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三位古人以死守信的故事,雖然不提倡但你不得不服
傍晚,當你與好友圍坐一團,盡敘友情時,你卻于某一天突然發現,身旁這位你早已視為一生的友人,卻是你所有謠言的起源,你這時悲傷的便是誠信的荒涼;當你打開網絡,映入眼簾的卻是滿屏的“老賴”的失信信息,而且很多還只是1~3萬不還,你這時感嘆的便是誠信的流失。難怪很多人發出了“今人不如古人”的感嘆!
今天小編就整理了三則誠信故事,看看古人是如何講誠信的!
第一位:菊花之約
漢明帝時期,楚州山陽有一位叫范巨卿的書生,在十里八鄉不僅頗有才名,更以“講信義”被時人稱贊。
范巨卿二十多歲時赴京趕考,不想在客棧中忽染重病,動彈不得,而且這個病還是非常厲害的傳染病,店老板怕他禍害別人,便對他置之不理,范巨卿又餓又病,生死一線,就在這時,客店里又住進了另一個趕考的書生,名叫張元伯,他見范巨卿已是氣若游絲,便主動承擔起照顧之責。
經過張元伯的精心調理醫治,不久范巨卿便痊愈了,但是卻耽誤了二人的考期,范巨卿對此甚表內疚,而張元伯卻并不在意,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相處,二人早生兄弟之情,便約為兄弟。后來范巨卿辭別張元伯返回故里,當時正是重陽佳節,二人便定下菊花之約,約定來年今日再相聚,把酒賞菊。
轉眼一年過去了,又到九月九,張元伯一大早起來,便打掃草堂、遍插菊花、宰雞備酒,家人說不必著急,路途遙遙不一定能如約而至,來了再殺雞也不遲。張元伯不聽,從早上等到中午,從中午等到下午,太陽落山了還不見范巨卿的影子。家里人都以為范巨卿不會來了,勸他早點歇息。張元伯仍是不信,獨自等到半夜。
結果夜有一夢,張元伯夢到自己的兄長范巨卿已死,不能赴約,并請他去范巨卿的家鄉一見。
第二日,張元伯含淚辭別家人,奔往山陽,等到了山陽,范巨卿已死多日,但留書一封,張元伯忍痛讀之,原來范巨卿去年回到故鄉,考試未成便做起生意,日日繁忙竟忘了約會之事,到了九月九想起菊花之約,已經遲了,聽古人說,人不能日行千里而鬼魅能之,便拔劍抹了脖子,打算乘陰風前去赴約。“為防萬一,因此留書一封,賢弟讀之,便知愚兄心意”。
張元伯問明范巨卿歸葬之處,追至而去。待到墓前,放聲大哭。張元伯對范巨卿之妻大哭曰:兄為弟亡,我豈能獨生?我自備棺槨之費,愿嫂垂憐,將我葬于兄側。說罷,自刎而死。
范巨卿、張元伯這種生死相約的誠信精神感人至深,為了紀念二位賢士,范巨卿家鄉山陽范莊更名雞黍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這則故事記載于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范臣卿雞黍生死交》。
第二位:尾生抱柱
春秋時期,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他為人正直,樂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講信用,受到四鄰八鄉的交口稱贊。后來,尾生遷居梁地,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鐘情,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瞞著父母私奔。
一天,兩人約定在城外的橋邊會面,然后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突然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卷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終被活活淹死。
而姑娘因為私奔事泄,正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后半夜伺機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退。姑娘看到抱橋而死的尾生,悲痛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尸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
這則故事記錄在《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第三位:絕食抗婚
楊喬,漢桓帝時期會稽烏傷人(今浙江義烏),他的太祖父是新陽鄉侯楊茂,他的哥哥是東漢名臣楊旋。
楊喬此人天賦異稟,聰明異常,不但精通儒學,還精通諸子百家,是一個典型的才子。
楊喬雖然居偏遠之鄉,但畢竟屬于官宦世家,因此楊喬少時就與臨縣出身于書香門第的崔家小姐有了婚約。但到了約定婚期,崔家卻家道中落,崔家小姐不知所蹤。但楊喬立誓非崔氏不娶,雖然楊家一直在尋找失散的崔家小姐,但崔家一直杳無音訊,因此楊喬一直單身。
后來,朝廷征納賢才,楊喬被各郡縣層層舉薦,一直舉薦到皇帝面前,漢桓帝便召他覲見。楊喬不但才華出眾,口才了得,還英俊帥氣,舉止風雅,因此深得皇帝歡心。
于是,漢桓帝便將他放在身邊,封他為尚書郎,幫助自己處理政事。后來又因為他處事干練,將他屢次升官,直到升為尚書左丞。楊喬也一直秉持著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原則,不但兢兢業業,還七次向漢桓帝舉薦賢士孟嘗,雖然皇帝一直未允,但也足見其忠君之心。
漢桓帝非常滿意他,于是決定將公主下嫁與他。可是楊喬認為自己有婚約在身,不能背信棄義,于是向漢桓帝上奏推拒這門婚事,可是皇帝一直不同意,還硬逼楊喬尚公主。
楊喬心死如灰,向皇帝上奏章說,如果皇上再不答允,他就絕食自盡。漢桓帝以為他只是隨口說說,結果沒想到楊喬是個死心眼,從他向皇帝上書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絕食。7天之后,皇上仍沒有理他,楊喬于是絕食而死。
這則故事記載于《后漢書》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八《張法騰馮度楊列傳》,《孟嘗傳》也有記載。
看到他們,我們現代人是否感到臉紅?也許他們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但他們重信守義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敬仰!
誠信若失,人情皆失;人情皆失,終成禽獸,禽獸之邦,將走向滅亡。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我們也要講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