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行守的最好句子集錦100條
李賀雁門太守行詩詞
雁門太守行 李賀 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釋】:
(1)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
(2)黑云:厚厚的烏云。這里指攻城敵軍的氣勢。
(3)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
(4)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5)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6)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7)塞上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里寫夕暉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艷。
(8)易水:水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
(9)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
(10)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
(11)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聘人材。
(12)玉龍:指寶劍。
(13)君:皇帝。
【譯文】:
敵軍大軍壓境,城墻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秋色中,軍號聲聲,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在晚霞中濃艷如紫。寒風卷動著戰旗,輕裝急進的軍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凝住戰鼓,鼓聲低沉。為報答君王招賢任能的心意,寧愿提著寶劍去戰場,位君王獻出生命。
【賞析】:
本詩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昂谠啤保笳鲾城??!凹坠狻?,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扒虻睦铩?,寫進軍的時令。“角聲滿天”,寫進軍的好大場面和悲壯的氣氛?!叭稀保傅氖欠傋鱽y的地方?!把嘀?,及即胭脂,指紅色。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斗精神。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黃金臺”,典故,相傳戰國時期燕昭王曾經在易水東南鑄一高臺,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不惜以重金招攬人才?!坝颀垺保傅氖菍殑Α_@兩句詩的意思是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是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李賀《雁門太守行》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創造可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我軍嚴待以來,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
秋色里,響亮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間戰士鮮血凝成暗紫。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只為報答君王恩遇,手攜寶劍,視死如歸。
注釋
⑴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⑵黑云: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⑶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作說法是,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后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為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之間的戰爭。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李賀雁門太守行古詩
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詩句占據很重要的位置,而唐代是古詩非常的繁榮的時代。其中唐詩《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是著名的詩人李賀的作品。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注音
雁門太守行(xíng)
黑云壓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鱗(lín)開。
角(jiǎo)聲滿(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紅旗臨易水,霜重(zhòng)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xié)玉龍為君死。
注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
黑云:厚厚的烏云。這里指攻城敵軍的氣勢。
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濃艷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種紅色化妝品。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據說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臨:抵達。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
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聘人材、招攬隱士。
玉龍:指一種珍貴的寶劍,這里代指劍。
君:君王。
賞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于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后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于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后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后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后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征,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么,“臨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第1句】:“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2句】: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镜?句】: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第1句】: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后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筑臺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臺為“黃金臺”。“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門太守行 李賀翻譯
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全詩如下: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注音】
雁門太守行(xíng)
黑云壓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鱗(lín)開。
角(jiǎo)聲滿(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
半卷(juǎn)紅旗臨易水,霜重(zhòng)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xié)玉龍為君死。
【朗讀節奏劃分】:
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釋】
⑴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位于山西代縣。
⑵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臨危形勢。
⑶甲光:鎧甲迎著月亮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⑷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里寫夕暉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艷。塞上:亦有版本寫作“塞土”。燕脂:調脂飾女面,產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種紅色化妝品。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據說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⑹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⑻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聘人才、招攬隱士。意:信任,重用。
⑼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譯文】
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
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到死!
【詩人介紹】
李賀,字長吉,福昌縣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生于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年僅27歲。李賀自小聰穎,才思橫溢,善工詩文,名震京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之一。其詩,風格瑰麗奇峭,意象繁密浪漫,用字堅銳狠重,給人以力的震撼,夢的神往,美的享受。是唐詩,乃至我國詩壇中的一枝奇葩,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一代偉人毛澤東尤愛李賀詩。
多種版本的李賀詩集,如《李長吉歌詩集》、《李長吉集》、《李昌谷詩集》、《李昌谷詩選》等,幾乎每本都被毛澤東圈劃過。至今傳世的李賀詩共240余首,毛澤東圈過的就有83首,有的多達四五次。毛澤東在五十年代一則有關王勃的批注中,稱李賀是“英俊天才”,但“死時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在五十年代末,每次提到歷史上年輕有為的人物時,總是提到李賀,稱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作說法是,此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
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后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為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之間的戰爭。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賞析】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云。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并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第1句】:李賀的詩詞
【第2句】:李賀的詩 大漠沙如雪
【第3句】:《古悠悠行》李賀唐詩鑒賞
【第4句】:《示弟》李賀唐詩鑒賞
【第5句】:《苦晝短》李賀唐詩鑒賞
【第6句】:《巫山高》李賀唐詩鑒賞
【第7句】:《蘇小小墓》李賀唐詩鑒賞
【第8句】:《詠懷二首(其二)》李賀唐詩鑒賞
【第9句】:《雁門太守行》李賀唐詩鑒賞
【第10句】:《秦王飲酒》李賀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