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的簡單名句
《道德經(jīng)》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性的經(jīng)典著作。老子(前571—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陽,“聃”是謚號。相傳他是楚國苦縣人,任周守藏室之史,通曉上下古今之變。是春秋末年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晚年退隱居沛,躬耕授徒,講道論德。后西入關中,客死于秦。
【第1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第二章。用“無為”的法則應對世事,用無言的行動來感化別人,此言“與道同體”的圣人之處事原則。
【第2句】:弗矜故能長。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不驕傲,才能有所成長與進步。
【第3句】:輕諾必寡信、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輕易的便向別人承諾的人,這個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第4句】: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做事情從開始到最后,始終像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用心,那么就將立于不敗之地。
【第5句】:富貴而驕,自遺咎也。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因富貴而自交自傲,這就是為自己埋下了禍患的種子。
【第6句】:禍莫大于不知足。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沒有什么禍患比不知足還大的了。不知足是最大的禍患,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
【第7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信言:真實的話。美:華麗。真事的話聽起來不會很好聽,華美動聽的話未必可信。
【第8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六十六章。要領導人民,要對人民謙讓恭敬;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民眾的后頭。
【第9句】: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身的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權。
【第10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春秋·李耳《道德經(jīng)》五十六章。知:同“智”,明智。明智的人不會隨意說話,隨意亂說話的人一定缺少真知灼見。傻瓜用嘴講話,聰明人用腦袋講話,智者用心講話。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jīng)》,有人說意思簡單,但人們真的理解嗎?你怎么看
善惡同源,上善若水,萬物靠水生,水是重要條件之一沒錯。它要惡起來能毀掉萬物,攻堅莫能比。
萬物之前就是水泥混沌狀態(tài)。
如何看待日本現(xiàn)行高中二年級國語課本講授《道德經(jīng)》的名句名篇
今日在頭條上看到日本國現(xiàn)行高中二年級國語教科書講授老子的“小國寡民"“不尚賢“等名句名篇,而且是漢字的繁體字,感到非常震撼!我國目前高中語文還未把老子的章句正式編入教科書,剛出版的《大學語文》第十一版才編入老子兩章,看來國學的傳承競落后鄰國日本,如此文化自信從何談起?本人《還原〈道德經(jīng)〉本意》這由無名小卒的鄙作都賣到日本,標價一千四百日元,可見它對中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得不由衷敬佩。我曾和一位在高中教語文的同學探討老子章句為何不編入高中正式教科書之事,他說因老子缺乏文學性而莊子富有文學性而編入,這是片面乏理性的錯誤觀點,教學以傳授道理為中心,人不懂道理就沒有靈魂,什么文學性只能算是雜技從屬的東西。老子的五千言是傳授道理的無與倫比的精華,在此疾呼全社會與各界盡快達成共識,盡早把老子五千言全部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這無疑將極大有利于學生樹立敬畏道理,學習與探索道理,遵守與運用道理這一人生最重要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快國人的現(xiàn)代化步伐,盡早圓中華復興之夢想!
你會怎樣理解《道德經(jīng)》的第五十章
人之生,善養(yǎng)者三分,也就是長壽點的,夭折者占三分,(因果),其余是貪瞋癡者而亡。為什么呢?厚德者生。那么,善于積德行善者(有過去世因),當兵刀槍能避,遇虎不傷,比虎厲害的還是不傷。為什么呢?因果報應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功累德,神形巍威。阿彌陀佛
怎么理解《道德經(jīng)》的天長地久
《道德經(jīng)》第七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認為此處的“天長地久”,并不是單純的指的天和地,而是用天地的長久存在來啟迪世人。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是為自己存在而存在,它是自然存在的,所以它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長久存在的狀態(tài)。因此,圣人便效法于天地,以謙讓無爭的態(tài)度來應對事物,這樣反而自然的處于大眾之前,將己身置之度外反而能更好保全自身,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無欲嗎?此章老子開示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的道理,圣人效法這種大道之理,而能夠成就其大功業(yè)。如果簡單的看來就是以退為進之義,而實則不然,其宗旨仍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依道奉行。正因為圣人心中不存有絲毫的刻意作為的觀念,而又隨順自然、無所息止的教化一切眾生,所以才能成其功果,而對所成的功果也沒有絲毫的執(zhí)著。這與佛家的“無我相”和“丟掉我執(zhí)”也是不謀而合的。出土了2300年前的《道德經(jīng)》沒有記述“圣人不仁以……”這些名句,怎么看這個問題
我的看法是:證據(jù)不足,不能妄下定論。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本,是目前最早的道德經(jīng)版本,其實早在1993年10月就被發(fā)現(xiàn),但是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和接受,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曾經(jīng)有過熱烈的反響和研究熱潮,卻又紛紛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現(xiàn)行道德經(jīng)版本5000多字,而郭店出土的只有2000多字,墓主人下葬年代距離老子生活年代大約300年,并不能以此說明,這就是老子原篇,因為是手抄本,非老子本人所寫。
郭店的版本,分甲乙丙三部分。甲本約1086字,乙本約390字,丙本約575字,分別對應現(xiàn)行版本的部分章節(jié)
我的看法是,郭店版本有可能是原本,也有可能是摘要、節(jié)抄。
另外,我覺得,即使現(xiàn)行道德經(jīng)版本不是原始版本,也說明不了什么,因為道德經(jīng)本身就是在老子學說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完善的,說白了,老子不是一個人,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者的集體成果和智慧結晶。正如論語的作者不是孔子,佛經(jīng)也非世尊親筆。其實,郭店出土的版本,本身也并不完全 ,因為據(jù)說經(jīng)過盜墓者的洗禮,出土的典籍已經(jīng)有部分丟失。
至于現(xiàn)在普遍流傳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多多少少肯定是經(jīng)過加工的,但這并不影響原著的思想。
道德經(jīng)現(xiàn)行版本是目前世界流傳最廣的典籍,有著非常嚴謹,完善,和諧統(tǒng)一的文字結構和思想內(nèi)涵。如果存在嚴重紕漏和偽造成分,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的。
所以,不必糾結于版本的不同,也不必區(qū)分言語的差別,學道德經(jīng)還是要以意會為主,旨在提升自己。不管郭店本有沒有天地不仁的詞句,天還是天,地還是地,道也還是道,不會因此而有絲毫的不同。
《道德經(jīng)》中有何“天機”
可以說《老子》道經(jīng)全是天機,道可道,非常道是天機;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視之不見日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孔德之容…都是比較明透天機。不學佛怎么也說不清,道不明。就是告訴我們反樸歸真。南無阿彌陀佛
《道德經(jīng)》講的是什么?是時間嗎
道德經(jīng)向人們揭示的是什么?
道德經(jīng)從道經(jīng)、德經(jīng)兩個方面,講的是從事領導管理、經(jīng)濟管理和一切管理人員,與具有紳士做派的人員,必須具有的思想理念、正確抉擇如做正確的事行為方式、抉擇用正確的方法做事的方法習慣、道德三觀、意志精神做事風格和道德品格。也是成功人士,其所以能夠成功的實質(zhì)所在。也是經(jīng)濟生活必須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
比方說要當好領導,就要低調(diào)謙卑賺足人氣,像江河海納百川之水,永遠低調(diào)謙卑處下,滔滔一瀉千里,無以圍擋。為百谷之王。當領導的你若低調(diào)謙卑與下屬不正爭,你必為人中之王。
同樣的搞經(jīng)濟的人,不以利微而不取。海納百川之經(jīng)濟,低調(diào)謙卑處下于世不爭。廣迎五湖四海客,海納四面八方財!
《道德經(jīng)》是本什么書
道德經(jīng)的產(chǎn)生實乃偶然,作者老子為國家圖書館館長,估計讀書較多。但無著述,或許遺佚。
書讀多了,人想法就多。于是不想當官兒了,要去西游,不是取經(jīng),是游玩,無馬可騎,騎一青牛,大約相當于今天農(nóng)村的水牛。放過牛的明白。
不意到函谷關,關令尹喜如同我等,仰慕文化,想想今天,作為我等小民,略識幾字,見了那么大的學者,還不激動萬分。尹喜一樣,一定請老子授理。難以推托,尹,于是老先生開講,尹喜筆記。
道可道,非常道,玄虛來了,出去游玩,老想著走哪條道兒了。不行,名可名,非常名。題目太大。于是,于是,什么一生二,二生三等等,從治國到炒菜,從做事到活人,從陰到陽,從動到靜,從剛到柔。拉拉雜雜,不知尹喜聽懂沒,老子連說五千字,估計已忘了開頭了。喝杯水,走人吧。尹喜一臉懵逼。忘了說再見。
老子走后,尹喜組織眾人,對筆記進行整理,加以眾人對世界,宇宙,人生的感悟,不知花了多少功夫,終于語言通順,義理道透,條理清晰,予以出版。
道德一書自此出,誰知尹喜是何人。
陰陽自是道門開,彤彤香火供老君。
至于老子,從此莫知所蹤,據(jù)說教了一個徒弟,叫釋迦牟尼,但和尚們總不認帳,千百年來,大德高僧眾多,遠不如一尹喜。悲夫。
《道德經(jīng)》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道德經(jīng)的三大要素!余以多年修道感悟!認為就是!道!德!經(jīng)!三個字,三字為修行治國的三大要素!老子五千言,始終圍繞著道德二字,講經(jīng)要意!道乃天地宇宙之跟,萬物生命之本,德乃物質(zhì)生命的源泉,生命有德,則可立于天地間,萬物有德,方可生機無限!修道者要修德養(yǎng)德,人者要積德守德,如何成器,則貴在一個經(jīng)字!一個經(jīng)字,往往不被人重視!無論修道和人中賢者,若想修道有成和治國有方,若非經(jīng)常以德入道,以德養(yǎng)心,道不離體,德不離心,每時每刻,時時刻刻,精神思想意識,則溶于德,附和道,則道可成,國可長久太平也!是以經(jīng)字!則貴在堅持,持之以衡,致至功成圓滿!
則老子所言三寶,卻始終沒有離開道德二字,而道德經(jīng)五千言,所講所說,始終是圍繞道德二字!老子所言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何為慈!余修道心德與體悟!心慈者必有德之士也,心慈必人善!人善心慈則可積德養(yǎng)德,有德方可入道,修道講究根基,而根基就是德性,德者聞道勤而行之,無德者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德是修行人的根本,也是為人者的本分,不可損德失德!
何為!儉!余感悟!儉!為守德之意,人一生要想得到某種東西,則必會失去一些東西,得到越多就會失去越多,修行者以儉持身,則不失德,人者以儉加身,則不缺德,不失德不缺德方可守德,守德者處世!則不爭,不搶,不奪,不要,不疾,不為世之繁華所迷,乃大根基大德之士也!
孑曰!不敢為天下先!余感悟,此言只是一個忍字!若想做什么,則先要忍住這個念頭,不敢就是不能,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凡事要留余地,要有退路,一件事情的發(fā)生,肯定會有原因所在,人世間凡事皆命運,俗事皆因果,世上根本沒有無緣無愿的事情發(fā)生,也許是前世之愿,也許是今世之因!不敢做,其實是不知做了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做錯了事從而失德,失德是修者和人者的大忌,若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什么事也沒有,忍一時則風平浪靜,什么事也不會發(fā)生!遇事不能主動出擊,事出必有原因,修道講有為無為,有為者則不顧因果,無為者則靜觀因愿,修行者若能忍,能退,能舍,能讓,能放,能失!方為守德,必心地慈善!所做若無冤無怨,無恨無悔,則已在道中!上善!!上善!!!
2024年6月17日!于!五德道場!宣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