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美好句子錦集50句
西江千戶苗寨的導游詞
各位旅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全球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我是今天的導游小趙,大家也可以叫我趙導。我今天會把我所知到的都全部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今天旅途有更多收獲,也祝大家旅途愉快。我們現在所在地就是西江千戶苗寨,西江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接成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2005年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住1288戶,人口60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百分之995,所以我們可以說苗族大本營在貴州,貴州苗族大本營在西江。苗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苗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浸滿有密切的聯系,他們之間是一種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所以說,苗族來源于皇帝時代的九黎、堯舜禹時代的三苗,而商周時代的荊蠻則是三苗的遺裔,由于一些歷史原因苗族人經過幾次大遷徒最終到達了位于西南部的貴州,并在這里扎下了根,創造出了具有貴州特色的苗族文化,貴州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貴州集中了全國苗族的主要文化特色。苗族素來聚族而居形成大大下下不同的村寨,多是每族一姓,很少雜居,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筑就是苗族人傳統建筑---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人勤勞的象征,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營造技藝遠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欄式建筑,可見苗家吊腳樓由來甚久貴州是一個青山秀水的地方,苗族同胞的.村寨多依山建筑,形成了獨特的居住風格,住房以木結構為主,多數為兩層,少數為三層,在山腰上的多為吊腳樓,前為房樓后為平房,下層堆放柴草和關畜。
二樓住人,如有三樓則是用于堆放谷物之類,在吊腳二樓通常設置“美人靠”由于苗族美麗的姑娘們喜歡在美人靠上坐著刺繡,所以命名美人靠2006年5月20日,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節日很多:苗年、吃新節、四月八等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民族,苗族人在他們的許多節日中會載歌載舞,苗族有與侗族齊名的,苗族飛哥以及有東方迪斯科,美譽的苗族反排木鼓舞,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反排木鼓舞和苗族飛哥,木鼓舞動作粗狂豪放,灑脫和諧瀟灑剛勁,激越豪邁,熱情奔放,表現啦,山區苗族人民頑強的氣質和堅強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飛哥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明快。唱時聲振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千戶苗寨有一個每十三年一次的“牯臟節”是苗族人最看重的盛會。西江可以說是活生生的苗族文化博物館,在西江可以了解到苗族的各種文化習俗,而苗家長桌宴就是其中之一,苗家長桌宴少則幾十人,多則可達3000多人,食物也是十分具有苗族特色。苗族的飲食以大米,包谷為主,特別喜歡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湯,酸菜等,在當地越有種說法,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在當地可謂家家有酸,餐餐有酸,樣樣有酸,當然辣味食品更是不可缺少,菜菜放辣,另外苗族人還特別喜歡飲酒,苗族人熱情好客,重情義,講信用。在苗家做客會感覺到備受優待,苗族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江不愧是個好地方,2007年中國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西江參觀后都不驚贊道,“西江---以美麗回答一切,下面我們將要到的是游方坪,苗族有固定的游方坪,或游方坡,供青年男女談戀愛,游方多以對歌的形式香火表達愛意,這種公開戀愛只要征得家長同意就可以結婚,西江苗族博物館,主要展示苗族文化、習俗、藝術,文物等,黔東南州目前在西江打造成一個旅游品牌所以西江的基礎設施十分齊全,政府的一些政策在提高苗族同同胞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為旅客們提供了便利,好了欣賞了這么多的苗族建筑和多彩的苗族風情以及他們深遠古樸的歷史文化想必大家收獲頗多,那么我們的西江之行就到這結束了,相信大家對苗族文化都有了一一定的了解,歡迎大家再次到西江來旅游,再次為大家服務。
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范文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游客、助人為樂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那么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1
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我是你們的導游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今天就有我來帶大家游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兒的開心。
首先我來帶大家一起來觀賞一場由苗族人來演的表演,大家來看現在這里正在表演的是蘆笙舞,它是吹蘆笙為主。蘆笙由竹子做成,長短不一,越長聲音越粗,越低聲音越尖越細。一邊吹蘆笙,一邊有人伴舞。這種舞是在盛大的節日里來表示歡樂的。下一個表演的是錦雞舞。表演的姑娘都穿著戴著一條一條裙擺的裙子,身戴銀飾。從身后來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繽紛的錦雞,這種舞是在重要的節日中跳的。大家聽,現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葉吹出的聲音。是鼓舞人們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觀景臺,從上面往下看是苗寨,村里面都是最具特色的吊腳樓。吊腳樓依山靠水,結構為三層。下層一般放的都是雜物。二層住人,而且最有特色的是美人靠。由于苗族姑娘都喜歡坐在上面刺繡,所以因此得名。第三層則是堆放谷物的地方。吊腳樓的建筑技藝已經列入國家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我們的觀賞結束,大家可以四處轉轉,拍照,購物,六點在大門集合,祝大家游玩愉快!
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2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戶苗寨。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要名師來開路,導游來帶路?!蔽医幸酪?,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榮幸能給大家做導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還請大家及時提出,我將盡我所能為各位解答,在這里我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寫道,世界上有兩種苦難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沒有自己家園的猶太人;二是幾千年來不斷遷徙的中國苗族。而西江這個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集結地。西江苗族最早約在西漢漢文都時遷徙到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為止,西江有1288戶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稱千戶苗寨。這里是中國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給大家大概說了西江的概況,想必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講到它了吧!我們前面就是觀景臺了。
苗族是一個悲壯的民族,經歷了五次大遷徙最后逃亡到這里定居,西江苗族來到這個四面環山的山谷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選擇在這里定居也是考慮到一定的戰略作用。在苗族呢有這樣一種說法,水灣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夠狙擊財富、狙擊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處在一個大水灣里呢!前環水、背靠山、左青龍、右白虎。這里匯集了天地的靈氣,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人們都說“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戶苗寨里穿行,猶如穿梭于這個古樸苗苗族文化的歷史時空中!
寨中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從河兩岸依著山勢迤邐向上展開,房前屋后,茂篁點綴;寨腳寨頂,楓葉掩映。是如此的氣勢恢宏!每到黃昏時分,千家萬戶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燈,隨著天色越來越暗,苗寨變成了燈的海洋,那場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說到吊腳木樓,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依山而建不僅節約了用地;聚集在一起還可以抵御外敵。吊腳樓一般為三層,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養家畜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第三層用來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生活資料。吊腳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種典型欄桿,它叫“美人靠,”苗語叫“豆安息;”是姑娘們刺繡、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們注意啦,現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就是風雨橋了,“風雨橋”意為遮風擋雨的橋,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夠給想乘涼休息的人提供一個很舒適的地方。這里一到晚上,還有著很多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這“游方”大家可能會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來告訴大家把?!坝畏健本褪敲缱迩嗄昴信剳賽鄣囊馑?,參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會盛裝打扮自己來吸引愛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對苗族戀愛的地方感興趣的話,那今晚不妨邀請您的心上人來這里感受著溫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橋頭的樹,這樹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呢?這就是西江的保寨樹—楓香樹。樹老,任其死亡,枯爛倒地。誰都不能砍伐或傷害。這種對楓香樹的崇拜,同時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歷史,逐鹿之戰,黃帝使計擒獲蚩尤,用楓木做成桎梏,因而殺之。苗族先民為避戰亂而遷徙,每到一處都要看是否有楓香樹,有則有祖先神靈存在。
在西江有句話叫做“大節三六九,小節年年有”,這說明了苗族的民間節日豐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動。每十三年過一次,過一次就要連續過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過,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為慶祝豐收而過的節日,過苗年要吃“長桌宴”,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除此之外,“長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會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頭”、“活路頭”等?!胺嚼稀笔亲匀坏胤降淖罡哳I袖;“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祭祀用的神器銅鼓就是放在鼓藏頭的家里;“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是苗寨農業部部長。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就是我們西江的苗族博物館。這里所陳列的物品都展現了苗族文化習俗、藝術、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學術交流與表演為一體的中型苗族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恭耳聆聽到苗族祖先的足跡,透過時空看到苗族的過去點點滴滴。就讓我們一起進去感受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們,我們的行程到這里要結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思想得到了一次凈化。在這離別之際,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說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這忙碌的工作之余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弊詈笞4蠹覛w途一切順利。
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
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我是你們的導游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今天就有我來帶大家游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兒的開心。
首先我來帶大家一起來觀賞一場由苗族人來演的.表演,大家來看現在這里正在表演的是蘆笙舞,它是吹蘆笙為主。蘆笙由竹子做成,長短不一,越長聲音越粗,越低聲音越尖越細。一邊吹蘆笙,一邊有人伴舞。這種舞是在盛大的節日里來表示歡樂的。下一個表演的是錦雞舞。表演的姑娘都穿著戴著一條一條裙擺的裙子,身戴銀飾。從身后來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繽紛的錦雞,這種舞是在重要的節日中跳的。大家聽,現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葉吹出的聲音。是鼓舞人們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觀景臺,從上面往下看是苗寨,村里面都是最具特色的吊腳樓。吊腳樓依山靠水,結構為三層。下層一般放的都是雜物。二層住人,而且最有特色的是美人靠。由于苗族姑娘都喜歡坐在上面刺繡,所以因此得名。第三層則是堆放谷物的地方。吊腳樓的建筑技藝已經列入國家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我們的觀賞結束,大家可以四處轉轉,拍照,購物,六點在大門集合,祝大家游玩愉快!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3篇
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下面給大家分享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節之鄉”的貴州黔東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張琴,“張揚個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張導,現在我們開始走進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為重,苗族同胞們將以他們最高的接待禮儀——十二道迎賓攔路酒來迎接我們。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處最特別,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須得喝完,所以我們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對著苗族姑娘們手上的牛角酒杯輕輕嘗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縣東北面,距縣城37公里,距州府凱里39公里。寨內有1288戶人家,居民近6000人,為全國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稱為“千戶苗寨”,西江是苗語“雞講”漢譯而來,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這里保留著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態。
西江千戶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過。這是苗家的風雨橋,出于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數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
這里的建筑以木質吊腳樓為主,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層層吊腳樓依山勢而建。吊腳樓一般為三層,底層用于存放生產工具,圈養牲畜和家禽;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側建有一個很特別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觀景、乘涼,有這樣的說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層用來存放糧食和雜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節日,其中“過苗年”,“牯臟節”尤為隆重?!伴L桌宴”是苗族過苗年的喜慶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禮儀,家家戶戶都會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龍似的一長條,排上數百米,桌上擺著臘肉、酸菜、酸湯魚等苗家特色菜肴,一會大家就能親身體驗了。“牯臟節”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著盛裝,跳蘆笙舞等,并邀親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個“以歌養心,以舞養身,以酒養神”的民族。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蘆笙場,也是苗族同胞們展現歌舞才藝的地方。蘆笙舞是苗族一種流行最廣的舞蹈,集舞蹈、雜技、體育、音樂為一體。說到舞蹈,那被譽為“東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熱情奔放了。我們現在聽到的是苗族飛歌,其音調高昂,氣勢雄渾,是一種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常來西江苗寨學習苗家人的才藝,苗族還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現在看到這塊石碑刻著的“以美麗回答一切”7個字,是文學大師余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時情感誘發題寫的。這條街叫“游方街”,大家猜猜“游方”是什么意思?“游方”是苗語談戀愛的意思。每逢農閑時節晚上8—9點,這里聚滿了水靈的苗族姑娘和健壯的苗族小伙,他們山歌對唱讓游方街熱鬧非凡。
歷史上,西江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清政府在苗疆實行“改土歸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轄,一些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的牯藏頭和負責安排農業生產的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在觀景臺上觀望整個西江苗寨,像一個巨型的牛角,又像一只臥著的玉兔。
苗族服飾多種多樣,色彩艷麗,素有“無字之史書”,“繡在衣服上的歷史”之美譽。
現在我們前往的是西江之旅的最后一站——西江苗族博物館,其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學術研究、參觀與表演為一體的中型苗族博物館。內設有服飾、醫藥、歷史和生活等11個展館,館內收藏文物300多件,大家可以慢慢參觀。
各位游客朋友,品味了苗家人的十二道迎賓攔路酒,踏著苗族的飛歌,西江苗寨之旅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苗寨故事多,充滿喜和樂,人生境界真善美,這里都包括,歡迎大家下次再來苗寨做客!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2
各位旅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全球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我是今天的導游小趙,大家也可以叫我趙導,我今天會把我所知到的都全部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今天旅途有更多收獲,也祝大家旅途愉快。我們現在所在地就是西江千戶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接成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2005年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住1288戶,人口60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百分之995,所以我們可以說苗族大本營在貴州,貴州苗族大本營在西江。苗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苗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浸滿有密切的聯系,他們之間是一種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所以說,苗族來源于皇帝時代的九黎、堯舜禹時代的三苗,而商周時代的荊蠻則是三苗的遺裔,由于一些歷史原因苗族人經過幾次大遷徒最終到達了位于西南部的貴州,并在這里扎下了根,創造出了具有貴州特色的苗族文化,貴州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貴州集中了全國苗族的主要文化特色。苗族素來聚族而居形成大大下下不同的村寨,多是每族一姓,很少雜居,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筑就是苗族人傳統建筑---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人勤勞的象征,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營造技藝遠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欄式建筑,可見苗家吊腳樓由來甚久貴州是一個青山秀水的地方,苗族同胞的村寨多依山建筑,形成了獨特的居住風格,住房以木結構為主,多數為兩層,少數為三層,在山腰上的多為吊腳樓,前為房樓后為平房,下層堆放柴草和關家畜。
二樓住人,如有三樓則是用于堆放谷物之類,在吊腳二樓通常設置美人靠由于苗族美麗的姑娘們喜歡在美人靠上坐著刺繡,所以命名美人靠2006年5月20日,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節日很多:苗年、吃新節、四月八等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民族,苗族人在他們的許多節日中會載歌載舞,苗族飛哥以及有東方迪斯科,美譽的苗族反排木鼓舞,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反排木鼓舞和苗族飛哥,木鼓舞動作粗狂豪放,灑脫和諧瀟灑剛勁,激越豪邁,熱情奔放,表現啦,山區苗族人民頑強的氣質和堅強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飛哥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明快。唱時聲振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千戶苗寨有一個每十三年一次的牯臟節是苗族人最看重的盛會。
西江可以說是活生生的苗族文化博物館,在西江可以了解到苗族的各種文化習俗,而苗家長桌宴就是其中之一,苗家長桌宴少則幾十人,多則可達3000多人,食物也是十分具有苗族特色。苗族的飲食以大米,包谷為主,特別喜歡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湯,酸菜等,在當地越有種說法,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在當地可謂家家有酸,餐餐有酸,樣樣有酸,當然辣味食品更是不可缺少,菜菜放辣,另外苗族人還特別喜歡飲酒,苗族人熱情好客,重情義,講信用。在苗家做客會感覺到備受優待,苗族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江不愧是個好地方,2007年中國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西江參觀后都不驚贊道,西江---以美麗回答一切,下面我們將要到的是游方坪,苗族有固定的游方坪,或游方坡,供青年男女談戀愛,游方多以對歌的形式香火表達愛意,這種公開戀愛只要征得家長同意就可以結婚,西江苗族博物館,主要展示苗族文化、習俗、藝術,文物等,黔東南州目前在西江打造成一個旅游品牌所以西江的基礎設施十分齊全,政府的一些政策在提高苗族同同胞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為旅客們提供了便利,好了欣賞了這么多的苗族建筑和多彩的苗族風情以及他們深遠古樸的歷史文化想必大家收獲頗多,那么我們的西江之行就到這結束了,相信大家對苗族文化都有了一一定的了解,歡迎大家再次到西江來旅游,再次為大家服務。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導游詞3
西江苗寨是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素有“苗都”和“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美稱,位于貴州省黔東南雷山縣東北36千米處。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由東引、羊排、南貴、也東、水寨、平寨、也蒿、歐嘎八個自然村寨連接組成的, 約有1000多戶人家,所以稱為“千戶苗寨”。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錯落有序,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狀如布達拉宮,呈現在西江。
西江苗寨環境優美,四面環山,相互擁抱,層層梯田連接云天,這里森林郁郁蔥蔥極目蒼翠,一條清澈見底的白水河呈S型穿寨而過,把苗寨一分為二。苗家人在不足一公里的河岸上建造五座風雨橋又把東西兩岸緊緊相連。這里的山總是與水相伴,這里的水緊緊與山相依,戀戀不舍。這里的山展示了苗家男兒的陽剛之氣,這里的水體現了苗家姑娘漂亮和陰柔之美,這里構成了一部既有陽剛之氣,又有陰柔之美的千古絕唱。
何謂西江?它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說到居住,不得不說雷山苗家的吊腳木樓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貴州等)、壯族、水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吊腳樓建筑結構:三間正房,兩間偏房,分為五柱、七柱、具有科學性、適用性和觀賞性。苗族木匠用一根線、一把直尺、一把斧、一把銼子、不用一釘一鉚、不要圖紙,全憑借記憶的結構。在陡懸的石壁上立起一座座房子,使用壽命不低于三百年。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筑,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筑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筑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筑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吊腳樓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據建筑學家說,苗族吊腳樓是干欄式建筑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欄式樓房。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團肇始于環太湖地區,他們參與了環太湖地區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欄式建筑。
雷山苗民造屋,都以修建吊腳木樓為主。純木質結構,各寨民宅,大都于半山腰與偏坡間修建。延續唐宋以來風格,各代又有所改進,自稱格局。苗民多以支系家族聚居,以團結共同防備其他對抗實力的侵擾,且多聚居山區,宅基地勢有限,大多就地砌基,傍山而建,其屋半邊著地,半邊吊腳,即有不占地之優勢,又具突兀之威,美觀大方之感。
大小寨子,順坡而居,層層疊疊,屋脊鱗次櫛比,十分壯美。修建吊腳木樓是十分講究的,有修成四角天井式或三方聯立式,自成天井口格,頗見大氣。一般的吊腳木樓,有四排三間或五排四間,各間寬敞,人居舒適。畜棚禽舍,一般都設在房側或房后,也有用樓腳圍棚立圈作飼養畜禽,既方便管理,又干凈衛生。有的人家還在房后房邊建起一小棟專門囤裝糧食的谷倉,有的利用吊腳木樓邊搭架木板作曬場,白天曬些谷物或蔬菜,晚間還可納涼休息。
吊腳木樓的地基必須是把斜坡挖成上下兩層,每層進深各為6尺多,各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下兩層相差約4尺多,層與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層山體用石頭砌成。建房時,將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為吊腳樓的底層,這就是所謂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腳樓特點。
凡蓋瓦的大屋房頂,屋檐造型十分講究,有的屋脊用瓦片搭成一雙對稱的飛禽形象,或放上數只泥塑飛鴿。有的能工巧匠,將屋檐鋸成波浪形狀的長板托起,檐底瓦和托板都涂白灰,使其輪廓分明,分外醒目。大多房子的所有吊柱之頭都鑿成齒輪圖案,以圖裝飾木樓,別具風格。有的以3間正房再搭一個或兩個偏廈??偸桥浣▽ΨQ、高低合度。一棟房屋的周圍面積是90至150平方米,兩頭外間內房及偏夏的樓上樓下作臥室,也有用作廚房的,中堂是迎客間,擺長桌請客的用餐間,也是各家生活活動的主場地。
吊腳樓建筑,最講究的還在中堂間邊也是前檐下中部方位上,裝上長3米到【第3句】:7米的美人靠,欄桿設置形式十分講究,整座房屋能因欄桿造型風格而生色。一般欄桿作凳高于足下樓板39至45厘米,拉桿高度在39至66厘米,欄桿是27至35條三指寬形如彎月的小方條,以【第6句】:6至10厘米間隔排列上下鑿孔對接固定,方扎在直徑20厘米左右的棱角橫柱上坐凳厚板在5至7厘米,寬30至35厘米??勘硻跅U下是平板精裝,干凈清爽,氣派不凡。
含吊腳木樓在內的苗家古老民宅建筑,各寨均有能工巧匠,有些工匠是祖傳了若干代的。新房奠基或砍伐首根選建房使用的樹木,請造房下墨線之主匠,都擇日而行之。立房時間更是講究,一般在打米過后過苗年期間秋冬時間立房,都擇吉日以圖日后吉利。有的村寨修造新房選擇中柱時,必須是向陽山的杉木、且木直、不斷尖。居宅朝向,也有講究,有坐南朝北,有坐西朝東,如有臨近水域之房,不能橫欄水向,房門對凹沖,不對山脊,在房的背脊也不能有兇山巨巖,等等。
西江苗寨內有五處民族活動場所:斗牛坪,位于干南飛和干覺少;跑馬道,位于平寨河灘;斗雞臺,位于干覺少之上面平臺;蘆笙場,位于小學門前的兩個大壩子;烏嘎、東引、也冬、羊排、也好、南貴等村寨的大樹下,是青年男女“游方”和對歌的場所。西江苗寨熱情好客,節日或平日,只要有客人到來,全家老爹都熱情接待。主人雙手捧來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酒,敬客人喝,以示對客人的歡迎。若遇節日請酒迎客,禮節更是十分隆重。日常飲食常以酸、辣、甜等食品為主。按季節備有酸菜、糟辣子、腌魚、腌肉、腌筍子、腌蕨菜等,特別是鮮魚煮酸湯,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凍魚以款待客人;苗族人民都喜歡上山采摘野菜,尤喜龍爪萊(蕨萊)。西江被人們譽為“蘆笙的故鄉”。每年農歷六月“吃新節”,十月苗年“蘆笙節”,男女老少著節日盛裝,齊集蘆笙場,踏著歡快的蘆笙樂曲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