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好句子大全錦集200句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四篇)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通常為散文體寫的簡短故事,有時也采用詩體形式,大多具有諷刺、勸喻或訓誡的寓意,因而稱為寓言。擬人和借喻是寓言常用的藝術手法。下面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歡迎參考!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后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么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后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里的莊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后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及寓意
狂泉
從前有一個國家,一國的人都得了癲狂病,整天鬧呀、叫呀,干一些荒唐至極的事。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個國家有一眼叫做“狂泉”的井,誰要是喝了那里的水,立刻就會變得癲狂起來。而這一國的人除國君外,全都喝“狂泉”的水,所以一個個都瘋瘋癲癲的。
這個國家的國君之所以沒有得癲狂病,是因為國君另有一口專供他一個人飲用的水井。然而全國的人都得了癲狂病,在他們眼里,無病的國君與眾不同的樣子倒成了一種病態。因此他們商量好,大家一起動手給國君治“病”。這些人輪番給國君拔火罐、扎針灸、熏艾蒿、服草藥,能用的辦法全用上了。國君實在不堪忍受這種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飲水。
國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后,馬上就得了癲狂病,也變成了瘋子。于是,這個國家從上到下,無論國君還是臣民,都一樣癲狂;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一樣荒謬。所有的人都一樣瘋瘋癲癲,這樣,大家反而都高高興興、心安理得了。
“狂泉”只不過是一個假想的故事。不過,它卻告訴我們:在舉國上下只流行一種荒誕的意識、只貫徹一種虛偽的做法的情況下,一個有健康頭腦和正常行為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境里堅持公正的原則,的確是極其困難的。
假博學出洋相
從前魏地有個人,素以博學多識而著稱。很多奇物古玩,據說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器具,并且解說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為自豪。
一天,他去河邊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東西,把腳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邊揉腳一邊四下張望,原來是一件銅器。他頓時忘了腳疼,拾起來細細察看。這件銅器的形狀像一個酒杯,兩邊還各有一個孔,上面刻的.花紋光彩奪口,儼然是一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這樣的寶貝非常高興,決定大宴賓客慶賀一番。他擺下酒席,請來了眾多親朋好友,對大家說:“我最近得到一個夏商時期的器物,現在拿出來讓大伙兒賞玩賞玩?!庇谑撬⌒牡貙⒛倾~器取出,斟滿了酒,敬獻給各位賓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都裝出懂行的樣子交口稱贊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寶物??墒琴e主歡飲還不到一輪,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個從仇山來的人一見到魏人用來盛酒的銅器,就驚愕地問:“你從什么地方得到的這東西?這是一個銅護襠,是角抵的人用來保護生殖器的?!边@一來,舉座嘩然,魏人羞愧萬分,立刻把銅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無獨有偶。楚邱地方有個文人,其博學多識的名聲并不亞于魏人。一天,他得了一個形狀像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頸毛與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個洞。楚邱文人怎么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就到處打聽,可是問遍了街坊遠近許多人,都沒一個人認識這是什么東西。只有一個號稱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聽到消息后找上門來,研究了一番這古物,然后慢條斯理地說:“古代有犧牛形狀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狀的酒杯,這個東西大概是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聽大喜,把它裝進匣子收藏起來,每當設宴款待貴客時,就拿出來盛酒。
有一次,仇山人偶然經過這個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這個東西盛酒,便驚愕地說:“你從什么地方得到的這個東西?這是尿壺呀,也就是那些貴婦人所說的‘獸子’,怎么可以用來作酒杯呢?”楚邱文人聽了這話,臉噌地一下紅到了耳朵根,羞慚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個洞鉆進去,趕緊把那古物扔得遠遠的,像魏人一樣不敢再看。世上的人為此全都嘲笑他。
明明不學無術,卻偏要裝作博學多識的人,最終只能自欺欺人,出盡洋相。
后來居上
漢武帝時,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別叫作汲黯、公孫弘和張湯。這3個人雖然同時在漢武帝手下為臣,但他們的情況卻很不一樣。
汲黯進京供職時,資歷已經很深且官職也已經很高了,而當時的公孫弘和張湯兩個人還只不過是個小官,職位低得很??墒怯捎谒麄優槿颂幨虑〉胶锰帲由险冿@著,因此,公孫弘和張湯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來,直到公孫弘封了侯又拜為相國,張湯也升到了御史大夫,兩人官職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這個人原本就業績不及公孫弘、張湯,可他又偏偏心胸狹窄,眼看那兩位過去遠在自己之下的小官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氣,總想要找個機會跟皇帝評評這個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們陸續退去,漢武帝慢步踱出宮,正朝著通往御花園的花徑走去。汲黯趕緊趨步上前,對漢武帝說:“陛下,有句話想說給您聽,不知是否感興趣?”
漢武帝回過身停下,說:“不知是何事,不妨說來聽聽?!?/p>
汲黯說:“皇上您見過農人堆積柴草嗎?他們總是把先搬來的柴草鋪在底層,后搬來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覺得那先搬來的柴草太委屈了嗎?”
漢武帝有些不解地看著汲黯說:“你說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說:“你看,公孫弘、張湯那些小官,論資歷論基礎都在我之后,可現在他們卻一個個后來居上,職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農人一樣嗎?”
幾句話說得漢武帝很不高興,他覺得汲黯如此簡單、片面地看問題,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貶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壓住火氣,什么也沒說,拂袖而去。此后,漢武帝對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職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來者居上,原本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就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汲黯認為提拔人才一定要論資排輩,反對后來居上,是不可取的。
雄雞與鴻雁
有個叫田饒的人,在魯哀公身邊做事已經好幾年了,可是魯哀公并不了解田饒的遠大志向,總是待田饒平平的。田饒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決意離開魯哀公到別國去。
田饒對魯哀公說:“我打算離開您,像鴻雁那樣遠走高飛。”
魯哀公不明白田饒的意思,問道:“你在這里不是很好嗎?為什么要走呢?”
田饒說:“大王您經常見到那雄雞!你看它頭上戴著大紅的雞冠,非常文雅;它雙腳長有鋒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對敵人時毫不畏懼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見食物時總是‘格格’叫著招呼同伴們一起來享用,特別仁義;它還忠于職守,早起報時從不誤事,極其守信。盡管雄雞有著這么多長處,可是大王還是漫不經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雄雞經常在您身邊,您每天見慣了它,習以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里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覺不到它的那些杰出的優點與才能。而那鴻雁,從千里之外飛來,落在大王的水池邊,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魚鱉;落在大王的田園里,毀壞大王的莊稼。鴻雁盡管沒有雄雞的那些長處,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鴻雁。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鴻雁是從遙遠的地方來的,大王對它懷有一種神奇感,它的一切作為,大王都認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請大王讓我也像鴻雁一樣遠走高飛吧?!?/p>
魯哀公說:“請你別走,我愿意把你說的這些話都記下來。”
田饒說:“您認為我平淡無奇,并不覺得留下我有什么大用,即使寫下我的話,也不起什么作用?!庇谑翘镳埦碗x開魯國前往燕國去了。
燕王讓田饒做了相國,田饒從此有了機會施展自己治國安邦的本領。3年以后,田饒把燕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內富足安定,邊境平安沒有盜賊。田饒名聲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魯哀公知道了這些情況后,萬分感嘆,對當年沒能留下田饒真是后悔莫及。為此,他一個人獨居3個月,深刻反??;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標準,以示自責。魯哀公發自內心地慨嘆道:“以前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饒離我而去,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饒能再回到我身邊,可是,我知道已經很難了?!?/p>
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人們往往對自己身邊的優秀人才視而不見,只是一味好高騖遠,崇拜引進的人才,認為他們才有真才實學。特別是做領導的人,應該善于發現身邊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遠,放跑了本來就在手邊的人才。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選
寓言著力表現內含的諷喻和教訓,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開頭或結尾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告誡的意思。
自作聰明的墨魚
海里有一種長得彎彎曲曲的動物,它的名字叫作墨魚。墨魚每天在海里游來游去,常常會遇見敵人。有一次,它撞上了一條正在覓食的大鯊魚。大鯊魚正餓得發慌,一見了這肥美的墨魚,不禁喜從心起,它露出一口鋒利的白牙齒,氣勢洶洶地向墨魚直沖過來,要是真的打起來,墨魚哪里是鯊魚的對手,可就是想逃,它也游不過鯊魚,怎么辦呢?墨魚自有它的一套本領。原來墨魚肚子里有個墨囊,這會兒它趕緊把里面的墨汁全擠出來,它周圍的海水頓時漆黑一片。大鯊魚不提防,一頭撞了進去,什么也看不見,亂沖亂闖,墨魚趁機溜掉了。
這下,墨魚得意極了。它游到溫暖的淺海處,沾沾自喜地想:我真是本領高強,看來有這護身法寶,什么都不用怕了。
正想著,墨魚一眼看見不遠處有父子倆正在捕魚,心下一陣驚慌:呀,要趕緊想辦法把自己藏起來,不然叫他們看見就糟了。于是它又放出墨汁將身邊的一片海水染黑。這一放不打緊,老漁人本沒有注意到這邊,忽然見到海水變黑了,高興地對兒子說:“快看,那邊一定是墨魚!”于是父子倆順著墨跡追過去,輕而易舉地將這條自作聰明的墨魚抓到了手。
墨魚沒有考慮到情況的變化,便將小聰明胡亂施展一氣,反而暴露了目標而被捕獲,這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鉤魚的訣竅
一天,林子在橫水邊散步。這河水平靜如鏡,清澈見底,有兩位老漢在河邊釣魚,他們一人蹲在一塊石頭上,神情十分專注。
這時,林子看到其中一老漢一次又一次地起竿,不斷地將釣上來的'魚放進魚簍里;而另一位老漢的魚簍里卻空空的,他一條魚也沒釣到。這位沒釣到魚的老漢有些沉不住氣了,他跑到那位釣魚多的老漢身邊,對他說:“老哥,您已釣了這么多的魚了,而我,從一早到現在連一條魚也還不曾釣到。咱倆用的魚食一樣多,釣鉤下去一樣深,可是結果卻完全不一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位釣魚多的老漢說:“您是問我釣魚的方法嗎?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方法。只不過我有這樣一些體會:比如說,在我開始放下釣鉤時,我心里想的并不是釣魚這件事,因此,我不急不躁,我的眼睛也很平和而不是四下搜索張望,我的神情也不變,魚就放松了戒備,忘記了我是釣魚人,它們在我的釣鉤旁游來游去,因此很容易上鉤,我也就容易釣到魚。我看你呀,就不像我這樣,而是心里老想著魚,心情十分急切,眼睛老看著游來游去的魚,這樣你的神情變化太多太明顯,魚看到你這副神態,它們會十分緊張,自然都被嚇跑了,那又如何釣得到魚呢?”
經這么一開導,這位老漢才恍然大悟。于是他按那位老漢說的去做,靜下心來,全神貫注。果然不大一會兒工夫,他也接連釣上來好幾條魚。
林子始終在一旁觀察。他聽到那位老漢的一番話,深有同感地嘆道:“他說得好啊!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就一定得認真專注地按規律辦事啊!”
兩個老漢釣魚,外部條件一樣,可是方法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得排除干擾,專心致志地按規律辦事,才能有好的效果。
智辨盜賊
陳述古是樞密院直學士。那一年,他走馬上任到建州浦城縣擔任縣令。
陳述古剛到任沒幾天,便遇到審理一宗盜竊案。根據案子線索,他派人將好幾個盜竊嫌疑犯抓捕歸案。可是這些人都拒不承認自己偷了東西,都說自己冤枉。陳述古先讓衙役把這些嫌疑犯帶下去,再作計較。
第二天,陳述古將這些嫌疑犯全都帶上來,他對這些人說:“你們中誰是真正的罪犯,本官自能查個水落石出。后院廟里有一口鐘,它能分辨誰是盜賊,極為靈驗。”他讓下屬將這些嫌疑犯一行人帶到官署后院,陳述古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進去走到鐘邊,每人用手摸一下鐘。沒有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鐘時,悄無聲息;偷東西的人摸這口鐘時,鐘會發出洪亮的響聲。”
接著,陳述古親自率同僚們先站在鐘前圍成一圈,閉目祈禱,十分肅敬。祭祀完畢,又用帷帳將鐘罩起來。然后,命抓來的嫌疑犯每人伸手去帷帳里摸鐘。都摸完了,卻沒聽到鐘發出半點聲響。那真正的盜賊心中竊喜,他混在這些嫌疑犯中慶幸自己聰明,躲過了大鐘的檢驗??墒?,在出廟門時,陳述古命這些嫌疑犯一個個伸出手來檢查,發現手上都有墨汁,唯獨一個人手上沒有墨汁。陳述古厲聲喝道:“將此盜賊拿下!休得蒙混過關!”盜賊冷不防嚇得心驚肉跳,自知已是逃脫不過,只得從實招認自己便是那個偷東西的盜賊。
原來,陳述古用帷帳將鐘罩起來之前,已先命人將墨汁涂在了鐘上。他判斷那些人的心理,沒偷東西的不怕摸鐘會發出聲響,而偷了東西的賊定然不敢摸鐘,因為他唯恐鐘會發出聲響而暴露了自己,因此他的手上沒有墨汁。那個盜賊自以為聰明,他伸出手去假裝摸鐘卻并未摸,正好中了陳述古的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