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的詩詞范文(通用3篇)
【篇一】冬至節氣的詩詞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飲食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吃餃子 教你來調餡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篇二】冬至節氣的詩詞
說到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不得不說說這位“醫圣”張仲景,相傳東漢時,曾任長沙太守的張辭官回鄉之時,正值冬至。他看到白河兩岸人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于是讓弟子在醫棚,支起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做成“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人們喝下以后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所以也有人說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吃餃子,好處多
傳說終歸是傳說,至于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也是有健康依據的
1、烹飪方式: 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保證了食品安全。
2、膳食結構: 餡料都包裹在餃子的面皮中,可以做到谷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并酸堿平衡。
3、營養角度: 餃子是通過水或水蒸氣作為傳熱介質將餃子蒸煮而熟,不僅極大保留了餃子中的營養物質,而且餃子中淀粉類多糖也被充分裂解,更利于人體的吸收。
【篇三】冬至節氣的詩詞
冬至
唐代: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小至
唐代: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和李十二舍人冬至日
唐代:姚合
獻壽人皆慶,南山復北堂。
從今千萬日,此日又初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