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以外出郊野為比喻的句子
【第1句】: 《逍遙游》中為了說明有所待與無所待的區別,用水和舟做比喻的句子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翻譯: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簡析:這里“焉”作“于此”解釋,是介賓短語后置。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搶榆枋 一作:槍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
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翻譯: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
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
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
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
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么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借著風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后才開始朝南飛。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干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
蟬和小斑鳩這兩只小蟲、鳥又知道什么呢。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
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
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
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
里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做鵬。
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借著旋風盤旋而上九萬里,超越云層,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
而它還要飛到哪里去呢?’”這是大和小的分別。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只小鳥一樣。
而宋榮。
【第2句】: 莊子《逍遙游》中揭示怎樣才能達到逍遙游境界的句子.
注重表現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交融;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細節刻劃和夸張渲染,具有寓真實于詭誕、超乎言意之表的特點;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麗,生動潑辣,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 《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
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這一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描述鯤鵬的形象。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第二層,寫鵬鳥南飛有所待,并以“野馬”“塵埃”作對比,表明萬物皆有所待。鵬鳥要在海運時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風南飛,鵬鳥所待的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山野中蒸騰的霧氣,空中的塵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為了強調鵬鳥的“有所待”,作者連用了大舟飄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負載兩個比喻,說明鵬鳥要高飛九萬里必須憑借大風,必須有遼闊的天空才能圖謀南行。
第三層,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為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
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的不一樣。
鵬鳥背寬翼大,要乘厚風行萬里;蜩與學鳩身輕翼小,槍榆枋而知足。雖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適其性而有所待。
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別,反而嘲笑鵬鳥南飛是多此一舉。第2段,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
“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復,其實不然。
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
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
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
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
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并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第3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一”隅所累,無法擺脫主、客觀的限制,就像斥、蜩鳩一樣見識短淺,遠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
宋榮子能夠對世人的贊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能夠認清內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也”,還不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列子御風而行,輕妙可觀,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么束縛,算不算逍遙游呢?回答是否定的:“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因為列子仍有待于風力。列子和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游。
那么,怎樣才算是逍遙游呢?莊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做到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至此,文章的主題豁然明朗。鑒賞要點【第1句】:借用寓言說理。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
【第3句】: 高考語文古詩文默寫曾經考過《逍遙游》中的哪些句子
《逍遙游》高考理解性默寫題目及其答案:
【第1句】:用夸張的手法寫鵬的脊背很寬很廣(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鵬鳥在飛行時翅膀的樣子(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3句】:在《逍遙游》中描繪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奮飛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來也并非逍遙,因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第4句】:《逍遙游》中描鵬鳥要飛到南海時的飛翔狀態的句子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第5句】: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第6句】:面對高遠蔚藍的天空,作者不僅想到如果大鵬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向下看會是什么樣的呢?會不會也像我們看天空一樣呢?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
【第7句】:講舟對水的依賴性的句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就好像倒在堂坳里的一杯水,無法浮起一個杯子一樣。
【第8句】:草芥可以在低洼的地方浮起(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
【第9句】:水太淺杯子便被粘住了(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第10句】: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
【第11句】:用夸張的手法寫鵬鳥可以背負起青天而沒有誰能阻止它(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
【第12句】: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第13句】:到郊外所做的準備(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
【第14句】:到百里之外,頭天夜里準備糧食(適百里者,宿舂糧。)
【第15句】:到千里之外,提前三個月準備糧食(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
【第16句】:文中用朝菌、蟪蛄、冥靈和大椿的例子為了論證的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第17句】:冥靈的長壽體現在哪(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第18句】:大椿的長壽體現在哪:(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第19句】: 《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第20句】:鵬鳥的脊背如泰山,翅膀如垂在天邊的云(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
【第21句】:體現斥鴳見識短淺的句子(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
【第22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第23句】: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
【第24句】: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間罷了。并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第25句】: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
【第26句】:宋榮子能夠分清自我與外界的區別,辨清榮譽與恥辱的界限的句子(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第27句】:宋榮子對于世俗并沒有急切追求的樣子(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 )
【第28句】:列子對榮華富貴的態度(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第29句】:要達到逍遙游的最高境界,必須做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
【第30句】: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并列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第31句】:要達到逍遙游的真正境界,必須追求忘我和不求有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
【第32句】:要達到逍遙的真正境界,必須不求有功和淡泊名利(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第4句】: 《逍遙游》的重點句子有哪些
【第1句】: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釋義:它奮力而飛時,那展開的雙翅像從天邊垂下來的云彩。這只鵬鳥,隨著海水運動的大風遷徙到南方的大海。
【第2句】: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 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釋義: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
【第3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釋義:天空的深藍色,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天空高遠沒有盡頭呢?它俯瞰下方大地,也不過像人仰望天空一樣罷了。
【第4句】: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釋義:它背對青天而沒有什么東西能阻擋或阻礙它,然后才像現在這樣將計劃向南飛行。
【第5句】: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釋義:哪里用得著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行呢?
【第6句】: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釋義:到近郊去的人,一天之內返回,肚子還是飽飽的。
【第7句】: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釋義:到千里之外的人,三個月前就要準備糧食,這兩只小鳥又知道什么呢?
【第8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釋義: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憑什么知道是這樣的?
【第9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釋義: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
【第10句】: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釋義:況且全世界的人都贊譽他,他也不會因此更加受到鼓勵,全世界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不會更加沮喪。
【第5句】: 形容郊野的詩句
晏殊詠迎春:"淺艷侔鶯羽,纖條結兔絲;偏凌早春發,應誚眾芳遲."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李煜《望江南二》)竟說田家風味美,稻花落后鯉魚肥.(朱鳳翔《村處閑吟》)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黃庚《江村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