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源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
民族特色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
朝鮮族
朝鮮族受漢文化影響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后,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藏族
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還有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時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的春節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的來源》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