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的6篇哲理小寓言故事,短小精湛、寓意深刻又趣味十足
大家好,我是載月詩話,正在參加頭條萬粉計劃。文章開始前,請您花2秒鐘的時間,給作者點個關(guān)注,如果您覺得我寫的尚可,請您給我點個贊,分享一下文章。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觀點,或者給我提批評、意見和建議,也歡迎您留言或者私信我。
我們都知道,蘇軾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登峰造極。
他的詩題材廣闊,風(fēng)格獨具,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他的書法又自成一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
但鮮有人知道,蘇軾其實也是一個寫寓言的大師, 他的寓言作品詼諧超然,思想獨具,繼承了唐代寓言的針砭時弊的社會作用,又帶有個人超然物外的灑脫和幽默。讀罷令人發(fā)笑,然后低頭思悟良久。
今天我們分享6篇蘇軾寫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在詼諧幽默間就給我們寄托了意味深長的道理,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蛤蟆與鼉
蘇軾〔宋代〕
【原文】
艾子浮于海,夜泊島峙中,夜聞水下有人哭聲,復(fù)若人言,遂聽之。
其言曰:“昨日龍王有令:‘應(yīng)水族有尾者斬。’吾鼉也,故懼誅而哭。汝蛤蟆無尾,何哭?”
復(fù)聞有言曰:“吾今幸無尾,但恐更理會科斗時事也。”
【翻譯】
艾子泛舟海上,晚上停泊在一座島嶼上,聽到海里有兩個人一邊哭泣一邊談?wù)撝裁础?/p>
其中一個人說:“昨天龍王有旨,水族中有尾巴的都要斬首,我是一條鼉,因為怕被殺頭而哭泣。可是你是一只蛤蟆,沒有尾巴,為什么哭呢?”
另一個人回答道:“我如今是沒有尾巴,但只怕龍王再去追究我那一段當(dāng)蝌蚪時的經(jīng)歷啊!”
【小故事大道理】
此篇“蛤蟆”出于蘇軾的諷刺小品集《艾子雜說》,短短七十六個字,卻足可令讀者且笑且感慨。
蘇軾有過不少艱難痛苦的人生經(jīng)歷。宋哲宗紹圣(公元1094—1098)年間,在激烈的黨爭中,重新登上朝堂的變法派大肆驅(qū)逐元佑黨人,清除異己。
與宰相司馬光有關(guān)的的三十一人,都被貶官。蘇軾也被貶向海南昌化軍。
文中提到的蛤蟆還在蝌蚪時期的小尾巴,就隱指政敵攻擊的所謂“首尾附會之人”的他本人。
此次被貶南方,就是那些新黨人物以蘇軾起草制誥“譏刺先朝”加給他的罪名的結(jié)果。
文中的尾巴還令人想起一句中國人常說的話:“夾起尾巴做人”。
這句人人皆知的話語表明,我們?nèi)巳硕加腥觞c,都有不足,將那不大好看的“尾巴”夾起來,乃是我們做人極應(yīng)注意的。
蘇軾也是想通過這個寓言故事,告誡人們不要驕傲自大,要虛心地為人處事,反映了一種實事求是,謹(jǐn)慎虛心的處世態(tài)度。
小兒不畏虎
蘇軾〔宋代〕
【原文】
有婦人晝?nèi)罩枚荷成隙揭掠谒摺?/p>
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
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虎亦尋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
【翻譯】
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安置在沙灘上,而自己去河邊洗衣服。
老虎從山上跑了下來,婦人慌忙地潛入水里來躲避老虎,可兩個孩子還是像沒事一樣在沙灘上玩耍。
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還用頭來觸碰他們,希望讓其中一個能夠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終還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終于離開了。
估計老虎吃人,先要對人施加威風(fēng)來嚇唬人;可是對不害怕它們的人,它的威風(fēng)也就沒有施展的地方了。
【小故事大道理】
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人往往是這樣,經(jīng)驗較少、情感較少或沒有主觀的生物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顧慮,敢作為。
有時候知道的東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諾諾,害怕很多事情,沒有勇氣了。
我們面對困難時,是需要有“知難而上”的勇氣的,年輕人勇往直前,無所畏懼,這本身是一種可貴的精神。
然而,由于年少無知,不諳世事,往往容易被一腔熱情沖昏頭腦,給其個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由此看來,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用理智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為無知雖然可怕,但無知導(dǎo)致的無畏更可怕。
河豚發(fā)怒
蘇軾〔宋代〕
【原文】
河之魚,有豚其名者,游于橋間,而觸其柱,不知遠(yuǎn)去。
怒其柱之觸己也/則張頰植鬣,
怒腹而浮于水,
久之莫動,飛鳶過而攫之,
磔其腹而食之。
【翻譯】
河里有一種魚叫河豚,脾氣暴躁,喜歡在木橋的柱子之間游來游去。
一天,它不小心一頭撞在了橋柱子上。它頓時怒氣沖沖,無論如何也不肯游開。
它怨恨橋柱子為什么要碰撞自己。它氣的兩腮張開了,身上的鰭也豎起來了,肚子鼓鼓的,浮在水面上,瞪著血紅的眼睛要跟橋柱子算帳。這時候,有只老鷹飛來,伸出利爪,一把抓住圓鼓鼓的河豚,撕裂了它的肚皮,把它吃掉了。
【小故事大道理】
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開闊,態(tài)度要冷靜,要分析原因,從中得出必要的教訓(xùn)和啟示。
如果象河豚那樣,一味怨天尤人,意氣用事,那么,事情只會越來越糟。
富人之子
蘇軾〔宋代〕
【原文】
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wù),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wù)者耶?”
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若知之,吾當(dāng)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問之。其子嘻然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翻譯】
齊國有一富人,家累千金,財產(chǎn)無數(shù),但是他的兩個兒子甚是蠢笨,兒子的父親又不教導(dǎo)他們。
一天,艾子對他們的父親說說:“您的兒子雖然很好,但不通事務(wù),日后怎么能夠持家呢?”
富人大怒道:“我的兒子,聰明并且具有各種本領(lǐng),怎么會不了解世間的各種事務(wù)呢?”
艾子說:“不如試一試他,只要問你的兒子,所吃的米是從哪里來的?如果知道,我愿承擔(dān)造謠的罪名。”
富人就叫他的兒子來問他,兒子笑嘻嘻地說:“我怎么會不知道呢?米是從布袋里取來的。”
富人神情變得嚴(yán)肅,改變面容說:“兒子你真是愚笨!難道不知道米是從田中來的嗎?”
艾子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是他這樣的父親就不會有愚不可及的兒子。”
【小故事大道理】
《三字經(jīng)》中說:子不教,父之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
俞敏洪說:“我的父母對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父母是不認(rèn)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優(yōu)點我耳濡目染,成為我做人的準(zhǔn)則。父親的大度變成了我身上的一個優(yōu)點。”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是孩子的榜樣,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dá)的高度;在父愛中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安全感,自信陽光,敢于嘗試,敢于突破,往往有著更高的上限。
日喻
蘇軾〔宋代〕
【原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為日也。
日之與鐘、龠亦遠(yuǎn)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翻譯】
一個人出生就雙目失明,從沒有見過太陽,他就問別人,太陽是什么樣子的。
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樣子像銅盤。”這個失明的人敲銅盤聽到了它的聲音,沉悶如鐘,一天聽到鐘聲,他就把發(fā)出聲音的鐘當(dāng)做了太陽。
有的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光像蠟燭。”他就把太陽想象成了蠟燭的形狀。一天,他摸到一支形狀像蠟燭的樂器龠,就把它當(dāng)做了太陽。
太陽和鐘、龠的差別太大了,但是天生雙目失明的人卻不知道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他不曾親眼看見,而是向他人求得關(guān)于太陽的知識。
【小故事大道理】
有個成語叫“盲人摸象”,和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很像。
盲人摸象指的是眾盲人摸象體的一部分,因而各執(zhí)異說,用來比喻對事物了解不全而固執(zhí)一點,亂加揣測。
我們認(rèn)識事物,也要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考察。當(dāng)只聽到或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時,不要自作聰明的胡亂猜測,只有對事物全面的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書戴嵩畫牛
蘇軾 〔宋代〕
【原文】
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有云:“耕當(dāng)問奴,織當(dāng)問婢。”不可改也。
【翻譯】
蜀中有一位杜處士,喜好書畫,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數(shù)百件。
其中有戴嵩畫的《斗牛圖》一幅,他特別喜愛,于是用錦緞作畫套,又用玉裝飾卷軸,并經(jīng)常隨身攜帶。
有一天,他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道:“這畫上畫的是角斗的牛嗎?牛在互相爭斗時,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互相爭斗,錯了。”杜處士笑了笑,認(rèn)為牧童的話是對的。
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農(nóng)民,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小故事大道理】
說到這個故事,就不得不提蘇軾和王安石的一樁公案。
據(jù)說蘇軾曾去拜見王安石,在書房等待時,偶然看見一首沒有寫完的詠菊詩,其中有兩句“西風(fēng)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覺得,菊花開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并不會落花瓣的,怎么能滿地金呢?很快就在后面跟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xì)聽。”
王安石回來后看到蘇軾續(xù)的詩后,笑了笑便寫起了奏章,建議皇上讓蘇東坡到黃州當(dāng)團(tuán)練副使去。
蘇軾到了黃州,有一年秋,大風(fēng)刮了一夜之后,菊花瓣落了一地。蘇軾看到滿地黃花之后,驚訝不已,半晌說不出話來。此時蘇東坡才明白王安石讓他到黃州任職的真意,原來是讓他來看菊花的。后來蘇軾和王安石再聚的時候,專門因為錯改詩歌事道歉, 王安石笑著說:“你沒看見過菊花落瓣,不怪你。”
這個公案歷史真?zhèn)未嬉桑K軾本人其實是十分注重調(diào)查研究的求實精神的。
他在《石鐘山記》中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我們做事不能想當(dāng)然,應(yīng)該注意觀察生活,做任何事都應(yīng)該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用一種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面對他人的意見,要謙虛地接受正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