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佳句賞析500字
【第1句】: 背影的好詞佳句賞析5句
【第1句】: 好詞:禍不單行 天無絕人之路 賦閑 躊躇 狼藉 囑咐 妥帖 料理 蹣跚 警醒 插嘴 囑托 大馬褂 背影 諸多不便 頹唐 觸目傷懷 瑣屑 舉箸提筆 晶瑩。
【第2句】:好句: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第3句】:讀后感:朱自清是現代中國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大師。大多數人對朱自清的詩并不是很了解,但說起散文,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篇《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為什么會給人留下這么難忘的印象,它的藝術魅力究竟何在?俄國作家高爾基回憶自己在少年時,讀完福樓拜的小說《一顆單純的心》后,曾被這個樸素的故事感動得如癡如醉,《背影》比起福樓拜那篇小說來,篇幅更短小得多,情節也更加簡短,卻同樣也激起了讀者的感情。
《背影》所以能感動讀者之處,在于對父親的這種回憶,最重要的是他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和許多讀者一樣,印象最深的是兩個片段:一是胖胖的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跳下去又爬上來,就是為了給兒子買橘子;二是父親的來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著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寫得平靜自然,我們吟于心間,會與作者發出一樣的感想。我們不能忘記這兩個動人的情景,我們不能忘記那父慈子愛的誠摯之情。
【第2句】:
【第2句】: 《背影》佳句的賞析(5個) 和讀后感悟
《背影》讀后感:《背影》是一篇描寫親情的文章。
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出色。雖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內容十分豐富。
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淺易,而且句子通順,因此讀者很快能領悟內容。作者把文章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
閱讀期間,當父親去買橘子的時候,令我非常感動,我也像作者一樣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 文章的主題是父子之間的感情。
故事開始的時候,是描寫父子處身于艱難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親也剛剛失業。
辦了喪事后,他們到了南京。父親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過幾天后就要從那里回北京念書。
在車站上,當作者看見父親托茶房照應他的時候,作者心里認為他很婆婆媽媽。可是,看看父親那么辛苦地替他買橘子,他的淚很快就流了下來。
之后,接到父親的信,令他想起父親當時的背影。 我覺得這篇文章給了讀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訴我們要小心或努力讀書,他們始終都是為我們著想、希望我們能做一個好人。
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他們,不要辜負他們對我們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這是朱自清爺爺在上個世紀20年代寫的作品。雖然時代離我們很久遠,但仍能感覺到他們父子間那濃濃的感情。
最使我感動的是父親對兒子那質樸無私的愛。“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的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的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再向外看時,他已經抱著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 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會被父親那深深的愛給感動,情不自禁籟籟地流下了眼淚。
兒子雖然已經20歲了,但父親總是為他做這做那,在父親眼里,兒子始終是最重要的。 由這我聯想到在我的現實生活中,我的父母對我何嘗不是這樣,從咿呀學語,蹣跚邁步,到走進校門……我成長的點點滴滴和每一點進步中,不都蘊涵著父母的哺育之恩嗎?每天,當我還在睡夢當中,媽媽早已起床給我做好了早餐,為了讓我多睡一會,總是在最后一刻才叫醒我。
下午,媽媽接我回家,帶著一天的工作疲憊準備好晚餐,吃完飯后,陪著我做作業,了解我的學習情況,無時無刻的關愛著我。 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感冒發燒,媽媽先弄藥給我喝,但是終究不放心,陪著我到深夜,一直等到我的燒退了,媽媽才合眼睡著。
第二天早上,我燒退了,媽媽叫醒我,陪我吃完早飯,媽媽怕耽誤我的功課,堅持送我去學校。但是她卻不放心,中午冒著大雨來學校送藥給我吃,當時她的衣服都濕透了,卻顧不上自己對我問這問那。
看著媽媽那濕漉漉的頭發,我都分不清她臉上是雨水還是汗水。我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上翻滾,我忍住沒讓它流下來。
當媽媽匆匆離去的時候,我卻忘了問媽媽有沒有吃飯,那一瞬間,我看著她的背影,在心里默默說:“媽媽,我愛你!” 讀了《背影》一文后,我對父親、母親、父愛、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兩句詩,真真切切正的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啊!不管我長得多大,離家多遠,都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 父母的愛是神圣的,偉大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但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媽媽——她就是我們的祖國。
我們在她的懷抱中幸福的生活、快樂的學習!我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掌握知識,練就一身本領,長大后,回報父母,報效祖國!《背影》賞析: 《背影》賞析 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 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面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
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 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
【第3句】: 魯迅《背影》句子賞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長,寫得很平樸,卻以情動人,感人至深。
作品記敘的是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念書的情景,刻畫了父親為兒子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了父愛子、子憐父的深切感情。
只一千多字。一共有六個自然段,前兩個自然段主要為背影的出現作烘托和鋪墊,交代背影出現的特定背景:屢遭變故,家境慘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寫送行的過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詳寫,集中寫了父親送行時的背影。最后一段寫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引述父親的來信,加深主題。
綜觀全文,文章寫得非常平樸,但時時處處流露著一種動人的情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和無限的感激。
散文是作者靈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維靈動之際的產物。作者對父親的關愛非常感激,情抑于中,訴之于筆,外化的便是這充滿感情的文章。
文章以情動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于紙上,然而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飾裝點的平常話語,用平樸,真率來打動讀者。
文章寫父親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作者用平樸的文字描寫了父親去給我買橘子時的情景,他寫了父親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這些都是如實的描寫,洗盡鉛華,保寸本色,至真至樸,細細道來,將人、事、情、感,原態原貌地呈現于讀者的面前,讓人感同身受。
《背影》 以情動人,感動了無數的讀者。我想這除了因為作者用了平樸的語言寫出了真實的情感外,還在于文章里頭蘊涵著一種“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是時世給作者的影響。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這種哀愁也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開頭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調,“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這對作者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個時候作者的家庭景況是悲涼,作者的心情是哀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里,父親為作者送行,而其時年老的父親還要去找工作,作者在這里看到了父親的背影。作者在描寫這個背影的時候,不僅融人了對父親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種辛酸和悲涼的情緒,正是再一種情緒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體驗,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 用平樸的語言去描寫,將時世之感打并人真情,這正是《背影》成功之處 父親在文中說過的幾句話:
【第4句】: 朱自清的背影的好句要賞析(兩句)
1“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
動作描寫的細致準確,“一股腦兒”,表明父親自己沒有留下一個橘子,滿滿的是獻給兒子的愛。“撲撲衣上的土”的動作,“心里很輕松似的”的神態描摹是父親費力買來橘子故作輕松的畫面刻畫,完成為兒子買橘子的“任務”的愉悅、為不使兒子愧疚看出自己費力的良苦用心。
2“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細節刻畫,動作描寫,寫出胖胖的父親過鐵道的費力。
望采納 謝謝了
【第5句】: 《背影》重點句賞析
【第1句】: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這句話出現在車站送別一段。文中從兩方面著筆寫父子車站送別。父親對兒子是無微不至的,他為兒子做了一切。兒子對父親的這一舉動在開始時并不理解,還在內心暗笑他的“遷”。“背影”的出現,使兒子清楚地看到了一顆慈父的愛子之心,終于完全理解了父親。在這句話中一定要理解“聰明”一詞的意思,這是反語。這句話表達了兒子的自責和內疚,悔恨自己的幼稚無知,真正懂得了父愛。
【第2句】: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勾畫關鍵詞語的能力。勾畫和圈點關鍵詞語也是理解課文的一種途徑,是閱讀中動手動腦的好辦法,有幫助思考、促進理解的作用。所謂關鍵詞語,要從兩方面理解:
⑴ 能具體體現文章中心的詞語;
⑵ 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對于關鍵性的語句,在閱讀時要畫出來,以突出其重要,并仔細體味這個句子、詞語的意思。
動詞:走、探、攀、縮、微傾。
作用:這些動詞表達出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以及他對兒子的深厚感情。
【第3句】: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第6句】: 朱自清的《背影》500字仿寫作文,還要200字賞析
仿寫朱自清的《背影》
我離開父親已有多年了,但是父親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每次想起父親的背影,我心里就感到特別溫暖。
那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厚厚的積雪堆壓在樹枝上,快把樹枝壓斷了。
那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像往常一樣準備去上學,可我走出門,手就凍得直發抖,父親見了,馬上從箱子里翻出一副用毛線編織而成的手套,父親牽起我冰冷的小手,說:“快戴上,別凍壞了手。”我興奮地背起書包拿著傘就去上學了。路上,雪一直在下,而且越下越大,寒風像刀子一樣割在我的臉上,走出門沒幾步,我冷得哆嗦,回頭看了看背后的雪地,無意間一個熟悉的身影向我跑來,原來是父親,父親沒打傘,頭上積滿了雪。父親二話沒說,直接給我披上一件厚厚的外套,然后咳嗽著對我說:“天冷,再多穿一件衣服,這樣更暖和些。”說完,父親轉身就走了。我望著父親,只見父親突然又停了下來,又跑到我跟前說:“算了,你—個人走我不放心,還是我送你去學校吧。”我和父親共撐一把傘,父親牽著我的手,艱難地向學校走去,傘外是紛紛揚揚的大雪,一片片雪花直壓下來,不一會兒工夫,傘上的積雪也有厚厚一層了,走到校門口,父親停下來對我說:“進去吧,好好讀書,別受冷了。”接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皺巴巴的一元紙幣放在我手上,然后轉身就走了。我望著父親在大雪中漸漸消失的背影,眼晴一下子濕潤了,淚水在眼里直打轉。那年冬天,我一直在父親的陪伴下上學、放學,整個冬天都不覺得寒冷。
初二八年級作文--仿寫朱自清的《背影》作文初二八年級作文--仿寫朱自清的《背影》作文
升人初中,我學習的負擔也越來越重,功課常常要做到很晚,那天夜里,快10點鐘了,我還在寫作業,突然,門被輕輕地打開了,父親站在門口,手里端著一杯熱騰騰的牛奶說:“好了嗎?早點睡,這杯牛奶很熱,快喝吧。”我趕緊起身,接過父親手里的牛奶,喝了幾口,只見父親很是欣慰,我又回到書桌前趕緊寫最后一道題。就在我抬頭的一剎那,父親還站在門口,我說:“爸,你先睡吧,我馬上好了。”說完,父親轉身要走,這時我看到了父親的背影,突然發覺父親的背有點微微彎曲,頭上有幾根銀絲在燈光下閃爍。我望著父親的背影,又一次掉下了眼淚,淚水一滴…滴地滴在我的作業本上,我趕緊寫完作業,整理好書包,爬到床上,可是我在床上卻翻來覆去也睡不著,想起父親這么多年來的辛苦付出,我竟一點也沒有察覺到,實在是有點于心不忍。
直到有一年,我來到另外一個城市,離開了父親,從那以后我再也沒見過父親的背影,可是父親的背影一直在我腦海里浮現著,每到夜深入靜,我獨自一人寫作業時;眼前總會浮現父親在雪地中的背影,此時,我會感到無比溫暖,學習的重擔和壓力一下子煙消云散了。
點評:
本文是作者學了朱自清的《背影》后的仿寫之作,作者仿寫得很成功。
本文以背影為線索,著力表現父親疼愛子女和我對父親的感念之情,表達的是人間真情。寫“情”的文章,關鍵在于作者真實感情的抒發,本文作者特意把父親的背影放在大雪紛飛的寒冷的環境中去寫,環境的寒冷更能反襯父愛的溫暖。第二次的背影是在深夜,更是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關愛。本文中的父親樸實,話語不多,簡短。的幾句話,表現出父親對女兒的摯愛之情。
文章結構完整,開頭扣題,結尾照應開頭,中間的敘寫具體而富有感情,樸實的語言,樸實的情感,共同構成文章樸實無華的特色。
【第7句】: 摘錄加賞析總共500字
朱自清《背影》,表達的是父愛情深。
而這父愛情深是通過我的情感變化表現的。 散文開頭在做交代的時候,其中寫祖母去世,接著寫父子分別時的躊躇,中間寫父親一身黑色的布質衣著,末尾寫父親頹唐,“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與此相應的寫我無所謂,笑父親迂和自己的紫毛大衣,見到父親背影流淚,和末尾的掛念。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朱自清的寫結尾一段顯然是回憶父親,回放背影。為什么這樣寫?因為自己有了兒子,才感受到來了父親對祖母的孝,對兒子的愛。
此時他的心在流淚! 這種感情的表達,自有朱自清的筆法。 散文第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這與《春》的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綠》的開頭“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荷塘月色》的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樣,開宗明義。 二、三段作交代:祖母過世、父親賦閑、家境敗落和父子分別。
這既是事情緣起,情感緣起,也是鋪墊。接著寫送別之前父親的心理,連用了兩個“躊躇”,偌大的一對父子,一時的分別,他躊躇什么?為什么而躊躇?是不是母喪的悲痛,子離的不舍? 可我卻不解,顯得無所謂。
這不凸顯了父親的哀痛。 送別寫兩個細節(或場面),一是買票上車。
寫父親一連串的動作。看行李、撿位子、討價錢、作叮囑。
這些瑣瑣碎碎的事情與絮叨,對于一個二十左右歲青年學生,當然覺得好笑。而父無言,因為父愛在心里,表現在行動上。
而第二個細節買橘子,則細膩地描寫了父親的動作、衣著和體態,扣題寫背影。父親的至愛行動,使我不僅兩次流出了淚。
但不是沛然的。 最后一段回憶父親。
父子近年的情況略做交代后,寫了父親的信,引起我對父親的掛念,“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不僅回應開頭,而且感人至深。
他也是父親了。特別是結尾一句自言自語,“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朱自清是文章高手,讀《背影》看其寫家庭瑣事,堪與歸有光寫《項脊軒志》相媲美。
一點家庭瑣事,幾段文字,筆法卻段段不同:寫心理,寫動作,寫細節,寫回憶,處處可賞可品。父親的悲傷,父親的愛意,與我的不解,我的笑;父親的至愛行動與我的流淚;父親的頹唐與我的掛念;以及父親的黑衣服與我的紫毛大衣都形成對照。
以我的情感變化,表現父愛深情,父子情深。寫出了朱家的四代親情,也寫出了中國人傳統的共有之情,所以感人。
老舍《濟南的冬天》: 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帶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幾點: 文章布局謀篇層次井然。
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贊譽它是個“寶地”。
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第2段開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
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5段寫冬天的水色。
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整個冬天的濟南比作一塊“藍水晶”,無一不小巧秀麗,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
擬人的句子更多,個性化更明顯,如把濟南老城說成是“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把濟南周圍的一圈小山寫得很有溫情,“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駁的色彩,說成是“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秀美動人;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情態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說“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這些都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里孕育著的朦朧春意。
情景交融是本文寫作的又一個特點。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種寫法:一是直接抒發感情。
如開頭寫“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