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的重要句和好句子匯集200句
《灰雀》三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我們在上二年級的時候學過《誠實的孩子》一課,知道了男孩列寧是誠實的好孩子。這節課我們學習《灰雀》,看看這篇課文講了關于列寧什么樣的故事,相信這節課大家一定會有收獲。[師播放影碟,生用心觀看。]
師:[出示畫有三只美麗的灰雀的掛圖]通過觀看影碟和掛圖,灰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生:我看到有兩只灰雀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特別好看!
生:通過剛才看碟片,我知道了灰雀像其它可愛的小鳥一樣,可以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愛。
師:[出示小黑板]愿意讀的同學站起來齊讀小黑板上的練習要求:讀句子,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句子:灰雀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愛。][生自由放開聲音讀句子,并思索用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
生:如果沒有“歡蹦亂跳”這個詞語,句子只能告訴我們灰雀站在枝頭唱歌,但我們卻不知道它們是怎樣唱歌的。
生:如果沒有“非常”一詞,可以看出只是一般的喜愛。
師:同學們說的可真有道理?;胰甘悄敲吹幕顫娍蓯郏灾劣诹袑帯胺浅O矏邸盵師板書],請同學們放開聲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劃出列寧喜愛灰雀的詞句并說明你的.理解。
生:“它們在枝頭……喜愛”是寫列寧非常喜愛灰雀的句子。因為“歡蹦亂跳”一詞寫出了灰雀的可愛,“唱歌”一詞是介紹灰雀鳴聲清脆、好聽,“非常惹人喜愛”表明人們都喜愛灰雀,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列寧非常喜愛灰雀。
生:“列寧每次……谷?!北砻髁袑幏浅O矏刍胰??!懊看巍家北砻髁袑幹灰叩桨讟鍢湎?,就會看這三只灰雀。如果他不喜愛灰雀,就不會專門看這三只灰雀?!把鐾笔侵柑ь^望[作動作],而列寧長時間仰望三只灰雀會使脖子發酸的,可以看出他喜愛灰雀;列寧經常給灰雀帶吃的,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愛灰雀,否則,他就不會經常給灰雀好吃的。
生:“在他周圍……找到”一句中通過“找遍”一詞可以看出列寧喜愛灰雀。因為列寧把公園的每一個細小的角落都看過了,他若不喜愛灰雀就不會那么細心地找了。
生:“這時……灰雀嗎?”可以看出列寧非常喜愛灰雀。只要列寧碰到一個人就問那人是否見到那只灰雀,可見他想盡快找到那只灰雀。
生:“列寧說……它怕冷”可以看出列寧非常喜愛灰雀。通過這句話,我可以體會到列寧害怕灰雀出事。
生:“定然寧自言自語……回來了”可以看出列寧非常喜愛灰雀。若他不喜愛灰雀就不會對灰雀說話,還問它昨天去哪兒了。
師:同學們說的真有道理!此時此刻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面帶愁容]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去哪兒了?
生:[自信地說]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被小男孩逮住了。[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師;既然大部分同學都認為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被小男孩逮住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找出有關詞句并加以說明。[生找到詞句后,四人小組加以討論]
生:“男孩說……沒看見”這句話中小男孩說了兩次“沒看見”,我覺得小男孩說話結結巴巴的。即然他沒逮灰雀就可以直接說,為什么要結巴?我覺得他心虛。
生:“那個男孩……不敢講”這句話告訴我們小男孩知道灰雀沒有死,那么,他也肯定知道灰雀去哪兒了,而文中介紹他不敢講,毫無疑問,灰雀肯定是被他逮著了。
生:“男孩看看列寧……活著”這句話里,“會飛回來的”用了兩次,可以看出小男孩說話非??隙āN蚁?,當他看到灰雀失蹤后列寧那么著急,他不忍心讓列寧難過,就告訴他真話——它還活著,希望列寧不必再擔心。
生:“它一定會飛回來的”一句是小男孩堅定地說著。小男孩決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他發現列寧非常喜愛灰雀,被列寧的所作所為感動了。況且,他看到那兩只胸鋪粉紅的灰雀在樹林里飛來飛去,好像在焦急地找它們的同伴,所以,小男孩決心改正自己的錯誤。
生: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又在枝頭唱歌了,小男孩應該高興才對,而他卻低著頭。我想,是小男孩逮了灰雀,而他被列寧愛鳥的言行所感動,所以他把灰雀放了回來;但他仍為自己逮鳥的事而感到后悔,所以才會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師:你們可真是有心的好學
生!老師也知道了那只胸脯深紅的灰雀是被小男孩逮住的。[出示小黑板]說一說小男孩在說下面的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請上講臺加表情、動作把小男孩當時的表現再現出來。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太喜歡灰雀了,所以才把灰雀逮回了家,我還是把他騙走吧,可老師教育我不應該說謊話,怎么辦?[生表演時一邊擺手一邊搖頭,并結結巴巴地說話,還直往后退]
生:小男孩心里想:列寧是那么著急地找那只灰雀,而那只灰雀卻被我逮回家,我告訴他灰雀還活著,別讓他太擔心了。
生:小男孩心里想:看這兩只灰雀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而在我家的那只灰雀卻孤零零地呆在籠子里,太可憐了!我還是把它放回來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灰雀呆在籠子里就會想同伴,同伴一定也非常想念它。我還是把它放回來,讓它們團聚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我從來沒養過灰雀,假如灰雀跟著我吃不好、喝不好,很可能就會死去,那多可憐呀!我還是把它放回大自然中,讓它自由地生活吧!
生:小男孩心里想:列寧是那么喜愛灰雀,他喜愛灰雀表現在希望灰雀自由自在地、幸福地生活,而我卻把灰雀逮進籠子里,讓我一個人觀賞,我真是太自私了!我應該讓它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使它健康地成長。我一定要把它放回來。[生表演時態度堅定]
師:通過同學們的介紹,我們知道,雖然小男孩逮了灰雀,但小男孩實際上也是“非常喜愛”[師板書]灰雀的。
師:請一位同學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其他同學有疑問可以提出來。
生:為什么文中說列寧已經知道小男孩是誠實[師板書]的?
生:小男孩放回灰雀,并且在列寧面前低著頭。他有錯就改,是誠實的孩子。[同學們表示贊同]
師: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內容?
生;一開始列寧就知道是小男孩逮了灰雀,他為什么不直接向小男孩要灰雀?
生:(師輔助)列寧是用自己愛灰雀的言行慢慢地感化小男孩,使小男孩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師板書]。其實,列寧也是“非常喜愛”小男孩的。
師:[肯定地、贊揚地]同學們分析得可真透徹呀!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生談收獲,略]
評析
本節課教學設計巧妙,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1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印象深刻的內容及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學習的重點,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如課堂上教師一邊聽,一邊偶爾畫龍點晴地插說一兩句評話,學生就會爭先恐后地進行交流。
【第2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是素質教育研究的重點,本節課教學拓展了學生的心理空間,發揮了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智力潛能。
【第3句】:做到了兩個根本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而教師則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注重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地進行點撥與指導。同時,教師善于運用激勵性的評價,以輕松的話語、期待的眼神、親切的態度與學生交流,創造了師生合作、平等對話的良好的教學氛圍。
【第4句】:指導學生讀能體現學生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學生自由讀、小組內合作讀、個別學生示范讀能讓學生充分地“讀”,將“讀”落到實處,讓學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心靈世界。整個教學樸實無華,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灰雀教學反思
灰雀教學反思1
首先說新課改提倡的是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老師需要做的則是正確的引導。然而,回想起來當時講課的情景,我所重視的不過是課文某些具體部分的處理,而且自己為學生總結了學過本篇課文應受的啟發—護鳥意識。忽略了文章整體的連貫性。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這篇文章的重點在于列寧與男孩的對話,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可當我講的時候只是一帶而過,并沒有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在我的課堂中,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我成為了中心人物。
其實,當前語文課的重點在于閱讀,雖然這節課我失敗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積累失敗經驗的教訓中走出一條成功之路的。過去的無法挽回,但未來的則需要好好設計每一堂課,不得松懈!
灰雀教學反思2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第1句】: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第2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3句】: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占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于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稍趯嶋H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范朗讀,可我卻忘了這么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這一環節,在學生并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采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后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讓學生動筆寫寫,做到讀寫結合,效果可能更好。從這堂課中,我不僅明白了臨場應變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準備,才能讓課堂更好的完成,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發展;而在課堂教學時,做好隨時的應變的準備,讓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縛,又能真正讓課堂的時間做到合理的運用。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后不斷發現不足,加以改進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我會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灰雀》的三年級教學反思
在教學《灰雀》一課時,出現了以下一個教學片斷:
師:聰明的孩子們,你們告訴老師,灰雀哪去了?(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
生1:被小男孩兒捉去了!
生2:被凍死了!
師:你們同意誰的看法?(學生紛紛舉手表示同意學生1的觀點。)
我滿意地點點頭,準備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删驮谶@時,又有一只小手頑強地舉了起來,久久不放下。我叫了他,他興奮地回答:“老師,小男孩兒捉走灰雀是因為灰雀受傷了!”說完之后,他得意地向全班同學看了看,期待著我的表揚。聽到他的回答,我有點意外,準備用剛才的辦法讓他也同意學生1的觀點,又想,如果能讓他自己從書中找出正確答案,豈不更好?于是我說:“請你再讀讀文章,灰雀到底受傷了嗎?”孩子又看了看書,好久,才不好意思地說:“灰雀沒受傷!”我笑了,自我感覺好極了!因為我沒有輕易地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讓他通過讀上下文正確理解了課文的意思,這不是語文學習所需要的嗎?我簡直有些沾沾自喜了。
事后,連續幾天,這個說灰雀受傷的小男孩兒似乎沒有興趣上語文課了。我又仔細回想了當時的情景,他在那節課上一直都沒抬起頭來,似乎像做錯了什么事似的,再沒舉手發過言。這是為什么呢?我覺得我是那樣注意保護他的自信心,怎么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細細想想,這個說灰雀受傷的小男孩兒有著一顆多么善良的童心??!他不愿意小男孩兒做錯事,所以為小男孩找了一個多么合情合理的原因:灰雀受傷了!不愿別人犯錯誤,甚至不愿讓書中一個角色犯錯誤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該是怎樣的呢?他會去故意犯錯誤嗎?還有列寧最后都笑著問不會說話的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去了?”而不直截了當地追問小男孩,我們為什么還這么直接地讓每個人都知道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從而打破小男孩在孩子們心中那美好的形象呢?我們為什么還要讓我們那善良的孩子明確地知道是自己沒認真讀課文而出錯,從而像受了打擊似的,再沒有思考、創新的興趣呢?新課程強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我們在追求知識傳授準確無誤的同時,是否也該對孩子們多一點人關懷呢?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課堂情景可以重來,我想在他明白是小男孩捉走灰雀的同時,對他說:“你有一顆善良的.心,讓我們為你的善良而鼓掌!”這樣的話,那個說灰雀受傷的孩子一定會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同時一定會把自己的善良和愛心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帶到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鐘里去!這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這篇課文和這個細節也讓我想起了自己平時的教育,我們將多次面對學生出錯,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犯錯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學生是在一次次犯錯中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出錯都是無心之錯,我們何不像列寧一樣給他們時間,給他們空間,用寬容去等待他們的成長呢?
三年級《灰雀》教學反思
《灰雀》一課的目標一是以愛為線索,建構愛的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愛”的價值觀。二是初步學習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依托,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洋溢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F在的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
依據課文的特點,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談,蘊涵著濃濃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抓住“列寧喜愛灰雀”這一情感主線貫穿始終,展開教學。本課是第二課時,我在情景導入環節中,通過媒體出示,白樺樹上幾只活潑可愛的灰雀,并配以灰雀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是引出一條“列寧喜愛灰雀”的情感主線,為本課學習新知識做了巧妙的鋪墊。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主線,但主線的展開我分兩面,一面是列寧愛鳥,另一面是列寧愛男孩進行品讀感悟,體會人物心理。在朗讀好列寧的話后,我通過“你覺得列寧認為灰雀會飛回來嗎?”這個承上啟下的問題,引導學生明白男孩的話,發現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變化。從而通過自己對灰雀喜愛的真情深深打動男孩的心,最后達到孩子主動放鳥的巧妙的教育效果。學生在課堂中深切地感受到列寧不僅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使學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人對事物的認識,一般總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到整體;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總是由淺入深的。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必得經歷這樣的過程。因此,在建構閱讀話題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話題的層次性。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列寧、灰雀、男孩,他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用簡單的句子或詞語概括?!边@是本課以“整體感知”為主要目的的閱讀話題,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走近文本。
第二個層次:“體會列寧與男孩對灰雀的愛”。這一層次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探究式的對話。
第三個層次:“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愛的真諦”。再次回到整體,深化對文本的體驗,升華情感的體驗,目的是以讀引寫,以讀引讀。
在課堂中,學生以這篇課文為依托進行交流展開討論,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狀態非?;钴S,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系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不足:老師的導太多,可以更大膽地放手,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師生的對話太多,生生的對話不夠,應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積極的思維與討論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閱讀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