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古剎”的詩句大全
為您整理了51句帶“古剎”的詩句,其中“古剎”開頭的詩句28句,“古剎”結尾的詩句10句,“古剎”在中間的詩句13句,供您參考。
“古剎”開頭的詩句【第1句】:古剎一幡斜,吹門水過沙。——出自唐·喻鳧《夏日龍翔寺居即事寄崔侍御》
【第2句】:古剎荒涼晝掩門,鳴雞吠犬接西村。——出自賀鑄《冠氏寺居書懷》
【第3句】:古剎風傳鐘磬遠,平疇雨過桔槔閑。——出自劉厚南《梅莊春間》
【第4句】:黃旗紫蓋旋歸漢,古剎凄涼尚號蕭。——出自周邦《次陳彥育游鐘山韻》
【第5句】:千峰聳寒翠,古剎凌秋云。——出自釋簡長《寄云水禪師》
【第6句】:往年曾佩雙湖組,古剎猶題三塔灣。——出自岳珂《嘉定丁卯余…三塔灣…寺因名有感》
【第7句】:亂山明滅外,古剎有無中。——出自張九成《雙秀峰》
【第8句】:古剎囂塵外,浮圖屋角西。——出自陳棣《古剎》
【第9句】:茂林深似海,古剎湛如淵。——出自折彥質《法輪寺》
【第10句】:斷橋梅柳全非舊,古剎鐘魚大勝前。——出自仇遠《慶孝僧自金陵回虎林》
【第11句】:古剎猶金碧,乾坤等劫灰。——出自明·江天一《朱砂庵》
【第12句】:獨攜三子出,古剎訪禪祖。——出自宋·蘇軾《端午游真如遲適遠従子由在酒局》
【第13句】:萍蹤倘未逐流水,古剎相望二三里。——出自石應孫《游黃山》
【第14句】:扁舟歲欲徂,古剎夜仍艾。——出自秦觀《送周裕之赴新息令》
【第15句】:分膽我所記,古剎磨碑豐。——出自王之道《奉送果上人住開先寺》
【第16句】:古剎藏山志,他生結愿因。——出自舒岳祥《帥安屢書有…之志也…大過我知其》
【第17句】:齊云山特立,古剎懸危壁。——出自文洪源《齊云庵》
【第18句】: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出自唐·李賀《南園十三首》
【第19句】:古剎清幽客喜過,千年寶樹態婆娑。——出自現代·程天放《黃龍寺》
【第20句】:舟人指松檜,古剎依林丘。——出自蘇轍《雨中游小云居》
【第21句】:古剎深沉一水邊,清虛疑是翠微間。——出自吳振《題招提院靜照堂》
【第22句】:古剎表耆阇,高聲聳群玉。——出自蘇頌《次韻蔣穎叔同游南屏見惠長篇》
【第23句】:古剎棲柿林,綠陰覆蒼瓦。——出自唐·暢當《蒲中道中二首》
【第24句】:眾嶺莽回互,古剎藏喬林。——出自張嵲《呈同游諸公》
【第25句】:南山足佳氣,古剎長清風。——出自廖行之《贈勝業老了謐》
【第26句】:古剎藏幽勝,山門九里松。——出自釋紹嵩《題靈隱》
【第27句】:古剎號承天,規模闊萬間。——出自傅夢得《平江承天寺》
【第28句】:古剎枕瀟湘,閑吟步墅廊。——出自趙希邁《瀟湘寺》
“古剎”結尾的詩句【第1句】:纜船投古剎,撥火共談空。——出自程公許《楓橋寺小憩》
【第2句】:晚涼過古剎,明月耀修架。——出自喻良能《何茂宏茂恭攜酒見過復侑以詩次韻一首》
【第3句】: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出自宋·賀鑄《病后登快哉亭》
【第4句】:浮圖插云表,列嶂環古剎。——出自姚愈《寶巖寺》
【第5句】:亭瞰夕陽鄰古剎,池通野水見晴沙。——出自程師孟《次韻元厚之少保留題朱伯原秘校園亭三首》
【第6句】:福田三古剎,恩澤四輿梁。——出自王邁《挽平昌戴丞二首》
【第7句】:杉松鳴古剎,始覺此溪寒。——出自張耒《西山寒溪》
【第8句】:幕庭依古剎,緡稅給中都。——出自唐·權德輿《奉和許閣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見寄》
【第9句】:山腳斷邊開古剎,五臺分布似連珠。——出自陳巖《五臺明智院》
【第10句】:急呼轉柂依古剎,道場千載揚靈光。——出自衛宗武《舟回自霅至黃橋負大作復反朱涇泊舟》
“古剎”在中間的詩句【第1句】:試憑古剎俯江城,追思孫權共孔明。——出自史浩《次韻馮圓中郎中游甘露寺》
【第2句】:荒山古剎殿柱頭,萊公題詩說羈游。——出自王灼《閬州新井縣…萊公書…絕句云喧風》
【第3句】:湘西古剎雙蹲蹲,群峰朝拱如駿奔。——出自唐·劉禹錫《唐侍御寄游…中丞姚…和見征繼作》
【第4句】:炎暑何從避,城隅古剎幽。——出自郭印《陪元允大受游天寧寺三首》
【第5句】:玉泉古剎須留客,峽水安流好向東。——出自李復《別夔州眾官》
【第6句】:獨坐南臺時共美,閑行古剎情何已。——出自唐·權德輿《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第7句】:西南古剎近芳林,偶得高秋試一吟。——出自唐·吳融《閿鄉寓居十首·木塔偶題》
【第8句】:天寧古剎本雄麗,一旦忽受融風苛。——出自陳著《代天寧寺僧可舉贈梓人善斲歌》
【第9句】:寄包古剎客過門,煨芋殘爐晚未溫。——出自程公許《正月念三日…茲客館…惠二蘭和韻》
【第10句】:宋興古剎今長干,靈曜喜殿荒檀欒。——出自王安石《酬王督賢良松泉二詩其一·泉》
【第11句】:客子倦行役,閑尋古剎林。——出自舒岳祥《游天王寺》
【第12句】:塵埃古剎尋遺篆,香火嚴祠謁故侯。——出自賀鑄《舟次淮陰呈邑令田望》
【第13句】:蒼崖古剎夾清泉,中有元郎幾百年。——出自廖應瑞《浯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