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心得體會精選4篇
【篇一】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心得體會
文化,國之魂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文化孕育著民族的根與魂,使發展得到最終歸處。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守住文化自信是當下發展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
文化自信需要“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泉源”的傳承過程。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民族歷史,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積淀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見證歷史的文化遺存,是滋養精神血脈的寶貴財富,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科技日新月異、信息迅速迭代的社會里,傳統文化處于被遺忘的風險之中,這樣的情況下,傳承顯得尤為重要。不忘本來,方能源遠流長,筑牢文化自信只有從傳承傳統文化開始,建立國人對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才能更加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需要“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的創新方式。創新是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從《洛神水賦》到《唐宮夜宴》,從《如果國寶會說話》到《典籍里的中國》,近年來各種文化類節目頻頻出圈,創新節目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如今隨處可見的漢服文化,各種文創作品上的文化元素,還要古建筑的修復等等,都無時無刻展現著文化之美。唯有在不斷創新中,中華文化才能煥發新活力,才能被更廣大的年輕人所接受。要主動了解當下文化需求,借助現代化的科技傳播手段,展現傳統文化的內涵美,去展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需要發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共識。文化自信不在于固步自封,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從“絲綢之路”到“鄭和下西洋”再到“一帶一路”,從古至今,一次次文明的交流碰撞,促進了中華文明的進步,也向世界展示了獨特的中華文明,為國人帶來空前的文化自豪感。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用自身經歷去接觸和擁抱傳統文化,揭開中國文化的生命面紗。在與國外文化交流的基礎上,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堅定文化自信,不僅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更要讓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才能讓文化自信真正為中國增添底氣。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軟實力競爭的核心要求,是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的內在力量,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底氣,要加強對文化自信的堅守,邁出更加自信從容的步伐,建設文化強國。
【篇二】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心得體會
金玉燃燈簇花樹,一招一式,譜盡自信篇章。
大紅金絲戲袍曳地,款款風情無限;蒼翠青衣水袖飄飛,戚戚別情難掩。x從李香君濃情悔認真,到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不在何種風格、何種題材,都令人心懷贊嘆、自信滿滿。傳統京劇所表達情感之多樣、意蘊之豐富,恰似萬千游魚游過鈷藍色的天幕,又如浮空的靈魂編織出瑰麗夢境。每一本劇本、每一折戲,背后都淋滴盡致書寫出一顆或愛或恨的心,都代表著一片可歌可泣的赤誠情懷。凡此種種,皆是傳統戲劇之輝煌,國民也為此而自信滿懷。有如此深厚底蘊,吾輩當傳承往昔攜文化自信以邀游。
收拾山河向未來,一顰一笑,彰顯文化自信。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淡忘了京刷大師梅蘭芳、譚元壽,淡忘了那種唱念做打的程式與精彩,轉而投向美國隊長、蜘蛛俠的懷抱。回首繁華如夢渺,我們不得不反思:將國粹置于此般境地下,我們的文化自信何在?對外來洋文化趨之如騖,而對自身傳統藝術卻不理不睬,此非文化自信,實為“文化自卑”。與此同時,更有甚者打著“創新”的旗號將京劇與動畫相結合,挖空京劇內核,披一層羊皮而嘩眾取寵。如此這般,我們的舊山河何在?文化自信又何在?我們現在常強調“傳承與創新”,殊不知忽略了一個前提:我們首先應做到的是“繼承”,收拾舊山河而后出發向未來,才可彰顯文化自信。
不論是荒腔走板高歌大江東去,抑或是輕擾慢捻低吟曉風殘月,京劇所表達的永遠都是一種情懷、一種文化。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有云:”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本﹦∪绱耍渌鼈鹘y藝術亦如此,守得住內核邁得開腿,不能僅停留在表面上,更應挖掘其內在精髓并傳承、創新,讓過去自信,現在自信,未來也自信。誠如譚門八代代代繼承,梅葆玖、王佩瑜人人擔責,只有如此才可使文藝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盛局面。
在此基礎上,吾輩便可乘時代之長風,穩接前輩接力棒,扶搖直上,縱亂云飛渡亦不改從容。以高樓之上的花冠珠翠博得四海喝彩,描繪出京劇之彩圖,書寫出文化自信之新華章!
【篇三】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心得體會
文化已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實力的新領域,我國為適應這一新的發展趨勢,確立了文化強國發展戰略目標,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著力推進這一偉大戰略。文化自信作為認可自身文化價值,并對其未來文化發展前景也抱有堅定信念的心理機制,是推動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因此,文化強國視域下,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動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文化自信背后展現的是綜合國力。自從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努力,我國已實現了國昌民富。文化自信在強勁的綜合國力支持下與日俱增,并融入傳統文化給予的深厚文化底蘊,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不斷進行著文化輸出,逐步成為推動民族發展的新支點。文化自信作為國家昌盛、文化發展進步的結果,也提高了文化強國建設的自信心。雖然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在文化建設領域還亟待加強,文化強國建設現實性凸顯。文化強國建設易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發展服務體系、構筑和諧的道德風尚,也會構建良好的文化產業,進而提供較為豐富的文化產品。創設文化開放的格局,讓群眾得到更好的感染與激勵,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也能讓廣大人民群眾汲取文化營養,提升個體文化素質,帶動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之間相輔相成,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強大的文化自信。
伴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融合更為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漸顯現。文化是民族之魂,匯聚著該民族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沉淀著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承載著民族自我認同價值取向。從國家、民族發展的視角來看,文化軟實力展示為精神的向心力,對國家凝聚力的形成及民族性格養成、民族團結、民眾精神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文化自信是對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文化持久生命力的贊譽,是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集中呈現。對個體來講,文化自信展示的是價值自信,對民族核心價值的認同,成為推動文化軟實力發展的源泉。
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批判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血脈,是我國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在文化日益呈現多元化的今天,不同國家的文化有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觀,這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積淀下來的,貫穿在國家、文化歷史發展的整個進程中。因此,提升文化自信必須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
一是需要理順中國文化之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印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發展與壯大提供了精神滋養。科學、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其科學地認知與定位,是實現文化自覺的重要前提。此外,也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趨勢,依靠文化自覺實現正本溯源,積累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動力。通過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闡發,掌握其歷史淵源和基本的發展脈絡,明白其獨特的價值理念與鮮明特色,把握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入探索傳統文化的內蘊及具備時代價值的重要內容,完善文化發展體系,滿足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的現實需要,讓群眾在開展文化生活的過程中,成長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
二是確立科學的文化心態。目前,堅持文化自信,還需要始終保持正確的文化心態,既不能妄自菲薄、盲目崇外,也不能文化保守、固步自封。面對社會上存在的諸多文化不自信方面的問題,需要在加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省文化心理,確立科學的文化心態。
以理性、科學的態度審視西方先進文化。西方先進文化是西方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借助獨有的方式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西方文化中蘊含的民主理念、理性因子、法治精神、科學觀等,是人們認識與改造世界過程中重要的精神因子。因此,要堅持用理性、科學的態度去審視西方文化,參與到世界其他國家文化的交流中,批判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透過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中華民族文化展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及文化上的自信心,關鍵是其善于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實現自身文化的科學發展。由此可知,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全面培養文化自信,要在正確審視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先進文化。同時,也要注意在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文化的獨立,不能因借鑒西方先進文化,而被盲目西化。
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通過文化發展鑄就文化優勢
全面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始終將人的自由解放及全面發展,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規律,指出了先進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為人們踐行文化自信注入了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時代特征相融合的進程中,堅持與時俱進,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指導人們思想的理論,成為指引先進文化建設、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指導方針。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重要意識形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容。
在文化多元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馬克思主義依舊是培養文化自信機制的科學指南,必須予以堅持,確保文化自信的科學方向。要堅持一元主導思想,來引領多元文化思潮。文化的發展要堅持辯證的態度,善于從其他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融匯優秀成果,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堅持用一元思想來引導多元文化思潮,并尊重文化的差異與多元,借此來不斷發展與豐富社會主義文化。因為富有活力的文化體系,是積極應對文化理念挑戰,并在相互競爭中所構建的文化體系。所以,面對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挑戰,需要始終確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主導地位。
通過文化發展,鑄就文化優勢。提高文化自信,需要依靠文化發展,不斷提高文化的競爭力與吸引力,打造文化優勢。一是提高中華文化的創新能力。文化發展不僅展示了文化的生機與活力,也是文化極具創造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創造力能對文化發展水平起到決定作用。提高文化創造力,有助于提振文化自信。文化創造力的激發,自然能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化自信。在培養文化自信的進程中,要善于集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二是形成文化競爭優勢。文化競爭力是文化發展的直接結果。增強文化發展,需要彰顯競爭優勢。國家文化擁有較強的文化競爭力,在競爭中才能擁有比較優勢,利于提高文化自信。從當前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來看,文化競爭不僅是市場占有率的問題,也涉及文化話語權方面的問題。擴大文化市場的占有率,取得文化話語權,都離不開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因此,通過文化發展,提高中華文化品質,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三是依托創新推動文化發展。加強文化自信,需要善于從創新中汲取營養,增強文化建設,實現文化與經濟、時代發展等相適應。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世界各個國家與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更為廣泛,要具有世界性眼光,把握文化發展的趨勢,主動傳播中華文化聲音,講好中國文化故事,展示中國當代發展的主流文化;采取開放包容姿態演繹文化自覺,依靠文化創新去保持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形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篇四】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心得體會
“噠噠噠”的敲擊聲已成為當下隨處可見的一種現象,還會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筆在紙上書寫我們的中國漢字;電子書及各類被大眾追捧的打油詩等被人們當作了工作學習之外的生活調味品,還會有多少人愿意耐下性子手捧著厚厚的一本書在漢字之間品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會有大批人為過“洋節”忙得不亦說乎,還會有多少人愿意關注一下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節日,重溫一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變遷…………種種文化缺失的現象無疑不在向國家、社會、人民傳達著一個危險的信號,我們需要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讓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遠點亮在我們每一位國人心中。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下黨正帶領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砥礪奮進,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建立文化自信成為了我們首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為此需要國家、社會、人民各方的協同配合。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國家各項制度設施的有效保障?!皼]有規矩不成方圓”,文化自信的回歸需要國家在文化方面各項制度政策的頒布實施及一些必要的文化設施的組織建立安排,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世界都能感受到中華文化一直都在并且活在每一位國人心中,源遠流長、永葆鋒芒。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社會各界的保駕護航。各式文藝演出、各類有關弘揚中國文化的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等需要社會各界的鼎力配合,使其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氛圍,讓國人愛上屬于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并綻放別樣的魅力。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人民的全力擁護。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從屈原、李杜,到三蘇,再到元曲四大家、曹雪芹……在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有太多燦爛的不朽作品,也有太多才華橫溢的文化巨星。我們有何理由不為之自豪并且擁護它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源,我們沒有理由拋棄,相反應該弘揚堅持我們的文化自信。
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需要國家、社會、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講好中國故事,讓中華傳統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人心里,再次將中華文化自信之燈所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