是從黑市中購買的一張粗糙的假綠卡。在申請學校時只需提供復印件,如今學校要的是原件。他那張假綠卡,明眼人一看就認出來。他的夢想開始倒塌。
他除了招供別無選擇。但是,他不敢去見校方官員,而是找到了自己的拉美文學教授。這位教授關上辦公室的門,靜靜地聽完他的故事。教授告訴他兩件事:第一,不要和任何人再說起此事;第二,好好用功,不要耽誤功課。教授本人,則去找了校方的官員和校長商討對策。
幾天后,寫信的那位外籍學生顧問約見哈羅德。她首先告訴哈羅德:普林斯頓為擁有他這樣的學生感到非常驕傲。但是,他目前要面對這兩大難題:第一,他破壞了普林斯頓的榮譽原則———普林斯頓的學生絕不欺詐;第二,他非法獲得了美國政府頒發給本國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獎學金。但是,這兩個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首先,學校要求他寫坦白信,講明自己破壞法律的過程,并懇求寬恕。另外,普林斯頓將把他的身份從永久居民轉成純粹的外國學生,這樣他就失去了已經獲得的聯邦資助和獎學金。為了能讓他繼續學業,普林斯頓將拿出自己的錢來,給他全獎。得到了這樣的許諾,哈羅德才敢回家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父母。接著,普林斯頓的移民律師主動約見仍然是非法身份的哈羅德的父母,以幫助他們獲得合法身份。
最終,哈羅德全家都獲得了合法身份。為此,普林斯頓動員了自己最有權勢的校友、參議員布萊德利給移民局寫信。哈羅德最終以優等生的身份在普林斯頓畢業,然后進了哈佛醫學院和紐約大學醫療中心接受職業訓練,成為一名成功的醫生。
哈羅德的傳奇在《紐約時報》刊出后,立即引起網絡激辯。有人稱哈羅德不過是使用了欺騙的手法混進普林斯頓并偷了別人的獎學金。另一派網友則截然相反。一位學生說:“哈羅德的故事讓我無比慚愧。我在名校讀書,卻毫不知道自己的機會是多么來之不易。他讓我對自己的學業有了新的態度。”還有位網友則更直截了當:“哈羅德13歲被父母安排偷渡。13歲的孩子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道理很簡單。普林斯頓的做法不僅是人道,而且為美國招攬、培養了人才。”
高等教育早已變成了全球競爭。一流大學必須在世界范圍內“掐尖”,才能維持領先的地位。所以,常青藤經常對學生中的非法移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學生遭遇麻煩的關鍵時刻,則以雄厚的財力和政治紐帶保住自己的優等生。哈羅德的故事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是最后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