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德故事(合集三篇)
第一篇: 中華美德故事
詩曰:李妻林氏,夫婦節廉,卻枋再四,守命清嚴
明朝時,有個宰相李廷機告老還鄉,臨終的時候,家里只有四十四兩銀子。李廷機沒有去世的時候,對他的妻子林氏說:“我遺下的銀子,二十兩去買口棺材;二十兩做喪事的費用。”這時候他有個姓蔡的門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兩副棺木來,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預備叫林氏去選用。林氏說:“采辦棺木,辦理喪事,太師都有遺命的,你難道還不了解太師生平做人的清廉嗎?”送了來,還了去,這樣的有好幾次,終于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說:“從前孔子的門人厚葬了顏淵,孔子也不能禁止他們,難道我在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辭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來葬。
第二篇: 中華美德故事
明朝盧文烈的女兒小的時候,盧文烈就常常對她講古人節孝的故事,她也能領會大意。她十六歲的時候,盧文烈得了重病,就對女兒說:“你的母親年齡還不大,兩個弟弟又小,將來你若嫁了人,那么你的母親和兩個弟弟,又去依靠誰呢?”盧女說:“女兒愿意和母親弟弟終身住在一起。”父親死后,她的母親說:“按我的能力,尚且保不住你的兩個弟弟,哪里還有余力來管你呢?”盧女對她母親說:“我做女兒的,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去換飯吃。”于是做了裹發的網巾,拿出去賣了錢,貼補家用。等到衣食稍稍可以敷衍了,就在吃的穿的上面節省下來,去祭盧家的祖先。后來兩個弟弟長大了,都給他們娶了媳婦。有時候媳婦偶然對婆婆有忤①逆的行為,盧女就不吃東西,并且自己責罰自己。久而久之,她的弟媳們也被她的至誠所感化,都很孝順婆婆了。
第三篇: 中華美德故事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美德非常悠長。里面有許多幾千年以來的好品質,其中也不乏孝老愛親這個好品質;。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讓我給大家講一個孝老愛親的小故事吧。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子路心里裝著父母,所以,他才千里迢迢去親戚家借米,讓父母吃上白米飯。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從這里我們看到在以前孝敬父母多么重要。
有人說:“孝老愛親有什么大不了,等我長大了慢慢贍養母親”。這是不對的。這樣的話,等父母去世后你會追悔莫及:應該在他們有生之年好好伺候他們。我們要尊重父母,不能與父母頂嘴,可以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減輕他們的負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樸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中華美德,博大精深,除了孝老愛親還有許多美德等待我們去學習,去體會。讓我們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將中華美德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成為世界一顆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