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好句段和賞析
文化苦旅讀后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本散文集,主要通過描寫地理風物以及文化歷史勝跡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例如莫高窟、寧古塔、寺廟、黃州突圍等,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的人格特性和歷史命運。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頗多,尤其是對于歷史的思考和探索,讓我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了很多啟發,“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也讓我見識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魅力,獲益良多,這真是一本好書!
文化苦旅好詞讀書筆記摘抄:
人跡稀少、云游四野、金光燦爛、遙遙對應、茫茫沙原、鋪天蓋地、歪歪扭扭、無與倫比、毫無斑駁、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耳熟能詳、粉墻灰瓦、南荒之地、人煙稀少、無影無蹤、仕途枯榮、無路可尋、頹壁殘垣、急流浩蕩、神情憂郁、互相輝映、地老天荒
文化苦旅好句讀書筆記摘抄及賞析:
【第1句】: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圣地。和尚發愿完畢,兩方光焰俱黯,蒼然暮色壓著茫茫沙原。
賞析:這一段文字呆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也讓我們的文化充滿了神秘感,讀后感不覺有所觸動,但又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也表現除了莫高窟的奇特之處。
【第2句】:范仲淹從洞庭湖講到了天下,還小嗎?比之心胸揪隘的文人學子,他的氣概確也令人驚嘆,但他所說的天下,畢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賞析:提到洞庭湖,就自然會想到岳陽樓記,沒錯,這就是大文學家范仲淹的作品,讓我們對這個地方有了不少的了解。作者借風物來抒發胸懷,也表達了對自然的尊敬以及個人的報復。
【第3句】:陶淵明的歸隱行跡、山水情懷和千古詩句都與廬山密不可分,謝靈運的名氣趕不上陶淵明,卻也算得上我國文學史上五言山水詩的鼻祖。這兩位大詩人把廬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詩化墊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個廬山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中國文化史。
賞析:這一段是描寫廬山的,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我一直向往但沒有機會去的地方,這里有很多名人的故事,也帶來了文化和遺產。
【第4句】:我到過的江南小鎮很多,閉眼就能想見,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上正升起一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里看著過往船只。
賞析:江南小鎮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格和文化,雖然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和歷程,有很多風景我們看不到了,在遺留的圖畫里,在歷史的文字里,我們隱約還能描繪出那樣的畫卷。江南小鎮的文化歷經千年尚能保存,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第5句】: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干凈。鳥是不在那里筑窩的,飛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賞析:我們經常會提到牌坊這個詞,一般都是為有功德的人立起來的,為了贊揚他們這種精神,而余秋雨筆下的牌坊更顯得高大上,讀起來肅然起敬。
文化苦旅好段讀書筆記摘抄及賞析:
【第1句】:一天又一天,就這么過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覺得空氣中有點異樣,驚恐四顧,發現院子一角已簇擁著一群人。連忙走過去,踮腳一看,人群中間是一枝臘梅,淡淡的晨曦映著剛長出的嫩黃花瓣。趕近過去的人還在口中念叨著它的名字,一到它身邊都不再作聲,一種高雅淡潔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懾住。故意吸口氣去嗅,聞不到什么,不嗅時卻滿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賞析:這段文字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對希望的希冀,人應該充滿力量的活著,不論遇到什么挫折,都應該抱著希望前行,讓自己充滿正能量,不同心態的人活出來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即便是他們都面臨著相同的環境。
【第2句】:我思忖日久,頭腦漸漸由精細歸于樸拙,覺得中國傳統文人有一個不存在例外的共同點;他們都操作著一副筆墨,寫著一種在世界上很獨特的毛筆字。不管他們是官屠宰輔還是長為布衣,是俠骨赤膽還是蠅營狗茍,是豪壯奇崛還是脂膩粉漬,這副筆墨總是有的。
賞析:這段文字為我們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存在下來并且生根發芽的,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平時忽視的東西,就像一支毛筆,覺得也沒什么奇特的,但正是因為這種普通物檢,為我們傳播和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遺產。
讀書筆記和書評有什么本質區別
要說讀書筆記和書評有什么區別,首先看讀書筆記是什么,書評又是什么。如圖:
讀書筆記,主要是記錄讀書時的一些知識點的總結、金句摘錄、自己的感悟以及對書中內容的梳理,其作用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書中內容。
讀書筆記形式多樣自由,像“一元化筆記”、“蔥鮪火鍋式筆記”、剪報摘抄等等,這里推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日本專業的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傾心力作,里面講述了如何用筆記本管理你的整個讀書生活。
然后書評,首先它是一種應用文體,和講書稿、拆書稿、書單等一樣都是讀完一本書的直接輸出形式。通常書評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對自己閱讀成果的檢驗,另一個是對其它讀者的引導和借鑒。
可以通過寫書評,來檢驗一下自己對書中核心立意的總結,作者的邏輯主線,以及亮點的解讀等方面的掌握情況。讀完感覺良好,一寫就知道了是不是真的“良好”了。然后其他人看了你的書評,也會提前知道書的大概內容,通過你的解讀分析可以讓他們更一步地確定是否要繼續去讀這本書。相信你也有過類似“書買回來才知道不適合自己閱讀”的窘境,書評可以讓你有效的避免這個尷尬。
做為應用文體的書評,也有它自己的一般格式及寫作技巧。如圖:
總結一下讀書筆記和書評的區別:從形式上講,讀書筆記是自由多樣的記錄,而書評是有著自己格式的應用文體;從內容上講讀書是零碎的知識點和自己的感悟,而書評是書中內容和自己想法的一個完整結合體,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從作用上講,讀書筆記多用于輔助理解和記憶書中知識點,而書評則是為了檢測自己對整本書的閱讀成果和對其它讀者一個閱讀引導。最后一點,就是寫書評時可以把你的讀書筆記當做素材庫來用。我是若見Smile,讀書愛好者,書評愛好者,歡迎互粉交流,咱們共同成長,謝謝
如何閱讀和做讀書筆記還有寫書評的
這是一個long long story了,我這幾年我已經連續讀了幾百本書,寫了幾百篇讀書筆記了,各類文章書評也是幾百篇了。
說實話,簡單的想通過一個回答來知道如何寫筆記和書評其實還是很難的,但能掌握3個基本點也行。
第一,快速閱讀,逼著自己1小時讀完一本書
現在有很多快速閱讀法,不管是哪個方法,你看看學學就行了。最根本的就是一條,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逼著自己加快讀書速度,快讀,快讀,再讀的快一點。當你讀快了以后,你并不會覺得自己多么的看不懂,相反,你可能會記得更多。很多人都嘗試過,我之所以每年讀這么多書,就是因為快速閱讀。
第二,學會讀完一本書至少寫300字
300字什么概念呢?我們普通人說話的語速大概是340字每分鐘,就像羅胖每天60s一樣,大概就是340個字左右。所以,300字的讀書筆記,你就當自己對自己叨叨了一分鐘,說了說這本書講了啥,說了啥就好了。讀書筆記就是這么簡單,慢慢的寫出來就可以。從300,慢慢提升到500,再到1000,然后一點點的增加。
第三,書評需要練習,得找人學
如果是自己寫書評,自己發豆瓣,哪都無所謂,但如果想投稿給某個平臺,建議還是專門找人去學學如何寫書評,如何開題/破題/引題,怎么寫正文,如何轉折,如何強調等等,都是需要去學習的。時間越久,練習的越多,寫的越好。相信1年后的你,一定也是一個年讀書100本,寫筆記10萬字的人。一起加油!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已讀600本)、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公眾號:千城撩書。
如何賞析和點評兒童繪畫
關于這個問題,需要厘清這么幾個概念:一、兒童們畫的涂鴉但很走心,很質樸的畫;二,成人以追求返樸歸真為出發點,畫的兒童涂鴉味道的稚趣畫;三,兒童們畫的畫,但走的是成人審美標準下的路線。作為資深的行業從業者,更喜歡第二種類型,但避免答非所問,所以只就第一個問題作答。
藝術之美在于真和善,孩子們未蒙塵熏,雖技巧層面的表現尚有不足,然而也往往有意外之表現,令人驚喜莫名。所以,也才引起成人甚至著名藝術家的癡迷摹仿,但更可貴處在于真誠表現孩子們應該有的認知,天真爛漫,百無禁忌。
而欣賞和評價一幅孩子們的畫,首先看的是有沒有受到大人們的功利主義影響,其次看孩子們畫畫有沒有深入觀察生活,有沒有深入表達,有沒有無所顧忌,有沒有盡情異想天開。
你會如何理解和賞析下面的詩歌
用“早安”二字,可以問候大家,也可以問候親親朋友,朋友圈,祝福吉祥平安,晚輩問候長輩,也是清晨的第一句問候語,情侶互問,知己互問,朋友互問,同學互問等等,當看到出現“早安”二字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甜蜜的……
如何理解藝術素養和藝術賞析的相對關系
藝術素養實際上是一種以藝術知識學養為積礎的綜合能力的多與少,或高與低,包含對藝術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創作能力,等等。
藝術素養是一個人經過長期學習,積累,感悟,思考,創作,運用后,逐漸積少成多后得來的。
如果不經歷這些過程,就談不上擁有藝術素養。有藝術素養的人,他的眼界,他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非常開闊。
同時,有藝術素養的人,其思想,意識和境界明顯要比常人高,可以看作是一位精神富豪。
藝術賞析就是運用所具備的藝術修養來分析和辯別一件具體的藝術品,它是優秀的,高雅的,美好的,還是拙劣的,低俗的,丑陋的。
并且,要用學識和觀點來證明自己說的是否有理。藝術賞析調動的是人的邏輯推理思維,就跟數學上證明一道二元二次方程一樣,最終要自圓其說。
如何理解藝術修養與藝術賞析之間的相對關系?
個人覺得,它們之間談不上是相對關系,它們之間跟廚師與飯菜的關系類似。廚師擁有做出色香味俱佳的飯萊的本領,但家庭主婦也能做飯菜,只不過沒廚師水平高罷了。
飯菜都是廚師和家庭主婦依靠個人技能和本事做出來的作品,暫且在這里把他們各自的烹飪過程稱之為藝術賞析。
很明顯,他們的烹飪方法會不同,烹飪出來的菜品味道和品相有別。
同樣的,藝術賞析也如此,擁有藝術素養的人,在藝術賞析上,思考的要更多更全面,鑒別作品好壞能力上,也明顯要高出普通人,只因修為和境界決定了一個人認識事物真相的水平。
干貨 | 如何閱讀經典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要看你閱讀經典著作是為了什么,做讀書筆記又是為了什么。
題主給的范圍很廣,經典著作也分很多的種類。比如文學的經典著作,哲學的經典著作或者其他專業性很強的經典著作,有些著作在本行業是經典,但出了這個圈,可能知道的人就寥寥無幾,這樣的經典著作在閱讀上就需要多請教行業內經驗比較豐富的前輩,外人很難有指向性的指導。
以閱讀文學的經典著作為例,在閱讀之前首先需要明確你的目的和方向。最簡單的劃分,你想了解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是中國文學的話,想了解古代文學還是近現代文學。再細分的話,也可以用文體來分,比如想了解詩歌、散文、小說等等,每一類都有自己的經典著作,所以在閱讀之前,你要先知道,你閱讀是為了什么。
至于做讀書筆記,這個就比較私人化了,讀書筆記是個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對著作的內容有自己的感悟所寫的體驗,本身并沒有一定之規,方便自己理解記憶就好。如果,閱讀的書籍允許的話,那么直接在書上做批注就好,既方便自己查看,也方便筆記的保存。如果題主是學生,做讀書筆記是為了應付學校的作業,那么就百度好了,網上會有很多適合你的資料,不過不建議這么做,那樣的讀書筆記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沒有什么價值。
希望答案能有所幫助,謬誤之處,尚請指正。
PS:一日之內,有粉必回,誠信互關
讀一本書,怎樣做讀書筆記
分享日本作家 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里面的方法——一元化筆記法。
奧野宣之,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很受歡迎。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筆記本作家”,并以此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
他有一個習慣就是不管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里,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優化和豐富他的生活,這本書詳細介紹了作者如何做筆記。他的其他著作有《如何寫游記和散步日記》《“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
一元化筆記是什么呢?
把所有的信息,全部記錄下來一個筆記本里面,不用分類不用整理,不拘小節,記錄就行。 比如生活日志記錄里,把睡眠時間,吃過的東西,讀過的書 等等都記錄下來。 并根據時間順序將信息存儲在筆記本上。在筆記本和記錄方式上是根據自己喜好選擇。 作者認為一本筆記本好處是,回頭再看筆記的時候可以找到更多的信息,增加記憶力與收獲。而且親手整理信息才能活用,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此外日常隨時記錄還可以消除選擇帶來的壓力、順便啟動思考、促進深入寫作。 所以一元化筆記有三個優點:① 簡潔而簡單,不會造成混亂。② 可以無壓力地持續使用。③ 自由度高,能夠隨意調整。
一元化筆記法的三條規則:一元化,時序化,索引化。
一元化:所有信息都記錄,不遺失。不用花大量時間整理,相比分類可能更容易找到信息,特別是很模糊,磨人兩口的資料。借用作者的話:“記錄很輕松 、找起來安心 、堅持做也不費力”。如果筆記本不方便攜帶那就先記錄在小本子或卡片上,再及時粘貼。
時序化:從頭按順序寫筆記,加上日期,日期是年月日各兩位數,如190902。筆記本很多,要給每一冊筆記標好序號,并寫好時間。更換筆記本會帶來喜悅。
索引化:把握信息的參照方法和所在位置。把握自己熟悉的名詞,記錄在具體冊數和時間等。
用“鮪火鍋式”方法:
①將他人的發言、通過觀察得到的信息等“來源于外部的信息”標上“○”后再逐條書寫;
②對這些信息產生的感想、自己想說的話,用“☆”標記后再寫;
③不斷重復①和②項內容。
逐條書寫的每一條,都要用簡練的單句書寫。 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摘抄知識,又可以把自己的所想及時記錄下來,加深印象,也為后面的索取更加方便,提升思想深度。
輸出創意
步驟 1:收集——積累常識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步驟 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步驟
步驟 3:發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步驟
步驟 4:頓悟——創意的誕生,突然之間驚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驟 5:具體化——將創意化為成果。
做筆記過程中要邊記錄邊思考,所有都可以寫,特別是日常所思所想,為寫而思,講記錄變成素材。 并且帶著問題意識堅持記錄思想 ,不斷想不斷記錄。更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會擴寬自身的思維。
在重讀過程中,將同一主題的同一標記。并根據信息制作卡片。搜索筆記,將同一個主題的放在一篇文章里,可以復印重組,對于輸出給了很大的幫助。要勤于動手才有收獲。
注意事項
【第1句】:字要寫好,常記內容符號化,自己工作、日常生活想法都要記下來。
【第2句】:隔天要用分割線分開來,附上標題,可以用熒光筆等突出重點,留白方便再次記錄。不同顏色筆也許可以增加樂趣,可以試一下。
【第3句】:首頁和末頁最好空白,也可做索引,增加自己喜歡的東西;在書脊和切口處寫上序號;
【第4句】:從各個地方收集資料,照片的都可以粘貼到筆記本里面,生活的材料也能貼上去。還可以要卡片補充材料和感想。透明膠還能做標本。
【第5句】:要學會將我們收集到的素材,利用最大化,變成知識生產。學會舉一反三和多加積累。
【第6句】:制作數據庫: 本子上制作目錄,貼便簽。做好文檔,每一行的信息由筆記本編號+日期標簽+檢索標記+條目標題組成。條目名稱要標記統一才方便查找。
作者 奧野宣之的分享
附錄里作者 奧野宣之還介紹了把筆記本個性化的建議,推薦了一些過筆記過程中要用的工具。作為一本實用類書籍,作者把一元化筆記都很詳細的介紹了,不厭其煩地舉例還強調一元化筆記如何運作,如何最有效化。但是有一個令人詬病的就是,讓人感覺有點“重復累贅”,實用處比較少。
但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介紹的一元化確實對“糙”人來說很有用,記錄學習和生活,并給我們將來回味提供了豐富的記憶,“鮪火鍋式“法也很值得學習,”糙“人,無需精致,也可以很好管理信息。
圖片來源:書《如何有效整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