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帶來的靈感:西方經典藝術作品里的情人節
感謝您的關注,為了可以讓您接收更多消息,我們又開通了另一個公眾號:明知財經(mingzhicaiji
感謝您的關注,為了可以讓您接收更多消息,我們又開通了另一個公眾號:明知財經(mingzhicaijing),歡迎大家添加關注!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羅丹《吻》
愛情給了藝術家靈感與激情,在世界美術史中大放異彩。至此情人節,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欣賞西方經典藝術作品里的情人節。—— 前言
西 方
藝 術
+
by: 國際藝術大觀
阿爾瑪-達德瑪《受足音》
【傳統情人節的來歷】
【傳說一】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于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
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后,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頭擲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
14世紀以后,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里就被稱為Valentines Day ,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阿爾瑪-達德瑪《春天的誓言》
【傳說二】
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
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安格爾《拉斐爾和弗娜芮納》
【傳說三】
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伙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
這樣,過節的時候,小伙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伙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后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畢加索《哭泣的女人》
【傳說四】
來源于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 Festival)。這個說法是基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為了把古羅馬的牧神節(每年的2月15日慶祝,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產力)基督教化。 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
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于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農業。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于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內,然后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于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
這樣,關于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于是成為該男子的神圣職責。
費德里科·安德烈奧蒂《固執的求婚者》
【傳說五】
傳說以前在英國,所有雀鳥都會在2月14日日交配求偶,如黑鳥、山鶉等,皆在2月間求偶。所以,人類也認為2月14日是春天萬物初生的佳日,代表著青春生命的開始,也仿效雀鳥于2月14日選伴侶。
朱利安杜普雷
【油畫里的浪漫愛情】
▼
皮耶.考特《暴風雨》
關于主題人物達菲尼斯與柯蘿葉的故事,有多種版本與說法,在希臘神話中,達菲尼斯為信使之神麥丘里與女水神奈雅絲(Naiads)的兒子。森林之神潘恩(Pan)曾把蘆葦編制成葦笛,據說其悠揚的笛聲常在森林中回蕩著,深深地受到牧羊人、農夫與獵人們的喜愛,潘恩還曾經自傲地以葦笛來挑戰太陽神阿波羅(Apollo)的七弦琴。達菲尼斯亦相當喜愛葦笛那優美的笛聲,于是就向潘恩學習吹奏的方法,且經常跟在潘恩的身邊練習,而最后達菲尼斯不但學會了吹奏的方法,還發明了牧歌,成了牧歌的發明者。達菲尼斯后來與一位女神有了戀情,然而他最后卻背叛了這段愛情,在上天的責罰之下變成了瞎盲的人。然而在另一個版本中,達菲尼斯與柯蘿葉的故事與前一個說法完全不同,故事是出自一位希臘文學家隆歌斯(Longus)約在三或四世紀時的創作,故事中描述著達菲尼斯與柯蘿葉這對情侶,在經歷了許多的冒險之后,又再度結合,共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達菲尼斯與柯蘿葉展開了一段牧歌式的美麗戀情,過程相當浪漫有趣。
考特的作品《暴風雨》抓住了達菲尼斯與柯蘿葉在暴風雨中逃跑的一瞬間,表達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自由的向往。
雷諾阿《蕩秋千》
在所有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也許是最受歡迎的一位,因為他所畫的都是漂亮的兒童,花朵,美麗的景色,特別是可愛的女人。這些都會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諾阿把從他們那里所得到的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地表達在畫布上。他曾說過:“為什么藝術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惡的事已經夠多的了。”他還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說 “只有當我感覺能夠觸摸到畫中的人時,我才算完成了人體肖像畫。”
《蕩秋千》描繪的是一個晴朗的秋天,地上落滿了厚厚一層樹葉。陽光透過樹逢灑進來,暖暖的。背對著的這位紳士正在向這位少女滔滔不絕的講述著什么,少女靜靜的聆聽著,引得小男孩和長滿胡子的男士正在專心致志的聽著。也許這位男士只是擔心少女玩秋千的時候粗心大意。
《拉斐爾和弗娜里娜》
愛情就是相依陪伴
法國作家大仲馬經典愛情描寫:愛可以毫不猶豫的付出生命,卻不能付出愛情。愛情不是時間、離別和失望所能熄滅的。
這幅作品創作于1814年,長66.3厘米,寬55.6厘米,是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曾繪制的一幅想象的雙人像,名為《拉斐爾和弗娜芮納》,作品中安排了一名黑眼睛的女子坐在拉斐爾的腿上,儼然將拉斐爾的繪畫演變成了一個通俗的流行圖像。
拉斐爾終身未娶,但他心中卻有著一位無與倫比的女神,那就是他的情人弗娜芮納。弗娜芮納在拉斐爾的生活中一直很神秘,她崇拜他、關心他、愛護他,她常常遠遠地站在作畫的拉斐爾的背后,默默地看他作畫。她是拉斐爾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源泉。關于弗娜芮納是拉斐爾情人的傳聞,大概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發端,到了19世紀愈發盛行起來,成為公眾談論的熱門話題。
布羅格《春日》
愛情就是迸發的火花
著名法國畫家 Pierre Auguste Cot 的作品。這一幅"SpringTime"(《春日》又名《情侶的秋千》)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這幅畫的美一目了然,原始樹林里,自然光線從霧氣中蔓延出來,照著一對坐在的秋千上的小情侶。姑娘雙手摟住情人的脖子撒嬌,一身白色透明長裙露出完美性感的身體,微笑的臉上帶著熱切的眼神望向男伴。小伙子雙手緊握秋千韁繩,將姑娘保護在懷抱中,低頭與姑娘目光相對。毫無疑義—無論是透過森林打到情侶身上的陽光,還是秋千上眉目含情的情侶,都如此完美……
作品陳列在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羅密歐與朱麗葉》
愛情就是激情和忠誠
該幅油畫出自英國畫家弗蘭克.狄克西之手。狄克西1924年被選為英國皇家藝術院院長,1925年被授以皇家爵士爵位。他大部分的畫作都以戲劇性的歷史和傳奇的故事為主題,并以在繪畫中完美表現優雅時髦的女人的畫風而著稱。
《羅密歐與朱麗葉》目前陳列于英國南安普頓市美術館,表現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悲劇愛侶在婚禮初夜后離別前的匆匆一吻,而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也將成為他們愛情生涯的最后一吻。該畫畫面色彩艷麗飽滿,人物神態惟妙惟肖,將一對分別在即的情人之間充滿甜蜜與不舍的情愫描繪得入木三分。英國媒體在評論這一票選結果中稱,“當代早已沒有了真正的浪漫,但我們都有一顆追求浪漫的心。”有藝術評論家指出“畫作營造的氛圍令人感受到死亡接近而情愛不滅,人們青睞這樣的作品,直到現在還感動著眾人說明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渴望著‘激情和忠誠’”。
據調查這幅作品成為71%的英國民眾心目中“最浪漫的藝術品”。
《戀人的花冠 》
愛情就是一見鐘情
弗拉戈納爾 法國洛可可畫家。弗拉戈納爾關于貴族“有閑”青年男女戀愛風流《愛情》故事的四幅組畫,分別為《友情》、《告白》、《侵入》、《戀人的花冠》,講述的是由一見鐘情的會面、夜半爬上陽臺向心上人傾吐、姑娘在花園里徘徊想著心事、最后小伙子求愛成功的一個俗之又俗的“飲食男女”的戀情。象《戀人的花冠》這類畫,因其精致的風格而常常被認為是弗拉戈納爾最好的作品。上方綠蔭的巨樹,參天蔽日,突顯了人的渺小與脆弱,下面則是愛情游戲的歡樂場面。
《徒勞的求愛》 Vain Courtship
愛情有時徒勞與無奈
阿爾瑪晚年愈加返樸歸真,將其藝術中的古代民俗規范轉變到以兩性關系為主的基本框架內,以揭示人類原始情感的細膩和微妙的變化。該畫以他的畫室作為其背景的參考,畫中的女人雙目凝視窗外,,似乎若有所思,她身旁的求愛者與她拉開一定距離,從其無可奈何的神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也許是一無所獲。
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爵士(Sir Lawrence Alma-Tadema, 1836年1月8日—1912年6月25日)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畫家,原是荷蘭人,從小就顯示出超人的藝術天賦,16歲進入了安特衛普藝術學院,并在亨德里克.萊斯(Hendrik Leys)的畫室學習。他一生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創造了400多幅傳世之作。
克里姆特《吻》
愛情就是一次親吻
《吻》(德語:Der Kuss)是奧地利象征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代表畫作之一,是他在黃金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他在此時期常使用金箔來作畫。
《吻》是一幅正方形的畫作,呈現出一對相擁在一起的戀人,他們的身體借由長袍纏繞在一起。這種表現手法同時受到同時期的新藝術運動及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古斯塔夫.克林姆在傳統的油畫上覆蓋金箔,讓畫作的現代感更加突出。《吻》目前收藏在維也納美景宮內的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被廣泛的視為是20世紀早期的經典。《吻》是象征主義的代表作品,也是古斯塔夫.克林姆最受歡迎的作品。
《丘比特和賽姬》
愛情就是一箭穿心
弗朗索瓦.熱拉爾 (FrancoisGerard,1770-1837年)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繪畫的杰出代表、雅克.路易.達維特的得意弟子之一。
這幅畫的故事源自希臘神話,相傳賽姬擁有絕世的美色,使得維納斯大為嫉妒,遂令兒子丘比特用他那枝無人抗拒的箭,欲使賽姬愛上世上最丑惡的怪物。但丘比特對賽姬一見鐘情而無法下手。不久,祭司告訴賽姬的父母,這少女注定要成為神怪的新娘,所以國王、王后忍痛將賽姬留在山頂上。當她在哭泣的時候,一陣風吹過來,將她抱到一座壯麗的宮殿,冥冥之中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服侍她,賽姬從未看清主人的模樣,他只在晚上造訪她,黎明前就走了。過了一段時間,她請求丈夫允許姐姐們來探望她,丘比特答應了。當她的姐姐們看到賽姬過這么好的生活時,嫉妒之心油然而生,她們鼓勵賽姬去看清楚丈夫的模樣,教她帶著一盞燈和一把刀,如果看到是妖怪就把他的頭砍下來。賽姬趁丈夫熟睡時將燈點燃,發現是一個美少年,但一滴蠟油滴下驚醒了丘比特,丘比特傷心的說:“愛情不容有絲毫懷疑”……然后就展翅飛走了。賽姬又傷心又后悔,到處尋找丈夫,最后在丘比特的暗中幫助下通過了維納斯層層的考驗,得到寬恕而成為丘比特的妻子,當然,也獲得了永生。
弗拉戈納爾《秋千》
愛情就是眉目傳情
“浪漫愛情”的定格在這一幅著名的《秋千》。《秋千》一畫描繪的是一個年輕美貌的少婦正在蕩著秋千;在她的身后,坐在石凳上哄著少妻玩耍的是一個至少比這個“少婦”大40歲的老夫。少妻玩的非常開心,老夫心里自然也非常高興。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使他妻子開心的并不是他這個老夫,而是深藏在樹叢中的一個小伙子。這個少婦不停的向小伙子眉目傳情,還有意把鞋甩向這個小伙子的方向。
據說,這個小伙子就是訂畫者、著名的銀行家桑.朱理安。顯然,訂畫者是有意炫耀自己的這段“愛情”經歷。
盡管畫得十分細致,比如,花園的景色與樹叢畫得很美,這幅畫代表了當時貴族的藝術趣味。
這幅《秋千》法國畫家弗拉戈納爾作品,約作于1766~1768年間,尺寸為83×66厘米,現歸倫敦華萊士陳列館收藏。
弗雷德里克· 萊頓《畫家的蜜月》
愛情就是相互依偎
古典油畫《畫家的蜜月》的作者是英國19世紀理想主義畫派最著名的畫家洛德.萊頓勛爵。
圖中《畫家的蜜月》構圖新穎,用色講究,作品描繪得十分完美。圖中畫家與新婚妻子相互依偎,年輕的妻子在看畫家作畫,感情甚篤。在畫面處理上,他遵循著古典繪畫法則,以嚴謹的造型結構描繪處于側光中的人物,精心處理了光影關系、黑白關系的對比,風格嚴謹而優雅,整幅畫面呈現出一種華美的感覺,充滿高貴氣息。而這正是萊頓繪畫的特色。
《生日》
愛情就是一次纏綿
《生日》是俄國畫家夏加爾的油畫代表作品,作者屬于二十世紀初期“巴黎畫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擅長以超現實地手法表現個人內心世界的情感,對現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啟迪作用。
1915年夏加爾與猶太小姐帕拉結婚,這幅《生日》就是對他們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繪。
- E N D -
【 國際藝術大觀 】
第1721期 —— 愛情帶來的靈感:西方經典藝術作品里的情人節
廣告合作、版權請聯系微信號:
為加強聯系,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接收更多不一樣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