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快哉亭記中表達主旨的句子
【第1句】: 黃州快哉亭記 主旨
這篇文章作于被貶官期間,那時他在政治上處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樣,具有一種曠達的情懷,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極寫其觀賞形勝與覽古之絕,抒發(fā)其不以個人得失為懷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條哲理:心中坦然,無往不快。文章擒住題面“快哉”二字,暢加洗發(fā),風格雄放而雅致,筆勢纖徐而楊達,敘議結(jié)合,清景交融。
在中國古代,修筑亭臺樓觀時常常要撰寫記文,記述建造、修葺的過程,以及登臨所見和引起的感慨等等。這篇文章就是此類文章的代表作。
它在記述了建造亭子的有關(guān)問題之后,即描繪登臨所見的景色并由此而引起感慨,抒發(fā)議論:認為士處于世,應像張夢得這樣心中坦然,“何適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自己在內(nèi)的所有被貶的人。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處逆境的曠達胸懷,實際上也流露出他對政治失意的牢騷和不平。
擴展資料:
《黃州快哉亭記》是宋代文學家蘇轍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記敘文,緊緊圍繞“快哉”二字來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來加以發(fā)揮的。
前二段重在描寫亭上所見景物及由此生發(fā)的歷史聯(lián)想,說透“快哉”的涵義;第三段重在議論,是以推理筆法,印證“快哉”的確切無誤;或含蘇轍對張夢得豁達不羈的贊賞,也隱含作者對其兄蘇軾的慰勉之情。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因“烏臺詩案”下獄,十二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營救,奏乞納官以贖兄軾之罪,因而“坐請監(jiān)綺州(今江西商安縣)盆酒稅,五年不得調(diào)”(蘇轍《穎濱遺老傳》)。黃州與綺州相距非遙,有水道相通。
元豐五年(1082年),蘇轍便沿贛水,入那鄱湖,溯大江來黃州,與其兄軾相聚,暢敘患難中的手足之情。他們一道游覽了黃州及其對江的武昌西山,憑吊陳跡。元豐六年(1083年),與蘇軾同謫居黃州的張夢得,為覽觀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蘇軾替它取名為“快哉亭”,這篇文章就是應張夢得邀請所寫的。
全文分作三段:先敘張夢得建享之事,再釋“快哉亭”命名之由,后就“快哉”二字暢發(fā)議論,稱贊張夢得情懷之坦然。
文章開篇以敘事兼描述之筆,寫出了江水的浩瀚雄偉。題目是《黃州快哉亭記》,而文章卻劈頭出一“江”字,這與題面有何關(guān)涉,快哉亭建在黃州,而黃州瀕臨大江;那么,為要寫亭,先寫其江,由大江而引出亭來,這樣開頭,自然穩(wěn)妥。此其一。其二,建亭的目的。在于覽觀江流勝景,既然如此,文章自然要從江水寫起,用重筆寫出江水的壯觀。
倘非如此,“覽勝”一事,便無從可言,那么,快哉亭的建筑也就失去了意義。其三,文章先出一“江”字,接著運用鋪陳的手法,不借筆墨,一連數(shù)語,始言其流“奔放肆大”,繼曰其勢“益張”,末道“波流浸灌,與海淚若”:凡作三層,寫出水勢的三變,而且愈變愈大。
這樣寫,一是為后文蓄勢,欲使其精神倍出;二是為快哉亭描繪出一個闊大雄偉的背景,以使得小巧玲瓏的亭臺與雄渾壯關(guān)的長江成一鮮明的對照,收到相映成趣的藝術(shù)效果,文章開篇,頓覺其氣勢奔放。
接下去文章以敘事入題。首提建事之人——“清河張君夢得”,次敘建亭背景——“滴居齊安”,再述亭之修建及其所在——“即其廬之西南為亭”,再言建亭目的——“以覽觀江流之勝”,后點為事命名之人——“余兄子瞻”,末出亭名——“快哉”。事名最后點出,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這樣寫,在內(nèi)容上起到了強調(diào)、突出的作用。在結(jié)構(gòu)上,為了能使其與下文銜接緊密。作者敘事簡練,層次井然。“滴居”二字為后文伏筆,更是章法上的嚴謹之處。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黃州快哉亭記》
【第2句】: 黃州快哉亭記 概括課文前三段描寫的內(nèi)容
第一段從長江水勢落筆,寫登臨亭子能覽觀江流之勝,暗寓快哉之意。第二段揭出命名的緣由:一是從俯瞰、晝觀、夜聞、近睹、遠眺諸角度,極言觀賞亭子周圍的山川勝景,足以令人稱快。第三段直議“快哉”:先引《風賦》中的有關(guān)文字,點“快哉”出典,然后就楚王之樂、庶民之憂,聯(lián)想到“士生于世”的兩種不同處世態(tài)度,肯定張夢得不以物傷性,自放于山水之間的那種“何適而非快”的樂觀倔強的情懷。最后從反面收結(jié),進一步襯托出張夢得曠達胸襟的可貴。
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緊扣“快哉”著筆,一篇之中“快”字凡七見,既做足了題目,又把不以謫居為患,在逆境之中自勉之意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文勢宏放,筆致委曲明暢,能體現(xiàn)蘇轍散文風格。
【第3句】: 黃州快哉亭記 選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篇文章我學過,也十分喜歡,
本文特點是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發(fā)論,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清晰。文章在開頭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來、并為后文安排伏筆之后,在第二段著力描寫快哉亭附近的足以令人快意的景物。在寫景時,或就目之所見,或就思之所及,融時空于一體,變化多端,開闔自如。在第三段就“快哉”二字的來歷發(fā)表議論,說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邊景物的優(yōu)劣,也不在遇與不遇的不同,得出了“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的結(jié)論,既贊揚了張夢得,也抒發(fā)了自己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寫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文章委婉曲致,一波三折,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嘆”的文章風格。
蘇轍的散文《黃州快哉亭記》,因其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歷來被人推崇備至,公認是一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并融為一體的好文章。最能體現(xiàn)蘇轍為文紆徐(從容緩慢)條暢(通暢而有條理)、汪洋(氣度寬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風格,就同他的為人一樣。 這篇文章由寫景敘事入手,而后轉(zhuǎn)入議論。條理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過渡自然,不露痕跡。寫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實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遠,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敘事,能于簡要之中插入閑情,磊落跌宕,分外遠致。 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還在于它的議論。 文章就同樣的“風”,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覺殊異的事實,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的結(jié)論。立論正確,論證有力,結(jié)論無可辯駁,令人信服。“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要能破理,立論首先要正確,要“貴是而不務(wù)華”。(漢·王充《論衡·自紀》)《黃州快哉亭記》以人對外物的感受是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的事實立論,這無疑是正確的。立論“貴是”,就要貴在正確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要能破理,在論證過程中還應做到,所“考引事實”必須“不使差忒”。(宋·洪邁《容齋隨筆》)蘇轍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蘭臺披襟當風故事,作為論證的例子,故事的出處在宋玉的《風賦》(見·梁·蕭統(tǒng)《昭明文選》),確鑿無誤,足可傳信。最難能的是,這篇文章的議論始終帶著情韻,故雖有一股憤懣不平之氣貫注其間,卻不顯出傖父面目。“風無雄雌之異……而風何與焉?”“連山絕壑……烏睹其為快也哉!”等等議論就是。這些議論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繪景,顯得情韻十足,無絲毫議論常有的逼人氣勢。唯其如此,文章紆徐條暢,汪洋澹泊的總體風格,也就不致因這些議論而遭受破壞。
這種意境,這種思想感情是十分高超的,值得我們領(lǐng)悟?qū)W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