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沒有統一身份證-新知探索
聯邦政府未嘗不想建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件。問題的關鍵在于:國會不同意。國會的問題又在于:大部分老百姓不答應。
美國是一個建立在數據上的國度。不過,公民的自由特別是隱私權,給政府搜集個人信息的行為設定了邊界,直接體現為統一身份證的難產。
國會不同意,百姓不答應
在美國歷史上,聯邦政府從來沒有發放過全國統一的身份證件。但在現實生活中,有3個證件,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身份證的作用。
一是駕駛證。二是護照。三是社會安全號。羅斯福新政期間,他為了建立社會保障系統,提出為每個有工作的人員,建立一個社會安全號。設想一出,立刻遭到了“隱私派”的激烈反對。最后,羅斯福向國會妥協并保證:這個號碼僅僅用于社會保險,一定不會用于身份標識的領域,并且會被保密,這個提案才最終在國會通過。
嚴格地說,社會安全號還算不上統一的身份證件。因為它只記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相片等基本信息都沒有,公民也不需要隨身攜帶,該號碼被明確規定為個人隱私。1974年的《隱私法》,甚至有專門的條文寫明:“要控制社會安全號對個人隱私造成的威脅。”
因為沒有統一身份證,美國各種信息系統中用來標識、區分公民個體的方法五花八門,最核心的方法還是人的姓名。但不同的人可以擁有同樣的名字,還容易出現拼寫錯誤。當然,聯邦政府未嘗不想建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件。問題的關鍵在于:國會不同意。國會的問題又在于:大部分老百姓不答應。
曾發放的身份證都是暫時的
美國社會關于身份證話題的爭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開始了。
1917年美國對德宣戰,為了防止德裔美國人在境內從事諜報活動,聯邦政府提出,要對這個特殊的群體頒發統一的身份證件。還有機構附議:統一身份證應該延伸到所有的外國人,甚至全體國民。最后,國會僅僅同意了對德裔美國人加強管理,并在獲準通過的法案中明確指出:當國際沖突一結束,這種證件就應該立即撤銷。
戰火熄滅后,對德裔群體發放的身份證果然被取消了。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不久,蓋洛普的民調表明,有69%的美國人支持統一身份證件的做法,明確反對的人降至25%。可這個數據只是曇花一現,沒過多久,支持者就改變了念頭,反對方又在民調中占據了主流。
二戰全面爆發后,聯邦政府曾經發起過多次呼吁,要求實施全國統一的身份證件,因從未在國會獲得半數以上的支持而盡數夭折。
“國家安全”并非充分理由
近幾十年來,美國對統一身份證這個問題做過很多次民意調查,每次都是反對意見占絕對上風。1942年,民意調查的創始人喬治·蓋洛普,曾在《紐約時報》上對統一身份證的利弊做過有代表性的總結。在他看來,統一身份證很像是警察國家的做法,是違背美國精神的。當然,蓋洛普也承認,統一身份證有利于打擊犯罪、加強國家安全,特別是在應對恐怖襲擊、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統一身份證將大大方便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和控制。但自由民主的美國人認為:沒有任何理由去犧牲公民的自由,以換取“可能好一點”的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