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男朋友,但我單身
如果你單身。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抱著“還好我單身”的心態看完這篇文章。
如果你戀愛。并且如膠似漆,那么還是恭喜你,你可以退出頁面了。
如果你戀愛。但你卻感到不快樂,那么看一下,我想你該想開點。
小K有男朋友,男朋友讀建筑,忙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交了設計稿,喘口氣就趕緊打打游戲放松下。
小k學法律,也是公認最忙的專業之一,但她總覺得自己再忙也能做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做一切和男朋友有關的事情。但她男朋友卻不這么想,他覺得談戀愛和完成設計稿一樣是件費腦子的事情,所以他寧愿在游戲里砍砍人。小k和她男朋友打電話說得做多對一句話就是:你到底在和設計談戀愛還是我!
我不知道小k什么心情,反正低迷了一段時間就像個沒事人。
但從那以后,她在絕大多情況下都是不承認有男朋友的。
她會在別人問起,你男朋友呢?會很夸張地反問,關我什么事?!她會在情侶在宿舍樓下抱得難舍難分時拋出很夸張的白眼,我覺得她是羨慕,或者嫉妒,但我沒問,我知道,她也一定不會承認。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戀愛模式:你有男朋友,但兩個人的生活幾乎相互獨立,你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你只知道他很忙,或許你也很忙。
你除了多了個有男朋友的名頭幾乎和單身沒有區別,但你比單身慘,你自嘲是單身狗會受到別人的嫌棄甚至以為你在曬命,這的確是件值得可憐卻又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這種戀愛方式有一部分人是接受并且認可的,那就無可厚非。
有一部分人是排斥并且感到痛苦的,他們無法滿足自身的依戀需求。
kazan和shaver提出的愛情依戀理論:當和情侶相處時感到舒適和安全,當分離時感到焦慮,這類人就會因為短時間或長時間分離而陷入暫時或持續的痛苦中。
當然,這種矛盾/焦慮型依戀關系也會影響其人際交往。
依戀現象早就引起了不同流派心理學家的關注和討論,以進化論為基礎的習性學認為,依戀事人類的一種本能反應。因此,無論從哪個學派的研究者出發,人類具有這種情感是無可非議的。
但很不幸的是,不同個體、不同性別的依戀需求程度參差不齊,心理學家講成人依戀分為四個類型:
安全型:容易親近他人并且不擔心他人拋棄我。
冷漠型:不喜歡依賴被依賴。
迷戀型:極度需求。
恐懼型:需要卻害怕。
如果你是迷戀型而你愛上了冷漠型,那么悲劇就產生了。
有人會說戀愛為了快樂,如果痛苦為何不另尋佳人。你會聽到這樣的答案:因為怕分手后的痛苦超過了忍受這種戀愛模式所帶來的,于是我只能選擇繼續。你要是問他什么感受,他肯定會告訴你,說不上感受,承受更加貼切。
如果很不幸,你就如小k般并且感到痛苦,那么有些道理你還是得知道,但不一定需要接受。
最糟糕的戀愛模式就是一方把另一方當成了全世界,生活的絕大部分都是對方。
他們逐漸感到與其他人溝通變得艱澀,他們往往沒有什么愛好,也沒有什么追求。每天大部分時間就是想另個人在干嘛,每天拿著手機就是無目的等著對方的回復,他們可能也會意識到,但人是無法控制情感的。這類人往往腦子里裝著很多不切實際的構想,但這些構想卻又絲毫沒有關乎到自己的發展。
直到有一天,一方說,抱歉,感謝你那么多年的陪伴但我要走了。然后你才驚覺,我的世界沒有了,這是個惡性循環的事情。
只有你世界變大了,那么他才會縮小,最好的戀愛模式是你有你的世界,他有他的天地,你們不在一起時你們快樂自由,你們相處時同樣快樂自由,你們不會因為一方的離開而放棄、丟失自我,你們會共同為自己進步而帶動關系牢固。
一切不舒服的戀愛狀態都是告訴著你,你們不合適,不要給這段讓人難受的關系找任何借口。每一次妥協換來一次失望。
我知道,誰都害怕沒有更好的人選,害怕未來旅途陌生孤獨,害怕習慣害人。
但你要知道,有人住高樓,有人處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世人萬千種,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你終究會等到那個ta,披星戴月,風塵仆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