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的習俗
臘月廿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臘月廿五
“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過得富富余余,來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
臘月廿六
殺豬割年肉,之前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所以這一天,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臘月廿七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廿八
打糕蒸饃貼花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后被紅紙代替。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除夕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午夜一到,臘月就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除夕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大年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后,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正月初三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正月初四
《歲占》中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正月初五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于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六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正月初八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板過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
正月十一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燈棚,做醮,做齋頭,標炮。“做齋頭”禮儀復雜,當天早上要從廟里請神回家,并安坐大堂之上,供奉糖果香火;“做齋頭”機會難得,是榮耀之事,因為人們普遍認“做齋頭”可得到神的厚愛,會帶來好運,來年會發財勝手,心想事成,因而都隆重而為之;“做齋頭”一般都擺齋頭酒。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舞獅、飄色、游神、廟會。也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
正月十四
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農歷正月十四,四川蓬溪縣有“送蠐蟆”傳統民俗活動,參與活動的人員不僅能吃到正宗農家“壩壩宴”,還能手持竹制燈籠登山,燃放煙花并“送蠐蟆”,迎接農歷新年的好運和良好祝愿。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燈節,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放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發展至今,賞燈與放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廟會
逛廟會是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并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亦稱“元宵”。湯圓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鐘馗、花車等等。
《有關春節的習俗》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