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清所有債的好句子匯總70條
厄運可以讓人變得堅強的美文摘抄
1月23日,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評選出十大校園自強人物,21歲的機電工程學院二年級學生戴忠鴻光榮上榜,他站在學校多功能廳頒獎晚會的舞臺上,與眾多師生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戴忠鴻在茂名讀高三期間,當保安的父親進行巡查時意外從樓梯上摔倒,造成腦部嚴重受傷,送到醫院后被診斷為腦細胞死亡。盡管醫生告訴家屬,救治父親沒有任何意義,不過戴忠鴻還是決定要醫治,并將他轉到茂名最好的醫院接受治療。
當醫生說父親已經無法救治后,戴忠鴻和弟弟根本不相信,認為只要用最好的藥物,父親就肯定能夠醒過來,因此他們不顧家庭的經濟條件,執意要求醫院繼續治療,可惜父親的傷無法治好,很快就離開人世,讓家庭籠罩在不幸的悲哀中。
治療父親把家里的積蓄用完,導致家里非常貧困,尤其讓戴忠鴻沒有想到的是,父親去世后不斷有人來追債。經過交談他才知道,原來父親為了家庭富裕起來,平時除了做保安之外,他還承包100畝荔枝園種植,經營不善出現虧損,欠下26萬元的巨大債務。
為了讓戴忠鴻專心讀書,以前父親從來沒有把家里欠債的事告訴他。父親的突然去世,讓母親心力交瘁,精神變得非常恍惚,她無力也無法操心債務。債主絡繹不絕,親戚故意疏遠,多重打擊讓戴忠鴻對人生感到悲觀,他竟然有了輕生的念頭。
來到海邊,戴忠鴻想往海里繼續走,直接沉到海底去。忽然想到家里還有母親和弟弟,如果自己走進海里,就沒有哪個照顧他們,最后他只好放棄輕生,選擇堅強起來面對挫折。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從18歲開始,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父親欠債,兒子歸還,平時每月戴忠鴻的零用錢不超過200元,26萬元債務讓他覺得喘不過氣來。為了替父親還債,他只能流著眼淚選擇輟學,囑咐自己堅強起來出門打工。他在發廊收過賬,幫助人家洗過頭,也到奶茶鋪打雜,還去過快遞公司當快遞員。
在城區送快遞,每件貨物賺5角錢,戴忠鴻經常開著電動車前往更遠的.郊區,每件東西能掙1。5元。每天他很早就出發,不停地在街頭奔波。從早忙到晚,直到把當天的東西全部送完,他才騎著車回家。通過辛苦的忙碌,每月他能掙1500多元,夠家里的生活開支。
父親生前購買了保險,在幫助人家送快遞之余,戴忠鴻還抽時間辦理賠償事宜,后來他又找到父親生前的單位追究賠償,半年后通過單位和保險公司總共領回16萬多元,全部用于還債。
面對剩余的10萬元債務,戴忠鴻決定到東莞打工,當時工廠實行三班工作制,24小時不斷開工。他為了多掙錢,每天要干兩班的活,他不分晝夜地加班,工資跟主管的差不多。每個月領工資那天,除了給自己留幾百元的生活費,他每次都能往家里寄至少4000元。
戴忠鴻和母親通過努力,逐漸將債務縮小到3萬元,家里不再頻繁出現債主。聽說許多同學走進大學校園,戴忠鴻十分羨慕,開始覺得自己待在工廠并非長久之計,他不甘心自己不能讀大學,長期在工廠每天干10多個小時的活。
經過認真考慮,戴忠鴻回到茂名復讀高三。高考成績出來,他考取珠海市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費是助學貸款,生活費是他兼職掙的。課余時間他不是給學生送外賣、從淘寶購入小商品在校園內進行銷售,就是到商店打工促銷賺提成。
還清所有債務后,戴忠鴻不甘愿平靜,心里有獻愛心的熱情。在學校里接觸支教,他立即報名加入到云南支教的培訓班。由于名額有限,支教選拔條件比較高,戴忠鴻讀的專科學歷不能通過,他憑借自己的執著和熱忱打動支教負責人,破例允許他參加選拔。
在培訓班戴忠鴻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孩子。到云南支教有微薄的報酬,他和同學覺得違背支教的理念,干脆自行組織到西藏義務支教,不收取絲毫報酬,所有開支都由自己負擔。
確定目標后戴忠鴻開始籌集支教的費用,通過4個月的努力他積攢到7000多元。當學校放暑假后,他和30多名伙伴前往西藏義務支教。在西藏期間他克服了劇烈的高原反應,與同學辛苦支教36天,臨近開學才返回珠海。
在十大校園自強人物頒獎晚會上,戴忠鴻對自己的生活態度與經歷進行概括:“當不幸降臨的時候,如果選擇原地不動,就會永遠封閉自己,只有勇敢面對厄運,才能快速告別陰影。自強不息并非他人給予的評價和稱號,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堅持和奮斗。”
讓生命變得堅強的美文摘抄
2024年10月20日,在韓國仁川市舉辦的第11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上,中國殘疾人舉重隊運動員石珊珊獲得女子55公斤級舉重金牌,這是她人生中收獲的第24枚獎牌。
石珊珊出生于河北省邯鄲市,父親石運平、母親王玉廷都是貧窮百姓。只有14個月大的時候,石珊珊的雙腿突然不能走路,母親只得抱著她去當地醫院治療,可惜沒有任何效果。
接下來的時間,石運平和王玉廷帶著女兒,從家鄉回隆鎮馮莊村出發,前往河北省的多個城市醫治,石珊珊的病情都不見好轉,最后他們只得無可奈何地返回家里。
看見將近走投無路的石運平夫婦,鄰居大膽提出建議:“無論如何治療,孩子的病也未必能夠治好,與其到處奔波,不如干脆趁早將她扔掉,免得長大了會成為你們的累贅。”
對于鄰居的殘酷建議,王玉廷格外生氣地說:“即使把全部家產賣掉,我家也要為孩子看病,只要不放棄治療,我們相信她總會站起來的,每天都可以好好地過日子。”
石運平夫婦帶著女兒,來到河北省第三人民醫院,經過專家詳細會診,終于確診石珊珊患的是小兒麻痹癥。王玉廷連忙詢問:“孩子的病癥能否可以治好?”
醫生果斷地回答:“石珊珊雙下肢癱瘓,完全沒有痊愈的希望,以后再也站不起來了。”醫生的診斷結果,似乎是夏季的晴天霹靂,把石運平夫婦嚇得眼花繚亂,頓時軟弱無力地坐在地上。
既然醫生不愿意治療,石運平夫婦就只能將孩子帶走。回到家中之后,王玉廷在距離家不遠的兩棵樹上,用繩索綁上兩根比較粗的`竹竿,然后把石珊珊放在中間,讓她鍛煉手臂的力量。
開始訓練之前,母親會在石珊珊的腳上放置幾個小石塊,防止訓練的時候腳彎曲變形。每天吃早飯后,王玉廷就背著女兒去訓練場地,讓她在兩根竹竿之間不停地鍛煉。
基本上石珊珊每天都要訓練幾個小時,持之以恒地努力兩年后,她原來軟弱的手臂終于有了力量。鍛煉有明顯的效果,父母就讓她繼續堅持訓練,以便讓手臂的力量更大。
聽說河北省殘疾人舉重隊要選拔殘疾人運動員,石珊珊抱著試試的態度到達石家莊選拔基地,接受教練的挑選。在第一輪選拔中,教練孫曉剛覺得石珊珊肩膀寬、胳膊長、手掌大,特別適合練舉重,便要求她直接到河北省殘疾人舉重隊報到。
石珊珊沒有訓練基礎,剛到訓練基地的時候,她不知道怎么樣訓練,孫曉剛只好給她反復講解動作要點,耐心拉著手教她練習。她不僅訓練刻苦,而且喜歡提出訓練中遇到的關鍵問題。
殘疾人舉重要求運動員臥舉杠鈴,運動員除了上肢有力量,還要掌握技巧。進入舉重隊不久,石珊珊的兩個肩膀肌肉便在訓練中拉傷,導致她的情緒十分低落。
面對石珊珊的泄氣,教練只能進行耐心勸說:“舉重隊的訓練非常嚴格,受傷是容易發生的事,你不能因為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逆境能夠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希望你經得住環境的考驗,爭取做真正的強者。”
經過孫曉剛的引導,石珊珊馬上改變消極態度,積極投入到訓練中。教練讓她休息幾天,她卻偷偷去訓練場地繼續練習。除了白天訓練,夜里回到宿舍她也會練習,很快就掌握了技術要點。
石珊珊性格倔強,在訓練中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許多困難,反復練習相當枯燥的動作,結果她的基本功越來越扎實,訓練成績迅速上升,飛快地超過許多其他隊員,變成舉重隊里的佼佼者。
進入舉重隊的第二年,石珊珊參加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辦的全國殘疾人錦標賽,雖然是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可是她絲毫不懼怕高手,而是全力以赴地角逐,最終獲得舉重48公斤級亞軍,引起國家殘疾人舉重隊的關注,幾個月后她便和教練邁進國家隊。
在國家隊訓練3年后,石珊珊獲得第一次出國參賽的機會,抵達韓國參加在釜山舉行的第四屆世界殘疾人舉重錦標賽。在比賽中經過激烈的較量,她利索地戰勝各國對手,取得48公斤級的冠軍,正式確立她在國家隊的地位。
石珊珊在第四屆世界殘疾人舉重錦標賽上的成功,極大地增加了她的自信,隨后在比賽時她將心態調整得更加平和,從而不斷取得好成績。到目前為止她已經累計獲得24枚獎牌,金牌15塊,銀牌8塊,銅牌1塊。
作為醫生不愿意治療的小兒麻痹癥患者,石珊珊通過自己的多年辛苦努力,最終變成獲得多枚金牌的世界冠軍,回憶往事的時候她深切地感慨:“生命因拼搏而堅強,人生因奮斗而精彩,哪怕雙腿殘疾不能走路,也可以用雙手創造奇跡。”
人生可以隨時開始美文摘抄
一個部落首領的兒子在父親去世后承擔起了領導部落的責任。但是,由于他花天酒地,游手好閑,部落的勢力很快衰落下來。在一次與仇家的戰役中,他被仇家所在的部落擒獲。仇家的首領決定第二天將他斬首,但是可以給他一天的時間自由活動,而活動的范圍只能在一個指定的草原上。
當他被放逐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時,他感覺,這個時候,自己已經完全被整個世界拋棄了,天堂將很快成為自己的最終歸宿。他回憶起曾經錦衣玉食的日子,想起了自己部落辛苦勞作的牧民,想起了那些英勇的武士賣命效力,他追悔莫及。
他想,如果能讓我重來一次,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絕對不會是這樣一個結果。于是,他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24個小時做一些事情,來彌補自己曾經的過失。
他慢慢地行走在草原上,看見很多貧苦而又可憐的'牧民在烤火。他把自己頭頂上的珍珠摘下來送給他們;他看見有一只山羊跑得太遠,迷失了方向,他把它追了回來;他看見有孩子摔倒了,主動把他扶了起來;最后,他還把自己一件珍貴的大衣送給了看守他的士兵……他終于做了一些自己以前從沒做過的事情,他覺得自己內心還是善良的,可以滿意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了。
第二天,行刑的時候到了,他很輕松地步入刑場,閉上眼睛,等待劊子手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等了很久,劊子手的刀仍沒有落下,他覺得很奇怪。當他慢慢把眼睛睜開的時候,才看見那個仇家首領捧著一碗酒微笑著站在他面前。
那個首領說:“兄弟,這一天來,你的所作所為讓我感動,也讓我重新認識了你。我們兩個部落的牧民本來可以和睦愉快地相處,卻因為一些私利互相仇視,彼此殺戮,誰都沒有過上太平的日子。今天,我要敬你一杯酒,冰釋前嫌,以后我們就是兄弟,如何?”
之后,那個紈绔子弟回到了部落,再也沒有紙醉金迷地生活,而是勤政愛民,發誓要做一個優秀的部族首領。從此以后,這兩個部落的牧民再也沒有發生過戰爭,彼此融洽和平地生活在草原上。
人生可以隨時開始,即使只剩下生命中的24小時。
一個人只要還能思考,還有夢想,就一定可以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可為什么,有時我們明明知道自己已經錯了,還是要繼續錯下去,或是已深陷痛苦之中,卻仍然不愿逃離出來呢?是“不敢”或“不舍”將自己陷于困局?如果明知這條路不適合自己,再走下去的結果也只是枉然,何不立即舍棄重新開始呢?
日本作家中島薰曾說:“認為自己做不到,只是一種錯覺。我們開始做某事前,往往考慮能否做到,接著就開始懷疑自己,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
人生隨時都可以重新開始,沒有年齡限制,更沒有性別區分,只要我們有決心和信心,夢想,即使到了70歲也能實現。
有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年輕人,因為自己戀慕已久的女人要嫁給一個富商,十分痛苦。自此自暴自棄,破罐破摔,每天喝得爛醉如泥,惹是生非。鎮上的人見了他,紛紛側目,迎面走過的人更是紛紛避讓,生怕招惹禍端。
一個在鎮上頗有威望的老者見到他這副模樣,于是呵斥他道:“有本事你就把她追回來。”
“可是,她已經要嫁給別人了。”年輕人哀怨地說。
“如果你有本事,你就有機會,你還有時間,你需要的是振作!”老者義正詞嚴地說。
“可我一無所有,怕是沒什么指望了。”年輕人哀怨著。
“你還有今天。你還有明天。你還有一身的力氣。”老者說道。
在老人的殷殷教誨之下,年輕人終于鼓起勇氣:離開了小鎮,遠走他鄉……
3年后,年輕人回到鎮上,找到了那位教誨他的老人。老人告訴他,那個女人已經嫁給了富翁。年輕人笑了笑,說:“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你教給我的不是怎么娶一個女人,而是教會我做人的道理,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是一個結束,又是一個開始。昨天的成功也好,失敗也好,今天都可以重新開始,重新開拓自己的人生。昨天失敗了,不要緊。今天忘了它,總結失敗的教訓,繼續新的努力。即便昨天是成功的,今天依舊要重新開始,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努力,爭取更輝煌的進步。
人生就是不斷重新開始的過程,隨時都可以有新的開始,新的希望,新的天空。
你可以不世故美文摘抄
好人做久了,是不是認為我沒脾氣了
不世故,其實就是相信他人不是地獄,就是沒有心機。莊子說:“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人際間會有摩擦,古人為了避免摩擦,諄諄告誡人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但是,如果每個人都對他人設防,最后的結果自然是人人門禁森嚴,虛與委蛇,假面對假面,假心對假心,假作真時真亦假,這個社會,就不再有信任可言了。
為了避免讓社會陷入這個虛偽的陷坑之中,為了人世間那些真東西真感情,所以我想說:“你其實可以不世故。”
不世故,最關鍵的是,要有勇氣,要相信他人有真誠。這個東西必須要上升到信念的高度,甚至說得絕對一些,要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正常的人際關系,只有建立在相信的基石上,才可能順利往前延伸。或者說,你只有相信他人的真誠,你的人際關系才會鮮花遍地,而不是荊棘密布。
即使有些人并不真誠,曾暗中欺騙過你,但你依然堅定不移地相信,真誠終可以換誠。這不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反而是“年年被蛇咬,毫不怕井繩”。一些人的`不真誠,絲毫不影響你對人際關系的基本判斷,因為你不世故,始終懷抱赤子之心,這份赤子之心,應該是李贄所謂童心,也即“絕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你能懷抱露珠般純凈的初心,這就是一種信念,甚至是一種信仰。一個有信仰的人,應該說是一個有佛性的人,他的心比大海更寬廣,比草葉更柔軟,比羊羔更慈悲。他人對你的傷害,不會在你的心上蒙上陰影,你忘掉他人的壞,只記得他人的好。你不世故,所以你的心是不設防的;你不設防,所以你沒有莊子所謂“機心”,你活得簡單而率真,充實而美好。因為你坦蕩,所以大家樂與你交往,你的存在讓大家放松,讓大家感覺自在,你因此會成為人群的焦點。
魯迅曾說自己世故,其實是他自謙。雖然他年輕時相信進化論,熱心為青年服務,結果被許多青年欺騙,有的甚至恩將仇報,后來罵魯迅罵得特兇,但魯迅至死并沒有因此對青年存在戒心。他一如既往地熱烈支持青年事業,甘當蠟燭,燃燒自己,為青年照路。譬如他熱切支持東北流亡作家蕭軍蕭紅的文學事業,自己掏錢,為文學青年出版“奴隸叢書”,這才有了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和蕭紅的《生死場》的面世。可以這樣說,對人心的險惡,沒有誰比魯迅體會得更深,但是,說到心地的善良,對青年的熱切期望,也少有人比得上魯迅。
一個人能在入世很深,看透世態炎涼、人心險惡的背景下,還能保持一顆不世故的童心,始終相信人心的美好,相信世界的善良,那這樣的人,不僅自己活得精神,讓旁人看來,也是心曠神怡的。很不幸的是,一些人因為年輕時受到了傷害,直到暮年,一直還在宣泄自己內心的不滿,這樣的人,自己活得痛苦,在他人看來,也不喜氣。滿頭白發,一腔怒氣,看著多么煞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