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汪曾祺好句子集合90條
汪曾祺胡同文化賞析
汪曾祺出生書香門弟,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他雖是江蘇高郵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滿目染北京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熟悉了解之深和喜愛之情。下面是文學(xué)網(wǎng)小編Lynn整理的現(xiàn)代作家相關(guān)資料內(nèi)容。(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文學(xué)網(wǎng))
【汪曾祺胡同文化賞析】
【第1句】:品感情
作者對胡同文化的那份感情是復(fù)雜的。汪曾祺出生書香門弟,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他雖是江蘇高郵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滿目染北京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熟悉了解之深和喜愛之情。比如,談到胡同取名的來源如數(shù)家珍,大啞巴胡同,羊皮胡同……每一個親切的名字里似乎都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又如寫胡同里那些熟悉的聲音,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剪子磨刀的驚閨”,算命盲人吹的短笛,似乎就響在耳旁;寫北京人易于滿足的生活,更是津津有味:有窩頭,就知足了…… 一蝦米皮熬白菜,嘿!”但是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自己所熟悉并鐘愛的一切都將隨著四合院、胡同的消逝而消逝。當(dāng)作者走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的時候,他還會想起石老娘胡同里的故事嗎?還能聽到那時遠時近的算命盲人的幽遠笛聲嗎? 閑暇的時候,他還能拉棋友“殺上一盤,找酒友喝上“兩盅嗎?— —不能夠了,這一切都將隨著四合院上一個個大大的“拆”字而永遠的成為了過去,他只能撫摸著《胡同之沒》里的一張張照片回憶往事,這怎能不讓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的老人油然而生無奈、惆悵之情!所以在文章的束、末尾作者不無感傷的寫到“有些四臺院門外還保存著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 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第2句】:品內(nèi)涵
乍看題目,學(xué)生不免疑惑:胡同”怎么會和文化”連在一起? 胡同文化”是種什么文化?文化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能反映生活全部的概念,它是無形的,抽象的,它依附于一個個有形的具象得以存在,如建筑、器皿、飲食、民俗風(fēng)情等,這些是一個地域獨特文化的載體,要想認識一個地域獨特的文化,就先得打量這種文化依附的載體。汪曾祺想要表現(xiàn)的是北京市民文化,他為之選擇的是什么載體呢?決定北京市民文化的因素不只四合院、胡同這種居住方式,但居住方式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因此,汪曾祺選擇了北京胡同作為表現(xiàn)市民文化的.載體。
北京胡同到底有什么特點?學(xué)生很快會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發(fā)現(xiàn),作者繪聲繪色、饒有興味地介紹了胡同的方位特點、產(chǎn)生、形成等,這些不但給人以知識,而且為下文闡釋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鋪墊。胡同連接起一個個盒子似的四合院,四臺院里的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而且一住幾十年,舍不得“挪窩”;講究處街坊,但過往不多;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身為民主運動的民”,卻對學(xué)生運動冷限旁觀,路見不平也是“忍”字當(dāng)頭…… 在作者對一樁樁一件件的北京人生活細節(jié)的形象描繪中,學(xué)生很快就會領(lǐng)會胡同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封閉、自足、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審視、剖析使學(xué)生緊蹙的眉頭舒展開來,他們明白了,每一種抽象文化都依附于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存在,而生活中許多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也許都蘊含著某種深厚的地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服裝文化、旅游文化等等,只要我們細細觀察,認真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平淡的生活實際上常常充滿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但稍微細心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胡同文化喜愛但并不迷戀,對其消亡感傷但并不悲惜。封閉保守的胡同文化在迅速發(fā)展的商品社會里,已不適應(yīng)開放進取的現(xiàn)今時代,它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懷舊也好,傷感也好,無奈也好,都不能阻擋這一趨勢。作者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在表達自己的悵望低回之余,也豁達樂觀地對著將逝的胡同文化道一聲“再見吧,胡同!”
汪曾祺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復(fù)雜的心情為正在消失的老胡同、已經(jīng)枯朽的舊文化唱了一首哀而不傷的挽歌。
【第3句】:品語言
本文是汪曾棋為攝影藝術(shù)集《胡同之沒》寫的序言,所以他用平淡樸素、韻味十足的北京口語來表現(xiàn)鄉(xiāng)土文化,更富表現(xiàn)力,比如,蝦米皮熬自菜,嘿!”一個“嘿”字,用的是地道的北京人的口氣。換成其它的任何一句都不能傳達出北京人那種特有的滿足與欣賞,再如 “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咪著”又道出了北京人凡事都“忍”的性格。加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流露出局外人的佩服與調(diào)侃。還有寫胡同的衰敗:“西風(fēng)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更有一般撲面的感傷。把這些富表現(xiàn)力的句子挑出來讓學(xué)生反復(fù)誦讀,才能品出個中辣味。
這是一篇序言,作者卻沒有寫成一篇關(guān)于照片的說明文字或是胡同回憶錄,而是寫成了一篇聲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筆下卻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一些日常生活小事在作者看來,都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表現(xiàn),留心體察、留心積累,心中久有和積蓄,寫起來才能左右逢源。
【胡同文化 節(jié)選】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賺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biāo)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語,據(jù)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shù)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里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過一個啞吧。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yè)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dāng)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這些胡同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xiàn)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shù)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wǎng)絡(luò)。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 (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dāng)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xiàn)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
【作家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yè)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xué)讀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jīng)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國文學(xué)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lián)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發(fā)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fā)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汪曾祺胡同文化
【第1句】:品內(nèi)涵
乍看題目,學(xué)生不免疑惑:胡同”怎么會和文化”連在一起? 胡同文化”是種什么文化?文化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能反映生活全部的概念,它是無形的,抽象的,它依附于一個個有形的具象得以存在,如建筑、器皿、飲食、民俗風(fēng)情等,這些是一個地域獨特文化的載體,要想認識一個地域獨特的文化,就先得打量這種文化依附的載體。汪曾祺想要表現(xiàn)的是北京市民文化,他為之選擇的是什么載體呢?決定北京市民文化的因素不只四合院、胡同這種居住方式,但居住方式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因此,汪曾祺選擇了北京胡同作為表現(xiàn)市民文化的載體。
北京胡同到底有什么特點?學(xué)生很快會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發(fā)現(xiàn),作者繪聲繪色、饒有興味地介紹了胡同的方位特點、產(chǎn)生、形成等,這些不但給人以知識,而且為下文闡釋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鋪墊。胡同連接起一個個盒子似的四合院,四臺院里的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而且一住幾十年,舍不得“挪窩”;講究處街坊,但過往不多;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身為民主運動的民”,卻對學(xué)生運動冷限旁觀,路見不平也是“忍”字當(dāng)頭…… 在作者對一樁樁一件件的`北京人生活細節(jié)的形象描繪中,學(xué)生很快就會領(lǐng)會胡同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封閉、自足、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審視、剖析使學(xué)生緊蹙的眉頭舒展開來,他們明白了,每一種抽象文化都依附于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存在,而生活中許多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也許都蘊含著某種深厚的地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服裝文化、旅游文化等等,只要我們細細觀察,認真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平淡的生活實際上常常充滿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第2句】:品感情
作者對胡同文化的那份感情是復(fù)雜的。汪曾祺出生書香門弟,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他雖是江蘇高郵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耳滿目染北京文化,有著深厚感情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北京文化的熟悉了解之深和喜愛之情。比如,談到胡同取名的來源如數(shù)家珍,大啞巴胡同,羊皮胡同……每一個親切的名字里似乎都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又如寫胡同里那些熟悉的聲音,剃頭挑子的“喚頭,磨剪子磨刀的驚閨”,算命盲人吹的短笛,似乎就響在耳旁;寫北京人易于滿足的生活,更是津津有味:有窩頭,就知足了…… 一蝦米皮熬白菜,嘿!”但是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自己所熟悉并鐘愛的一切都將隨著四合院、胡同的消逝而消逝。當(dāng)作者走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的時候,他還會想起石老娘胡同里的故事嗎?還能聽到那時遠時近的算命盲人的幽遠笛聲嗎? 閑暇的時候,他還能拉棋友“殺上一盤,找酒友喝上“兩盅嗎?— —不能夠了,這一切都將隨著四合院上一個個大大的“拆”字而永遠的成為了過去,他只能撫摸著《胡同之沒》里的一張張照片回憶往事,這怎能不讓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的老人油然而生無奈、惆悵之情!所以在文章的束、末尾作者不無感傷的寫到“有些四臺院門外還保存著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 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但稍微細心點,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胡同文化喜愛但并不迷戀,對其消亡感傷但并不悲惜。封閉保守的胡同文化在迅速發(fā)展的商品社會里,已不適應(yīng)開放進取的現(xiàn)今時代,它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懷舊也好,傷感也好,無奈也好,都不能阻擋這一趨勢。作者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在表達自己的悵望低回之余,也豁達樂觀地對著將逝的胡同文化道一聲“再見吧,胡同!”
汪曾祺就是帶著這樣一種復(fù)雜的心情為正在消失的老胡同、已經(jīng)枯朽的舊文化唱了一首哀而不傷的挽歌。
【第3句】:品語言
本文是汪曾棋為攝影藝術(shù)集《胡同之沒》寫的序言,所以他用平淡樸素、韻味十足的北京口語來表現(xiàn)鄉(xiāng)土文化,更富表現(xiàn)力,比如,蝦米皮熬自菜,嘿!”一個“嘿”字,用的是地道的北京人的口氣。換成其它的任何一句都不能傳達出北京人那種特有的滿足與欣賞,再如 “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咪著”又道出了北京人凡事都“忍”的性格。加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流露出局外人的佩服與調(diào)侃。還有寫胡同的衰敗:“西風(fēng)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更有一般撲面的感傷。把這些富表現(xiàn)力的句子挑出來讓學(xué)生反復(fù)誦讀,才能品出個中辣味。
這是一篇序言,作者卻沒有寫成一篇關(guān)于照片的說明文字或是胡同回憶錄,而是寫成了一篇聲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筆下卻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一些日常生活小事在作者看來,都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表現(xiàn),留心體察、留心積累,心中久有和積蓄,寫起來才能左右逢源。
汪曾祺寫胡同文化原文
引導(dǎo)語:胡同是物質(zhì)的,死的。而胡同文化則是精神的,活的。于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作家的文思愈加敏捷飛動,文字也隨之活靈活現(xiàn)。北京胡同文化的種種表象便躍然紙上。下面是原文與相關(guān)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xué)習(xí)。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賺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biāo)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語,據(jù)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shù)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里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過一個啞吧。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yè)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dāng)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這些胡同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xiàn)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shù)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wǎng)絡(luò)。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dāng)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xiàn)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四合院是一個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街坊里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不這樣就不合“禮數(shù)”。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殺”一盤;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過去山西人開的酒鋪,都沒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塊規(guī)成圓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兩“個”(大酒缸二兩一杯,叫做“一個”);或是鳥友,不約而同,各晃著鳥籠,到天壇城根、玉淵潭去“會鳥”(會鳥是把鳥籠掛在一處,既可讓鳥互相學(xué)叫,也互相比賽),此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個在國子監(jiān)當(dāng)過差,伺候過陸潤庫、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我們樓里有個小伙子,為一點事,打了開電梯的小姑娘一個嘴巴。我們都很生氣,怎么可以打一個女孩子呢!我跟兩個上了歲數(shù)的老北京(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里的)說,大家應(yīng)該主持正義,讓小伙子當(dāng)眾向小姑娘認錯,這二位同志說:“叫他認錯?門兒也沒有!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睡不著瞇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除了少數(shù)“宅門”還在那里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jīng)很殘破,有的地基柱礎(chǔ)甚至已經(jīng)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棱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fēng)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chǎn)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再見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完)
關(guān)于汪曾祺 《胡同文化》作品
【第1句】:概括各段的要點
教師明確:第1自然段,“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第2自然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第3自然段“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shù)不清”;第4自然段“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wǎng)絡(luò)”;第5自然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第6自然段“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第7自然段“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第8自然段“北京人易于滿足”;第9自然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第10~12自然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第13自然段“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第14自然段“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第15自然段“再見吧,胡同”。
【第2句】: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這兩部分內(nèi)容的?
教師明確: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本文的樞紐,它連接著“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兩部分。先說胡同,再說文化,最后扣住“沒”字,寫今日胡同衰敗的現(xiàn)狀、必然消失的前途,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合乎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符合人們的認識心理。
【第3句】:作者是如何向我們展現(xiàn)“胡同文化”的?
教師明確:先寫人們的生活習(xí)慣,再寫他們的人際交往,然后寫到處世哲學(xué)及精神面貌。在這種封閉的文化氛圍中,汪曾祺先生剖析了人們的心態(tài):一是說北京人平常日子過往不多,更多的時候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是四合院、胡同文化的生動投影。二是易于滿足,飲食都相當(dāng)平民化。這是小生產(chǎn)者在小圈子里產(chǎn)生的不求高質(zhì)量,只求過得去的自我滿足的心態(tài)。三是愛湊熱鬧,不愛管閑事。只要不直接關(guān)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那就算與己無關(guān),權(quán)當(dāng)看戲,圖個熱鬧。這是圍墻所體現(xiàn)出的戒備、防范心理,凡事都不愿出頭、不敢出頭。所以,作者用一個字準確地抓住了這種封閉文化的核心──“忍”。林語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德,凡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德走得太遠,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xí)。”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老北京的“忍”勁。“睡不著瞇著”這話形象地活畫出一個“忍者”的形象。“瞇著”,就是本來睡不著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閉上裝睡。“忍者”對社會上一些丑陋現(xiàn)象本也看不慣,但非把眼微微閉上假裝看不見,求的只是自家門前干凈而已。胡同以及胡同文化也在漸漸消失,總有一天會消失干凈的。所以作者結(jié)尾時在“胡同”之前加了“再見吧”三個字,幽默地表達了一種樂觀超脫的態(tài)度。
復(fù)雜情感
作者是江蘇高郵人,他以外鄉(xiāng)人的眼光來看北京人,感受特別深。他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掌故,對北京人的思想行為了如指掌。我們可以從文中詞語的感情色彩上去體會他對胡同文化的復(fù)雜的感情。對北京人,他是有感情的,對于北京市民文化性格,他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他們的自掃門前雪、容易滿足、不管閑事、逆來順受等等從較高的文明程度來說,是值得憐憫的,這種缺乏進取心反抗性、隨遇而安的生活品質(zhì)是封建制度長期對其進行壓迫和鉗制造成的結(jié)果,也是歷史進程中的障礙。作者理解、尊重但并不贊賞北京市民的這種文化性格,所以,隨著胡同、四合院的拆遷,作者隨北京人而懷舊、傷感。盡管如此,作者還用近乎調(diào)侃的語言如“‘睡不著瞇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等委婉而含蓄地批評了北京人那種疏于交往、逆來順受、明哲保身的消極處世哲學(xué),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用“再見吧,胡同”來表達迎接時代大潮的一種慶幸而欣喜的感情。
語言特色
汪曾祺作品的語言,在當(dāng)代文壇獨樹一幟,樸實、口語化、民族化和蘊藉、形象、意境化相結(jié)合。
寫胡同文化卻從北京城的方正起筆,舉拉洋車“東去”“西去”的高叫聲,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的埋怨聲的例子,意在表明“方正”是一種傳統(tǒng)的習(xí)慣和思想。文章每表達一個意思,總選用一些日常瑣事,用明白如話的京味很濃的語言加以表述。如“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意在說明北京人的生活要求不高、易于滿足的特點;“還有個章法沒有”,“我當(dāng)了一輩子安善良民”,“有棒子面就行”等語言寫出了北京人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不管閑事的心態(tài);還有“睡不著瞇著”等生動而形象的語言道出了北京人“忍”的心態(tài),課文最后用“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再見吧,胡同”等語言,形象地說明了北京人的思想觀念隨著商品大潮的到來正發(fā)生巨大的轉(zhuǎn)變。
歷史悠久
惟其群體龐大,歷史悠久,致使北京坊巷胡同的文化內(nèi)涵極其豐富。這些內(nèi)涵可從三個方面來領(lǐng)略。
肇建變遷
【第1句】:坊巷胡同格局的肇建與變遷:格局是時代精神與價值取向的體現(xiàn),因此從其規(guī)劃產(chǎn)生或自發(fā)形成之日起,便具有明確的文化內(nèi)容。而其在不同時代所經(jīng)歷的變遷、異動、更迭,也會印上不同時代思想觀念乃至社會倫理的烙痕。如元代的中央衙署散布全城,是基于傳統(tǒng)的五行及形勝觀念,明之集中衙署于皇城前,體現(xiàn)了皇權(quán)的集中,民國之辟皇城垣又反映了皇權(quán)的覆沒。由此可見,一些街巷格局的變遷,并非偶然,而是隨著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市民文化乃至早期個性解放觀念、城市管理制度及其指導(dǎo)原則而轉(zhuǎn)移的。
起源嬗替
【第2句】:街巷胡同名稱的起源與嬗替:名稱的擬定,固然有多種途徑,但無不銘刻著時代色彩,體現(xiàn)著時代的文化風(fēng)貌。總鋪胡同后雖訛作總部胡同、總捕胡同、總布胡同,但實源起于元、明的鋪、甲制度,此制后廢,其名因而訛傳;沙剌市之沙剌,和胡同一樣皆屬蒙語,而牛錄胡同、昂邦章京胡同,則又系滿語,無不記錄著這兩個兄弟民族的統(tǒng)治者曾經(jīng)以北京為其都城,至于牛巴巴胡同、王老師傅胡同等,則又是長期生息于此土的回族在北京街巷胡同名中留下的銘記。從海波寺街、海北寺街的同異中,可以知道“北”之古音為“伯”。從南深溝、北深溝等名的聯(lián)系中,可以印證其地為古之水道。從崗、坡、洼等名,可以窺見數(shù)百年前該處之地形地貌。從以椿樹、柳樹、槐樹為名的街巷胡同甚多這個事實中,可知其為北京地區(qū)的鄉(xiāng)土樹種。總之,舉凡文化的層層面面,多可于坊巷胡同名中,得其征象,獲其答案。
人事滄桑
【第3句】:街巷胡同所經(jīng)歷的人事滄桑:街巷胡同就是一座歷史舞臺,多少震撼人心的事件,多少歷史人物的活動,乃至衙署機構(gòu)的興革,壇廟祠宇的盛衰,市肆廠作的演變,府邸宅第的起落,皆以此為依托,而不停地上演。平凡者的奉獻,偉大者的奮斗,權(quán)勢者的所為,貧弱者的疾苦,白丁發(fā)跡,王孫沒落,善行,劣跡,嘉言,遺澤,奇聞,異事,吟詠,著述,風(fēng)俗,民情,恩恩怨怨,風(fēng)風(fēng)雨雨,真可謂洋洋大觀。莊王府之毀,趙家樓之火,鐵獅子胡同的槍聲,……言之痛切,聞之興感。非僅為掌故,也是珍貴的世事記錄。
基本輪廓
由此三條途徑,大致可以獲得北京歷史文化的基本輪廓。想要了解北京,無妨自北京的坊巷胡同始。
若綜合北京街巷胡同之歷史變遷,僅其前后名稱,即可列舉七八千個。本卷旨在對北京街巷胡同的文化表現(xiàn)作概括介紹,既非名錄,也非大全,只能擇要略述以勾畫輪廓,難作詳敘。因以原城垣內(nèi)為范圍,城門外者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