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作文(一念起開福禍門)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但是此時并不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此時尚在三伏之中,古人把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稱之為長夏。
民間說: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雖然天氣依然炎熱,但是早晚吹來的微風里,已有了絲絲涼意。
【第1句】:一葉落,知天下秋
古人說:“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梧桐是古代的靈樹,古人認為鳳凰只在梧桐樹上棲息。
而靈樹對天地歲月的感知異常敏感。
等秋天一到的時候,它們就會察覺到。
在天地尚且炎熱的時刻,梧桐最先感知到秋氣,并且開始有葉子落下。
在古代,季節更替是大事。
立秋這天君王要率領大臣去郊外祭祀,迎接秋天的到來。
而太監則會把梧桐從屋外移到屋內,讓皇帝可以聽到秋天梧桐葉落的第一聲秋響。
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即高聲奏曰“秋來了”,以表達“報秋”的意思。
張承志說:“立秋二字,區別涼熱,指示規律,它年復一年地告訴我們這些愚鈍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前一秒,還是大暑的酷熱,后一秒,就是秋天的微涼。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早晚的風里,已經見了涼氣。
清晨的草木,慢慢長了露珠。
寒蟬聲嘶力竭,仿佛要抓住最后的時光。
一葉落,知天下秋,一念起,萬水千山。
萬物之道,難逃陰陽二氣,彼此對立,彼此循環。
炎熱的大地已到承載的極限,陰氣就開始顯現,進入秋冬的序列中。
等萬物冰封,陽氣開始復起,進入春夏的軌道里。
陰陽循環,春秋交替,是萬古不易的規矩。
帝王迎秋,民間祭秋,這正是先民對天道的體認與敬畏。
【第2句】:一念起,開禍福門
《歷書》講:“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
秋風肅殺,主刑罰,才有秋后問斬。
秋天給人的啟示的規矩,是懲罰。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余”。
人心無限,貪欲無窮。
若是沒有規矩,沒有法度,只能無限索取,無限膨脹。
最終淪入深淵,難以自拔。
善惡一念間。
很多時候,一個人為善還是作惡,都在內心的一念之間。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一念善起,萬事花開,澆灌別人,就是滋潤自己。
一念惡生,萬物凋萎,傷害別人,最終傷害自己。
《淮南子》:“秋為矩,矩者,所以方萬物也。”
秋神是一把尺子,它規矩萬物,管理萬物。
秋天,萬物收斂,它是規矩,是對人的限制,是德行,是對人心的教化。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秋天是凋零的季節,也是收獲的季節。
萬事萬物,有因有果。
對世間萬物的仁慈,萬物自然也會回饋于你。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無論世事如何,克制貪念,保持善良,就是為自己積攢福氣。
儒風君說:
莊子說,“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莫問來路,但看歸途,一念善惡,一念人生,從容自如,淡泊寧靜,同萬物沐秋風,與山水共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