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自己想避世的句子
【第1句】: 形容避世的成語
戢鱗潛翼 戢:收斂;潛:隱居。魚兒收斂鱗甲,鳥兒收起翅膀。比喻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林或蓄志待時
鷺朋鷗侶 指與鷺、鷗為友。比喻隱居生活
避世絕俗 避世:隱居不出仕;絕俗:與世間隔絕。脫離現(xiàn)實生活,不和人們往來。形容隱居山林,不與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極處世的態(tài)度。
長林豐草 幽深的樹林,茂盛的野草。指禽獸棲止的山林草野,舊常喻隱居之地。
東山高臥 比喻隱居不仕,生活安閑。
杜門晦跡 晦:隱匿。關(guān)上門,隱匿自己的蹤跡。指隱居起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或動態(tài)。
杜門絕跡 指隱居不出。
高翔遠引 形容避世隱居。
高蹈遠舉 意為隱居避世。
高臥東山 比喻隱居不仕,生活安閑。
輕舉遠游 指避世隱居。
山中宰相 南朝梁時陶弘景,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比喻隱居的高賢。
山棲谷隱 在山中棲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隱居生活。
漱石枕流 舊時指隱居生活。
文行出處 文:學問;行:品行;出:作官;處:隱居。舊指文人的學問、品行和對待出仕隱退的態(tài)度。
曳尾涂中 原意是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huán)境里茍且偷生。
隱居求志 隱居不仕,以實現(xiàn)自己的志愿。
枕流漱石 舊時指隱居生活。
遵時養(yǎng)晦 遵:遵循,按照;時:時勢;晦:隱藏。原為頌揚周武王順應時勢,退守待時。后多指暫時隱居,等待時機。
枕石漱流 舊時指隱居生活。
枕山棲谷 比喻過隱居生活。
遵養(yǎng)時晦 遵:遵循,按照;時:時勢;晦:隱藏。原為頌揚周武王順應時勢,退守待時。后多指暫時隱居,等待時機。
與世隔絕 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北郭先生 用以指隱居不仕的人。
避世墻東 指隱居于市井販夫之中。
餐松飲澗 食松實,飲澗水。指過隱居生活。
出處殊涂 亦作“出處殊途”。謂出仕與隱居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
東山之志 指隱居的念頭。
遁跡藏名 猶言隱居不出。
遁跡方外 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遁跡銷聲 謂隱居不出。
遁身遠跡 猶言避世隱居。
遁世長往 避世隱居而長期不出。
遁世離俗 謂隱居而屏絕世俗往來。
遁世遺榮 謂避世隱居而拋棄榮華富貴。
遁世幽居 見“遁世隱居”。
遁形遠世 猶言避世隱居。
焚香掃地 形容清幽的隱居生活。
高舉深藏 指避世隱居。
躬耕樂道 躬:親自;道:圣賢之道。親自耕種,樂于信守圣賢之道。指過隱居生活。
海懷霞想 唐李白《秋夕書懷》詩“海懷結(jié)滄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懷霞想”謂遠游隱居之思。
寄跡山林 隱居山林間,不過問世事
箕山之節(jié) 箕山: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節(jié):名節(jié),節(jié)操。指歸隱以保全節(jié)操。舊時用以稱譽不愿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潁余芳”。
科頭箕踞 科頭:不戴帽子;箕踞:兩腿分開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適的隱居生活。
斂影逃形 隱藏身形。比喻隱居不出。
【第2句】: 表達“自己很在意卻想故意躲避”的詩句有哪些
【第1句】: 《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
唐代: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第2句】: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宋代: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第3句】: 《酬劉柴桑》
魏晉:陶淵明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
門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養(yǎng)南疇。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
【第4句】: 《好事近·搖首出紅塵》
宋代:朱敦儒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jié)。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
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第5句】: 《答張五弟》
唐代:王維
終南有茅屋,前對終南山。
終年無客常閉關(guān),終日無心長自閑。
不妨飲酒復垂釣,君但能來相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