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當機立斷的句子是
【第1句】: 忘記猶豫,當機立斷的800字議論文
那一次,我不再猶豫
我很懶惰,所以不喜歡寫文章,我覺得寫文章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我用我不太聰明的腦袋想了想:是的,我每思考一個句子,都要死掉很多腦細胞。我在家中抱著書,品讀各種各樣的人生,因為我總認為每一本書的成功出版都意味著作者一部分靈魂的死亡。外面華燈初上的時候,我會關上窗子,“寧愿讓孤獨蔓延”,其實我很渴望這個時候寫些什么,但我還不夠勇敢。我是喜歡文字的,很喜歡這種可以肆意傳遞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尤其是用一支筆來創造人物鮮活的生命。這是很偉大的事情,雨果不是說過伏爾泰的武器就是他的筆嗎?于是,每次讀書十有八九都會有掂起筆的沖動,只是我戰勝不了心里的底線,我總是怯懦的放下手里的筆,快樂的想:等有一天,我也像魯迅,舒婷一樣靠一枝筆來反抗欺壓我的人。我就不會再懦弱了,哼哼,想像著別人看到我的文字,眉宇間透露出無法言喻的震憾。然后,捧起書繼續看,每次都是這樣繞回了原點。
用一枝筆去人生的旅途上暢想,去感嘆歷盡滄桑的人們,去捕捉比花草詩詞更美的“風景”有時會在不經意間,筆下就像流瀉出一種情感,這會是很純真又很輕靈的句子,人家說愛文學的人很酸,我聞了聞衣服,我身上沒有酸味,說明我還不夠愛文學,那么我是否該忘記心底偶爾蕩起的漣漪,我仍然猶豫……
雖然心里總涌動著幾分絲緒,但我不敢嘗試,人性總是懦弱的,我不敢去實現自己的愿望,我害怕失敗,對我來說,一篇失敗的文字背后一定有一個失敗的作者和他失自由詩的人生。
因此,我總是徘徊,猶豫不決。也許這并不值得讓人如此困擾,可不能表述自己的心情和想法的,總是讓我覺得孤單,這真的很諷刺。這該怎么辦?然而,是眼前紛飛的落葉讓我忍不住重新思考,難道我要一直碌碌無為,一直懦弱到死嗎?像這些樹葉一樣的結局:這也太無情了,我決不允許自己結束這份仍然年輕仍然熱情的理想。
不論成敗,給我一個精彩的過程就好,于是,我參加了學校的作文比賽,并沒有奇跡的捧回什么獎項,但我卻感到天格外藍,水格。
也許,人生路上的許多時光,我們都在路口徘徊,但是人總不能像落葉一樣飄零頹敗的結束。人要像松柏一樣,堅定的面對風吹雨打,晦明的變化。相信自己,敢于挑戰心里的那一道底線,我決定:以后將義無反顧地風雨兼程。
參考參考吧,采納
【第2句】: 以人生路上面臨選擇時當機立斷或者順其自然為內容的作文
"人在世上一遭,你曉得好比什么?……就好比一個人獨身走夜路。路呢,并不是好好的一條到底,有許多岔口。上錯一條岔口,就會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走了一夜,天亮了,四周一看,一切都清清楚楚:走的是哪一條路,到的是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上了岔口,如果不是上這個岔口,而是上那個岔口,路就好的多了,目的地也光明得多,什么都明白了,可是已經晚了,不可以回頭了。米尼聽到這里,就問:有沒有什么竅門呢?小芳爸爸說:竅門沒有,但我這個過來人,倒有兩條經驗,可以交代給你。一是順其自然,二是當機立斷。” ————王安憶 《米尼》這是在姜豐博客里看到的一段她摘錄王安憶小說《米尼》中的一段話,并發表了她的讀書心得。小說沒看過,這段話倒引發了我的興趣,順其自然和當機立斷是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對待種種人生困惑的兩種選擇和兩種態度,何時?何事?何故?做何選擇,并非那么簡單,拿捏得準,同樣需要智慧和策略。很多人遇事都愛說順其自然,這種思想源于老子的無為而治。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產生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么對待事物就應該不強求、不擰巴、不較勁、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規律性、自然性、自由發展,順應順勢。但是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做為,而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同樣,當機立斷也是智慧之光的顯現。古今許多故事都揭示出一種謀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遇事“當斷不斷”,猶豫不決,就會貽誤時機,進而“反受其亂”。所謂果斷,是指把經過認真思考的決策迅速明確地表達出來,并付之做為。果斷,說明了決策者思維專一、反映敏銳,瞅準機會,立馬決斷,其中對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對經驗的綜合和運用,對未來的估計和推測,都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并形成明確的指令。當然,果斷決不是草率,更不是魯莽。草率和魯莽是愚昧無知和粗心大意,而果斷則是對信息作了充分加工、深思熟慮作出的十分迅速準確的短、平、快式的反應。兩種思維方式,都有其抉擇的理由。有些事臨到緊急關頭時,沒有當機立斷,可能喪失良機,患得患失,優柔寡斷,耽擱事情,后悔莫及。當機立斷很容易把握住機會。有些事真要緩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欲速則不達,急了適得其反,事與愿違。時代在前進,情況在變化,在“順”的過程中,可能會轉機,柳岸花明,塞翁失馬。只有那些能夠當機立斷,勇于擔負起責任的智者,對于任何危急的局面,都能應付自如。
人生在世,總有需要立即應付的困難和棘手的問題,首先對問題有個清醒的判斷,各種條件下分別是什么情況,哪種情況是有利的,它的基本走向。要做到這一點,決策者必須有迅速作出判定的能力和選擇的能力;有敢于對事情后果負責的勇氣和魄力。
生活中,當我們面對著各種侵襲而來的煩擾,往往不知所措。此時,一個是猶豫,另一個就是后悔。猶豫與后悔是人生的兩個糾結,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無意識地,順其自然,等到我們覺察到猶豫給我們造成的危害的時候,多半已經為時已晚。有位哲學家臨終時有一段對人生的批注就是: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后悔”。
回到前邊王安憶小說的那段話,即是:走夜路走岔口,盡量避免走錯,沒有意識到錯就走下去,發現錯了立馬糾錯,最后走完發現錯了也不后悔,引以為戒。姜豐說得對,拿不準的時候順其自然;拿得準的時候當機立斷;當機立斷錯了再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