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的故事簡介(關于顏回的故事)
雁南飛(王芳、張全非)音樂:純音樂
在《論語.庸也》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其中,“賢哉,回也”在一句話中,重復使用了兩次,可見孔子對顏回安貧樂道是由衷的贊揚。
顏回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组T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一生追隨孔子,雖生活清苦,卻終身不仕,身體力行著孔子的儒家學說,被后人推崇七十二賢,尊稱為儒家的復圣。孔子稱贊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關于安貧樂道我有這樣的理解,安是內心的狀態,自在安適,不矛盾不焦慮。樂是求道的態度,孜孜不倦、樂而不疲。儒家講究實踐體驗,快樂的至高境界就是自得其樂,是一個人內在追求與外在感受達到一致,自然而然生發出的喜悅。這種喜悅是內生的、持久的,是自給自足的,不靠外界獲取的。
常人的快樂總是依賴于物質的獲取和感官的刺激,一旦不能,情緒就會起伏不定,會不停的向外攀緣抓取。得時快樂,失時煩惱,再得再失,時而快樂時而煩惱,有限的人生就在快樂與煩惱、得到與失去中循環往復著、騷動著,讓本應安住的心一刻也不能停歇。生活的順境逆境本是常態,四季的更替本是自然,因為對快樂認知的偏差,我們無法用一顆平常心面對生活,導致我們內心的不安定,所以就連月亮的陰晴圓缺,老天的刮風下雨也會左右著我們的情緒。我們身而為人,擁有獨立的思考卻總是受控于外在的境遇,不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是多么的悲哀呀。
關于對貧富的態度,子貢曾問過孔子:“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也”。也就是說如果做到了貧困而不諂媚,富貴而不傲驕,這樣已經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柏毝鴺?,富而好禮”這種境界在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之上,也是顏回的境界。顏回之樂超越了貧賤與富貴,不是世俗的形而下之樂,是一種精神境界的形而上之樂,那是一種常人無法體驗的見大道而忘世俗的樂。有了大道的境界,便也就無所謂小我的得與失,貴與賤,因為顏回的心是安住的、是獨立的、不為物的得與失而役、不為境的貴與踐而轉。
再看孔子之樂則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快樂也很簡單,吃粗糧、喝涼水,枕著胳膊睡覺,成本很低。孔子也有求富貴的心態,給人牽馬趕車這樣的活也愿意干,且樂在其中。但在孔子心中,義是富和貴的前提,如果不符合道義而獲得的富貴,于孔子而言這樣的富貴就像浮云一樣虛幻,不足道。
顏回一生積貧積弱,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我們只在論語中看到有關他的只言片語,但孔子對顏回的欣賞毫不掩飾,對顏回的贊美毫不吝嗇。因為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只有顏回體悟孔子之道最深刻,而且能夠身體力行,唯有這對師徒彼此相知相惜。顏回因身體孱弱只活了40歲,公元前481年,顏回病逝,孔子不禁哀嘆道,“噫,天喪予!天喪予!
孔顏之樂是儒家修養的至高境界,是對物質名利的淡泊,是一種安貧樂道,內在自足的快樂。帶著一顆向圣人學習的心出發,踐行儒學之道,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