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作文精選合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了眾多耳熟能詳的國學經典。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清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品的,讀多了,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作文,遠古,供大家參考。
作文,遠古1
靜坐書桌旁嗅著泛泛書香,翻開歷史的一角,透過裊裊的煙云,我仿佛看到了你,聽到了你的聲音。
楚漢爭霸的局勢不復存在,你,項羽,昔日的英雄,也無可奈何地在烏江江畔徘徊長嘆。你面對著同生共死的戰士和眼前佳人,低沉的說:“兄弟們啊,能與你們同生共死,我死而無憾,可你們不能死,你們家中還有妻兒和年邁的雙親,請回吧!”眼前的佳人蹙了眉頭,輕輕搖頭,決絕的表情似乎在訴說“生是你的人,死亦你的鬼。”身后的戰士將一切整理好齊聲高呼“我等愿同主帥同生死,共患難。”伴著聲聲激昂的宣誓手挽著手走向烏江深處,江水水聲大作,那咆哮的驚濤是你走到生命的終點,仍激昂的曲調嗎?
悠悠的琵琶聲在廣袤的草原上傳遞著,我是你,昭君,當年你入宮是卻得不到王的召見與寵愛。你黯然了,動人的嬌漸漸化作了惆悵的顰蹙,終于改變命運的機會——胡漢和親,你下定決心,去做這和平的犧牲品,即使你知道,這一去將永不復返,再也無緣見到親人,但你還是毅然去了。一望無際的荒漠中,那“千載琵琶作胡語”的凄迷清音,伴著越野下叮當作響的駝鈴,你迂回在荒蕪人際的茫茫大漠,那幽幽的琵琶聲緩緩飄出深宮大院的重重屋宇,和著皎潔的月光,旋轉出右眼而凄美的舞步。那幽怨的低泣,是你對故鄉的千絲萬縷的思念嗎?
輕嘆一聲“人比黃花瘦”你哭了,在喪夫的悲途中,在日益貧困的窘迫中,你卻連安穩的生活也無法得到。唉,也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呵,不知不覺春天來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然而,你又沉默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那忽隱忽現的幽咽透過氤氳的香霧,迎著鏡中折射的凄清,彈奏出低沉的憔悴。你那聲聲哀怨是對夫君的思念與國家的擔憂嗎?
輕抿香茗,掩卷深思,靜靜傾聽歷史的聲音,讓那來自遠古的扣人心弦的音符,牽動你的思緒,引領你在歷史的小道上漫步,用心體會歷史的滄桑。
作文,遠古2
宰牛本是一種技術,但是在庖丁的手下卻升華為藝術表演。庖丁說:“臣之所好著,道也,近乎技也。”就傳承文化而言,外在形式是技巧,而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才是道。然而,如何才能從“技”的層面突破到“道”的境界?與文化長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與文化長談,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浪花淘盡是王朝的興衰更替,卻淘不盡優秀的民族文化。面對民族危亡,魯迅以筆桿為槍桿,痛擊當時中國的腐朽與黑暗;面對時代的要求,冼星海用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喚醒人們沉睡的靈魂。它們傳承傳統文化,以民族文化強大自己,應對時代,給師帶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正教導著我們,應傳承文化,應對時代的考驗。
與文化長談,是國家興旺的重要之基。坎坷的歷程,終究有經典的形成。周禮、秦律、唐詩、漢舞等,它們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從遠古走來,風塵仆仆,不辭艱辛。屠呦呦用中醫藥諾貝爾獎告訴我們,它們的重要性;習近平主席以會議講話的方式告訴我們,文化傳承是多么的必要,它們不能丟。中國之所以屹立千年不倒,其文化底蘊的支撐作用不可忽視。所以,我們更應該傳承文化,與文化長談,實現國家興旺。
與文化長談,是民族復興的大任。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最華麗的桂冠,然而,現在有許多人對其視而不見,以其自己的見解來對待傳統文化,一昧地追求外國的文化,使得傳統文化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韓國已經將端午節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國興起孔子文化,毛筆,風箏等文化卻被中國人丟棄,可是想當年,王羲之在池水旁苦練毛筆書法。這些現象的背后是中國人對文化的丟失。
社會上充斥著的快餐文化,正一點一點地腐蝕中國人的靈魂。我們應該重拾文化,與文化長談,共同擔負起復興民族文化的大任。
文化,如同一絲綢,一陶瓷,一墨畫,其堅韌如絲,優雅如瓷,絢爛如畫,就讓我們從這一絲,一瓷,一畫中不斷繼承傳統文化。用紅塵煉心,用文化塑形,共同推動時代的發展。
與文化長談,促自身發展。
與文化長談,豐國家底蘊。
作文,遠古3
輕輕推開久掩的柴門,時間以一種安靜的姿態恣意的流過。我從城市的桎梏下倉皇出逃,來到了這兒……以前每天都要經過的古巷。
好久沒有回來了。一腳踩在小道上,看著小屋,熟悉的木香撲面而來。歲月斑駁了門墻的膚色,消褪了年畫的顏色;耳邊充斥著高音喇叭的搖滾以及摩托駛過的轟隆聲,和記憶中的這里很不協調。
向里走去,老墻后一捧鮮翠滴的薔薇靜靜地開放著,我驚奇,這是何時長出的生命?只見得它圣潔而清雅地開在天地間,素面朝天地笑著,美得讓千百年前的李清照也贊嘆:“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薔薇依舊開放著,散發陣陣清香,幽幽地帶給這古巷青春的美好。
指尖輕撫墻上的苔印,我不在的時候,古巷就是借青苔之手一筆一筆寫下思念的吧!眼前,漸漸浮現起十年前的景象……晴天的古巷,是我赤腳踏青石板的舞曲;雨天的古巷,是我細數珠簾的淺唱。原來,是我一直沒有發現古巷的美好,沒有在乎它。其實,古巷也美麗!
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古巷的美好。斑駁的柴門,青蒼的地面,略帶濕意,烏黑的檐……太陽那沉黃的影子徐徐掠過古墻。在這里,時間仿佛被凝注,千百年來,古巷將美好沉淀下來,留給我們追思,感悟。其實,古巷也美麗。
走出房屋,再次漫步在路上,我聽到了蟲鳴,聽到了鳥鳴,聽到了大自然的交響曲,但沒有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請不要遺憾,因為無意中傳來的琴聲絆住了我,它像張愛玲《傾城之戀》中那樣,“咿咿呀呀”地唱著遠古的傳說。道邊三兩個老者持著扇在門口凝望,他們定也是古巷的陪伴著。就好像淡淡的茶,不濃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從從容容,淡泊致遠。
是低到塵埃里的素顏,是高攀靈魂飛翔的風骨。淺斟慢品,回味無窮……這,又何嘗不是古巷的一種美麗。
熟悉的古巷啊,你深藏著的美麗令人追思感嘆:“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就是這樣含蓄而內斂地展示給我這驚鴻一般的感慨,將你的美一一展現。
作文,遠古4
當汽車行駛在鄉間小道時,馮驥才先生再也沒有了寫作的沖動。往日白磚青瓦的農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頂和閃著異光的馬賽克。炊煙裊裊,小橋流水成了埋葬在心底的夢。馮先生四處奔波,大聲疾呼,救救我們的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寬廣,無處不在。不僅是書本中,她徜徉在江南的煙雨小巷,流淌在源源不斷的黃河中,她盤旋在峭壁的飛檐上。而如今,我們卻成了文化的劊子手,背叛著我們的文化。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證詞。秦時兵馬俑如今依舊氣宇軒昂,隋朝大運河仍是波瀾洶涌。就好像孟姜女悲慟天地的哭聲與纖夫的號子依然在耳畔縈繞。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歷史沉淀下來了無盡的繁華、悲憤、浮沉與屈辱。文化撫慰了我們坎坷的心靈,將這一片肅然呈于世人。長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廝殺消逝了,一切大江東去中浪淘盡也,唯有那百年的古松,用年輪刻畫著這些平平淡淡卻又難以了卻的文化情絲。
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搖籃,她本應褪去城市的浮華,洗盡了塵世的繁雜。唯有明鏡般純粹的藍天,油彩般炫爛的花海,在那片金色的海洋中續寫中國文化的新篇。然而,我們看到的只是路邊那幾排平房被嬉笑著的洋房所替代。千年的古槐只剩了干枯枯的樹墩,寫滿滄桑與歷史的土路被一條條水泥路所替代。
本應是煙雨茫茫、粉墻黛瓦、羊腸小巷的江南水鄉,也已被繁華的霓虹裝點地妖媚“靚麗”。我們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魂。當你徜徉于天壇遙望天穹,你被賦予了寬廣。當你走進岳飛一股浩然正氣向你襲來。當你登上泰山而小魯時,天地也便豁然開朗。我們的祖先從遠古走到今天磨鑄了寬廣,不屈向上的民族魂,這些遺產便成了我們民族奮斗的雕塑。
我們早已走出了閉關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切忌破壞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國文化遺產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們的輝煌燦爛,震古爍今的文明更需我們炎黃子孫細心的呵護。唯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復興,像鯤鵬驚世,直掛云帆濟滄海。
作文,遠古5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此佳句選自《幽窗小記》,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浮躁的心立即沉淀了下來,這句話中淡然的意境令我向往。
每天來去匆匆,生活的冗雜,學習的壓力映在腦里,便無暇再去“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每天都忙忙碌碌,面對生活中的得失,時喜時憂;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一片茫然;面向自己的將來,不知何去何從。心每天感到疲憊,沉重地墜入谷底,疏不知,放下得失,心必便能輕的上天堂。
人生的光彩在哪里?早上起來,光彩在臉上,充滿笑容地迎接未來,不必去抱怨自己無可挽回的事,那必不意味著你之后的整個人生就黯淡無光了。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桿活在當下,不被生活中的挫折所壓迫,勇敢地站起來,淡然的面對。到了晚上,光彩在腳上,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不必計較外物的去留,要知道,你還有一顆靈活的大腦,一副健康的軀體,以及不竭的活力,你還有機會去創造,你的未來依然是美好的。
對別人的稱贊,不要飄飄然;對別人的侮辱,也不要記在心上;對時間的逝去,也不要再去留戀;對成功的獲得,不要得意網忘性。不要把時間花費在對失敗的嘆息上,那是更大的失敗,放下昨天,抓住今天,期待明天。
寵辱不驚,無論結果怎樣,只要奮斗過,只要拼搏過,結果好壞又何妨?依然悠閑自得,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無論失去了什么,都不要失去自我,因為你就是你成功的最大資本。即使流浪街頭,也會喜望天上云卷云舒。
作文,遠古2024精選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