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家長:魯迅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看文學
現在有很多學生認為:魯迅文章難讀難懂,不知道好在哪里。本文斗膽介紹魯迅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在我看來,這些文字有魯迅式的韻調,抑揚頓挫,不疾不徐,有時沉著痛快,有時卻能讓人讀出眼淚來。
我想,所謂文學藝術和文字趣味,也莫過于此吧!
《朝華夕拾》里有一個開頭和兩個結尾,印象是最深的。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這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開頭,寫童年時代親近自然和念書生涯,分明是一個小康人家,有那么大的園子和無憂無慮的生活,后來卻墜入困頓了。這篇文章有深長的懷念和感傷,隱藏在貌似平和的敘述中,從開頭的語調就能體會出來。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這是《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文章前面寫阿長生得矮胖,睡相難看,愛嘮叨,謀害我心愛的隱鼠……全以兒童眼光寫出,總之是一無是處。后面筆鋒一轉,寫阿長竟然替我買來了一套有畫兒的《山海經》,那是我童年最心愛的寶書,于是阿長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徹底翻案,成了一個“偉大”的人。這是典型的先抑后揚寫法,到結尾這一節,當意識到“偉大”的長媽媽實際上是個苦命人的時候,深藏內心的感激與悲憫噴薄而出,出現了魯迅少見的直抒胸臆,真摯而熱烈,因為有堅實的情感基礎,到這里能把人眼淚讀出來。
另一個結尾是《藤野先生》的。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這也是一個動人的結尾。最受魯迅尊敬的老師,卻是個日本人,為什么呢?魯迅原文里這樣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睆奈恼陆Y尾可以看到,藤野先生已經成了一位精神導師,一種奮斗前行的鞭策力量。大約是因為他對于科學的嚴謹態度,以及對異國學生正直無私的關懷和期望,讓魯迅感受到其人格的偉大吧。
魯迅的小說《藥》,以辛亥時期的國民性格為主題,開頭是這樣的: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p>
這是一個經典的開頭,以樸素干凈的文字寫景,寥寥數筆,就營造出一種氣氛,其意旨在于象征,隱喻尚在沉睡的中國。
小說的結尾寫革命者夏瑜被殺后,母親夏四奶奶去上墳,看見墳頭有一圈紅白的花,她很驚悚,想到兒子肯定是冤枉的,于是發愿讓兒子顯靈,叫旁邊樹上的一只烏鴉飛上他的墳頭,然而等了半天,那烏鴉卻還是在樹上“鐵鑄一般站著”。小說結尾寫道:
“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后“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
這里可以欣賞到魯迅筆鋒凌厲。那烏鴉如八大山人畫中白眼觀世的孤鳥,對夏四奶奶善良的迷信絕無回應,斷然飛走,發出一聲瘆人心魄的大叫,仿佛為了驚醒一切愚弱者的迷夢。這正是魯迅典型的冷峻風格。
另一篇小說《故鄉》,開頭也是情景交融的好文字。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里將嚴冬天氣與故鄉蕭索之景相映襯,怎不令人感到悲涼呢?然而悲涼中尚有一線希望,那希望跟少年閏土有關。結尾是這樣寫的: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深藍的天空中”與“蒼黃的天底下”兩段描寫文字使人印象深刻,魯迅的描寫就是這樣,惜墨如金,不寫則已,寫出來就是精品。這兩段內容恰好成為理想與現實的對照,一個是悲涼的,一個是美好的,文章結尾把希望實現比作道路的開辟,說明從無到有是可能的。這里表現出魯迅的特殊性格,一方面情緒悲觀,另一方面又有理智的確信與希望。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p>
這是小說《傷逝》的開頭,誰能想到如此煽情的開頭竟是出自魯迅的手筆呢?誰能想到魯迅竟能寫出哀婉凄惻的小說呢?只好讓那些固守成見的朋友們大跌眼鏡了,魯迅就是魯迅,海水不可斗量。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p>
這是散文《秋夜》的開頭,一個非常著名卻也曾引起很大爭議的開頭,反對者認為它啰嗦,支持者認為它別有深意。從文章的象征意義來看,棗樹的確是重要意象,用它受傷的枝干,“默默地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既是重要角色,當然可以強調,于是重復也不算啰嗦了。這是一種解釋,不過假如你常讀魯迅文章,也會感受到一種筆墨趣味。老先生不喜歡陳詞濫調,也不喜歡道貌岸然,他經常開玩笑,跟自己也跟讀者,時不時地幽上一默,有什么不好呢?
但有些時候,魯迅先生卻是正襟危坐,莊嚴而充滿敬意。比如散文《雪》的開頭和結尾:
“暖國的雪,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p>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p>
這篇雪花的頌歌,是唱給戰士的。思想界孤獨的戰士,決不茍且,蓬勃奮飛,旋轉升騰,彌漫太空,冰冷、堅硬而又燦爛。此文開篇就用“暖國的雪”反襯,然后寫“江南的雪”,描摹細致,美艷之至,寫了半天,結果依然是反襯。直到“但是”之后,“真佛”才終于現身。你能感到文章在充分蓄勢之后的激情迸發,那種斬釘截鐵的崇敬之情,只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獻給殉道者的頌歌。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p>
這是《野草》題辭廣為人知的開頭,也反映了魯迅的風格。大筆如椽,力重千鈞,卻并不愿講豪言壯語;有時抖擻精神開口,卻又百轉千回、沉郁頓挫,讓人看出他還是悲哀更多。也許正是這種誠實的悲哀和絕望中的反抗,構成了魯迅作品的情感基調,從而使他的文字具有了特殊的魅力吧。這只能靠個人去感受了,文學跟宗教有些相似,只渡有緣人,無緣對面不相識。魯迅從來也不會哭著喊著讓人去理解他,他獨自咀嚼著時代的苦難,性情所至,發而為文,無論后來他的聲名多么顯赫,其本身不過是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罷了。當然,對于真正的文學家來講,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
有些作家可以把文辭寫得美麗,比如安意如、白落梅,卻不一定能寫得動人,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前者易得,后者難求。因為寫得美麗只需要詞藻的修養,而寫得動人卻需要心靈的修養。一個作家,如果從來只為自己傷感流淚,就像小孩子受了委屈而大哭,除了他的父母外,那是無法感動別人的。一個作品要動人,一定要有更高尚的情感或情懷在里面,這就需要陶冶情操,超越人性中的一般本能,走向更高尚的人性,你把這叫做神性也可以??傊?,動人這個事情關系到你做人的境界,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問題、技巧問題,也不是一味的自傷自憐可以實現的。昭君怨曲、黛玉焚詩,固然可以動人,但一般作者不能東施效顰,因為一個普通人的憂傷怨嘆,對讀者來說并不重要。很多女作家到不了一定的高度,就是因為太自戀,恨不能把自己寫成林黛玉、寫成林徽因,實在不行就干脆寫成秦淮八艷,作品充滿自戀和虛榮的痕跡,缺少真誠和高尚的情感,這是一條錯誤的寫作道路。
那么讀者究竟需要什么呢?要么你去體察他們的心中所想,使他能夠代入你所描寫的生活中的某個人物,通常是主角,與其同呼吸共命運,一起經歷悲歡離合,體驗現實人生;要么你把讀者引向一個嶄新的天地,哪怕是幻想出來的,讓他們神游于平庸的現實之外,獲得各種新奇的的體驗和滿足。這就是小說創作的兩大路數。前者產生的經典文學甚多,后者以中國當代繁榮的網絡文學為代表,據說連美國青年也被吸引過來了,可見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是相通的。
無論寫什么路數,唯有真誠的態度和高尚的情感可以動人,這個原理是顛仆不破的。假如你讀到一個作品,被它感動了,那么可以斷言,這位作者一定是個真誠的、善良的、有正義感且富有同情心的人,換言之,他一定是個內心正直高尚的人,否則無法寫出這個效果。讀路遙的作品,讀魯迅的作品,可以真切感受到這一點。至于說他們的文字是否美麗,我看這不是文學語言的唯一標準,路遙的文筆很美嗎?魯迅的確有寫得很美麗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雪》、《秋夜》,但也為數不多。文采有各種風格,沉郁頓挫,就是大詩人杜甫的風格,也是魯迅的基本風格,凌云健筆意縱橫,怎么能說不好呢?風格是自然形成的,與性格天賦關系密切,沈從文寫不出魯迅的沉著痛快,魯迅寫不出沈從文的靈動溫婉,他們互相都不可學,各自安守本分罷了。
以上所談是關于文學的一個原理,即動人比美麗重要。雖然學生作文一般寫實用文,并不是文學創作,但也離不開這個原理。哪怕你寫一篇純議論的作文,同樣需要真誠的態度和高尚的情感,同樣需要摒棄虛榮和自戀。議論文當然要看你的思想水平和語言水平,思想水平是怎么來的?是裝逼裝出來的嗎?我勸大家不要這樣想,現在的社會風氣固然不好,但我希望大家從長遠著想,不要耍小聰明吃大虧。作文先要誠其意、正其心,不要吊兒郎當;看問題要設身處地,要有同情寬容之心,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作文姿態不要過高,動不動就號令天下;使用語言要有敬畏之心,隨隨便便是不尊重漢語,也不尊重你自己的品位和形象。這些事項是寫好作文的基本態度。
作文也是一種人生修煉,正所謂文如其人,很難想象一個言行粗俗、舉止輕佻的人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明朝有一個唐伯虎,傳說他是個風流浪子,經常跑去點秋香什么的。但是唐伯虎有一首詩是這樣明志的:“不煉金丹不坐禪,不做商賈不種田。閑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弊x這首詩能體會到兩點,一是正直,二是自信。一個人能完全超脫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不官不商,不道不佛,仍然活得這樣光明正大、坦蕩自信,確實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議論文的思想水平,取決于你的讀書積累和思考習慣,這跟練武功是一個道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長期專注于一件事情,經過一萬小時左右,水到渠成。這是現代理論,古人憑經驗總結,最少也是十年期限。寫文章這個事情,比練武術、練鋼琴都要復雜,因為要面對的是社會、人生、人性這些領域的廣闊而又精微的知識和問題,需要積累和思考的東西無窮無盡。但你并不需要太著急,只要養成讀書習慣、思考習慣和寫作習慣,三五個月也能夠有長進。這種長進雖不能直接兌換成人民幣,但是對你的人生卻意義重大。人生有三求——求生存、求發展、求快樂。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時伴隨著語言能力提高,它意味著你在將來的生存發展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同時還能帶給你基于自信而產生的真正的快樂。很多人終身沒有享受過這種快樂,只能去追求圍繞本能和虛榮滿足的快樂,這是很可悲的。法國文學家司湯達去世的時候,留下一個著名的的墓志銘——愛過、生活過、寫作過。我們看這個墓志銘,是不是有一種此生無憾的感覺呢?我初到這個學校的時候,有個教數學的朋友,也談起司湯達這個墓志銘,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幾個字一直留在我心里,提醒我,使我愿意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更有質量的人生。
敬告各位朋友:2017年5月20日,天涯觀察賬號凍結,我們將停止更新。
如果您喜歡天涯觀察,請大家關注業主精品閱讀(),天涯觀察有的內容,業主精品閱讀也有。我們一如既往為大家提供不打折的服務,彌補不足之處。
大部分精品用戶都過來了,我們換個地方等您。懇請您動動手指頭挪步,對您造成不便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