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好句子合集200句
江南的冬景教案設計范文
學習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熱愛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達夫的散文風格,郁達夫散文語言的清麗明快。
3.學習從結構、語言特色、寫作方法等方面賞析散文。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們展示著它的崇高和優雅,我們感悟自然,會理解自然,從大自然中得到某種啟示。
江南,人間天堂,仿佛大自然獨自鐘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麗的景致。那里山水清麗,風光宜人。去過蘇杭嗎,西湖的山水,蘇州的園林,美在旖旎。去過周莊嗎?小橋流水,楊柳依依的景致,粉墻黑瓦,煙雨迷離的村舍,美在婉約。江南,說不盡的江南。
郁達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
——指江浙地區(第6小節),是長江以南江蘇和浙江兩省的部分地區,也可指長江三角洲一帶。
能說出一些古人描寫江南的詩句嗎?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以上的詩句都是說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達夫給我們描繪了江南的冬景。冬景在我們的感覺中,總不是太討好的,冷是一大特點。可郁達夫描繪出了江南冬景的可愛之處。
【第2句】:閱讀課文
(一)用八到十分鐘時間仔細閱讀課文,畫出生字詞,畫出文中的關鍵句。
(二)思考明確:作家寫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點?
【第3句】:老師帶領同學閱讀、討論、分析、欣賞
【第1句】:檢查課本上要求畫出的字詞,注音解釋有關詞語,亦可在講析時穿插著講。
煊羊肉(xuān) 蟄居(zhé) 烏桕(iù) 赭色(zhě) 槎椏(chá ā)給予(ǐ ǔ)剝花生米(bā) 剝削(bō) 拿出紗衫來著(zhuó) 用不著(zhá)夾衣(iá) 夾克(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暈(ùn)暈頭轉向(ūn)擱筆(gē) 擱不住(gé)
【第2句】:檢查畫出的關鍵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點?
——回答:每二段末——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是也可愛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還畫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討論一下,畫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關鍵句。要多表揚鼓勵。)
【第2句】:一二段寫什么,各用一句話概括內容。(概括能力很重要,培養提取信息的能力。)
——北國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
(說“異境”,美啊,說明北國冬景也有特色。不過江南冬景也有特色。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點?)
——江南冬天“可營屋外的生涯”,是可愛的冬景。
提示:
我們可以把一二段理解為是的引子,對比北國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勁的蟄居異境”,寫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動)”的可愛。
第三段為的綱。寫出江南冬景的總特點——“江南的冬景,……,有一種明朗的情調”。
【第3句】:下文作者是如何寫江南冬景的“明朗“的?第【第5句】:【第6句】:【第7句】:【第8句】: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課本上畫出來了?明確:
——江南大地讓人感覺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5段)
——寒郊散步,是特異的恩惠。(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勝,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麗”。(8段)
——旱冬給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9段)
如果我們給這四段,各概括為一個畫面,可怎樣概括呢,某某圖,某某圖?
——“大地微微暖氣吹圖”“寒郊散步圖”“微雨寒村圖”“冬雪圖”“旱冬逍遙圖”
(同學們有更好的概括,誰說得好就用誰的,不過,此處不應多化時間。)
【第4句】:你覺得這些段落中哪些寫的景物美,而語言也生動優美?
——著重朗讀第【第5句】:7段,體會語言之優美。5段著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機。7段著重場景,用畫畫的筆調來寫作,寫出了冬景的層次:小村、白雨、烏篷船、酒客、黃暈的燈光。(可講細一點)
作者在寫景中,我們有沒有體會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們也被作者的情緒所感染?
——有,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悅之情,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就叫做情景交融,當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讀時要體會,作者寫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第5句】:朗讀第8段,從古人的`詩句來領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生活的悠閑,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麗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夜深人靜后的溫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雪后冬晨的驚喜)
總結: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讓人感覺溫暖的美好時光。
【第6句】:第10段,照應了哪里?
開頭的“引子”,即第二段,體現了結構的完整。又照應第三段“明朗的情調”。
【第7句】:讀完本文,你覺得在寫作方面有哪些啟示?
——討論。大致明確:
要善于觀察或體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細節(以第5段為例),細膩便生動。寫作時要有綱,還要有條理。語言要形象生動一些,優美一些,能讓人身臨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學習錘煉語言。可用一些寫作手法,如對比著寫,如引用來寫,來加深的內涵。還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筆端帶有情感,或間接抒情,或直接抒情。(以上可突出幾點或一二點來講,不必俱到)
【第8句】:遷移。討論我們此地屬什么地區,冬天有什么特點。一個地方總有特點,在于我們的發現。老師感覺江北的冬天,過年特有氣氛,如門聯啊,鞭炮啊,蒸饅頭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老師在江南,覺得過年的氣氛沒有江北濃。我們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樣,過年的情景怎樣,寫一篇作周練。
【第4句】:課外作業:
熟讀第【第5句】:【第7句】:8節。背誦8節的詩句。
5 O
《江南的冬景》教案設計
【第1句】:教學目標:
【第1句】: 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第2句】: 培養學生文本閱讀的概括能力和審美感知、賞析能力。
【第3句】: 通過自主閱讀、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之美,體會藝術特色。
【第4句】: 加強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第2句】: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文本閱讀的審美感知、賞析能力。
【第3句】:教學難點:
知曉自然之美與心靈感受的關系,品味文本意境之美,體會藝術特色。
【第4句】:教法設計:
朗讀、賞析、比較法
【第5句】:課時安排:
一課時
【第6句】: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文本
郁達夫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風格鮮明,頗具才情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學成就以小說和散文最為突出,游記散文更是別具特色。同期的著名畫家劉海粟先生曾深有感慨地說: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達夫的妙文。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郁達夫先生游記散文的特點是文中有畫。
今天,就讓我們在郁達夫先生的引領下一起去觀賞江南的冬景圖畫,去體味浸蘊其間的濃郁的情致吧。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閱讀文本,思考兩個問題:(出示幻燈片)
【第1句】: 在郁達夫的筆下,江南的冬景具有哪些特點?請用文中的語言加以概括。
可愛、明朗、飽覺生氣、悠閑、迷人、美麗(板書)
【第2句】: 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摹了江南冬景圖,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為這幾幅圖命名。
第二自然段:曝背談天圖、冬日晨景圖
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圖、江南山野圖、江南植物圖
第七自然段:農村冬雨圖、微雨寒村圖
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圖
第九自然段:旱冬散步圖、晴日郊外散步圖(這一圖景可以忽略)
(三)研讀文本,吟詠賞析(出示幻燈片)
作者為我們描摹了各具妙處的江南冬景圖,面對這幾幅圖畫,不同的讀者自然會有不同的閱讀感受。請同學們仔細研讀這幾幅江南冬景圖,從中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幅,并說說你最喜歡的原因。此處一定要靈活安排讀書。
(這一部分根據學生情況,適當點撥。研讀時要結合文本,老師建議可以從
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①圖中描寫了哪些景物?②這些景物有何特點?③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景物?④作者感受如何?⑤你的感受如何?)
【第1句】: 第二自然段:曝背談天圖、冬日晨景圖
北國的冬天,或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人們蟄居異境;江南的冬天呢,清早,白色的晨霜鋪了薄薄的一層,太陽一出來,和煦溫暖,鳥雀歡唱,
(老師剛剛看到你聽得很專注,你能跟我說說聽了他讀這一段時,你腦海中出現了什么畫面?)
老翁小孩曝背談天,其樂融融,多么愜意,叫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記》中的語句: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給人感覺很溫馨。人在這樣的風景中,人也成了優美的風景,作者運用比較手法,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溫和晴暖和可愛。(板書:運用比較)———自由地朗讀,享受江南冬景的這一份的愜意和可愛!把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充分帶到文中再朗讀一遍!
順帶提問:文中還有哪幾段運用了比較手法?
明確:第三自然段,江南的冬景與北方的夏夜相比較,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第四自然段,閩粵等地的冬天與江南的冬天相比較,突出江南的冬天有些冬意;第【第6句】:九自然段,德國與江南的寒郊散步相比較,突出晴和的特點。
懷著一顆尋美賞美的心,讓我們繼續欣賞品味文中更多的美景。
【第2句】: 第五自然段:午后冬郊圖、江南山野圖、江南植物圖
風和日暖的午后,青天碧落之下,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的白色的蘆花、保持三個月以上生命的紅葉、著在枝頭的一點一叢的雪白的烏桕子、頂部赭色、根部帶點綠意的小草,讓人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作者抓住色彩,點染出一幅生機盎然的圖畫。(板書:色彩點染)
此情此景之下,作者不由得吟起了雪萊的詩句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而老師想到了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想到了毛澤東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你看,蕭瑟的秋冬景,在他們筆下,卻都充滿了生機!
你能有感情地把你喜歡的文字讀一下嗎?女生 感謝你深情的朗讀。 你讀得就如同這江南的冬景一樣的優美
繼續品味,和我們一起分享你研讀的成果吧!
【第3句】: 第七自然段:農村冬雨圖、微雨寒村圖
小橋流水,細雨月暈,烏蓬茅屋,寧靜而柔和;一個小村子,三五人家,幾個酒客,悠閑而灑脫。所有的景象都籠罩在微雨中,一幅畫面躍然紙上,作者此時儼然成了一位畫家,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灑上細雨、加上背景、點些景致、添、還可以加、畫,一系列動詞,運用繪畫手法灑、加、點、添、畫進行涂抹,一層層、一筆筆、一點點把我們引進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幻境,為我們淡筆勾畫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畫。(板書:淡筆勾畫)
在寫景中,我們有沒有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有,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悅之情,作者在樸素淡雅、朦朧悠遠之景中,寄予的是得失俱亡,死生不問的悠閑灑脫之情! )
多美的一幅微雨寒村圖!它猶如一幅作者憑借情感回憶潑墨而出的水墨畫,灑脫空靈,作者寫完景,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我們也被作者的情緒感染了!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節,我們跟隨著他一起感受江南的悠閑和迷人!男生,聽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我們都陶醉在你深情的朗讀之中!
【第4句】: 第八自然段:江南雪景圖
作者引用詩句,來描繪江南雪景。(板書:巧引詩句)作者認為借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四)探究文本,比較閱讀(出示幻燈片5)
剛剛同學們各抒己見,選取自己最喜歡一幅江南冬景圖,進行了個性化的品味、賞析。在這幾幅圖景中,老師最喜歡江南雪景圖。(教師范讀)
作者寫江南的雪景,看似信手拈來的詩句,卻有其內在的順序時間不斷推移,層次清晰顯示了下雪的變化過程,雪越下越大。
江南的雪,雖無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豪邁,也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闊,但她足以讓人領略江南絲竹般的韻味。可以想象下雪的夜晚,一壺熱酒,一只小暖爐,靜聽屋外的飄雪靜靜灑落的聲音,伴著幾聲犬吠,多么富有鄉村的詩意。清晨,孩童驚喜的報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紅梅盛開,多么俏美的圖畫!而這一幅有豐富內容的美景,詩人并沒有實景描繪,而是避實就虛,以詩寫雪垠用詩句。這種虛寫手法的優點,就作者而言可以自由地發揮想像,選擇自己喜愛的意象,以此來表達作者特定的情感,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我想,只有虛寫,郁達夫才能將自己所鐘愛的一些意象如微雨、寒村、長橋、遠山、煙樹、烏篷小船、梅影、柴門等等予以整合,從而構建他心靈深處所向往的江南的冬景,流露他靈魂深處渴望的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那就是悠閑的生活狀態。
(引用詩句)不僅具洗練和含蓄之美,而且讓人從詩詞中產生相關聯想,豐富了雪景內涵,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真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富有韻味的詩句,又使美麗的江南雪景具有了詩情畫意,增加了散文的意蘊,有清新典雅之美。(板書:清雅)
好,想象自己就是一位賞雪的雅士,我們慢慢吟哦,讀得舒緩點,用心感受江南雪景的詩情畫意與美麗清雅!齊讀
另一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描繪過冬天的雪景,齊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出示幻燈片)
老舍寫的雖不是江南的雪景,但可探究他和作者寫法的不同。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處? (無需全講)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翠松與白雪相映生色;好像日本看護婦(比喻)。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藍天與銀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擬人的手法,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擬人手法寫出雪的情態。
老舍客觀而具體地實寫,運用比喻、擬人手法,雪寫得具體可感,表現作者對雪的喜愛。
而郁達夫以詩虛寫,寫得含蓄凝練。
寫作的啟示:我們既可客觀地實景描繪,也可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學習運用虛寫的方法,各有特色,各顯其妙。
(五)、郁達夫先生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可愛、明朗、飽覺生氣、悠閑、迷人、美麗的江南的冬景。他用心諦聽天籟,也給我們留下一曲令人神往的天籟之音!我們徜徉其間,發現了江南獨特的秀色和清雅的神韻,盡情地享受了她的無限美好。
大自然,真有道不完的美,說不盡的韻味!同學們,去親近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吧,那里有你享用不盡的亙古如斯的美!
課后探究作業:《江南的冬天》與朱自清先生的《春》都寫了雨,比較其異同。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出示幻燈片)
板書設計: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可愛 明朗 運用比較
飽覺生氣 色彩點染
悠閑 迷人 淡筆勾畫
美麗 清雅 巧引詩文
《江南的冬景》優秀教案設計范文
學習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提高審美品位;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體會郁達夫的散文風格。
3.學習散文構文特點,學會從語言特色、修辭技巧、文章意蘊等方面賞析散文。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教學過程:
【第1句】:投影學習目標 (見上)
【第2句】:導入新課:
我們曾經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詞中詩人把北國風光寫得那么的壯麗多姿,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國的冬天又是什么樣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郁達夫筆下的“南國的冬景”吧。 (投影標題)《江南的冬景》
【第3句】:整體感知
(一)瀏覽課文;正音;解題
1.正音
煊羊肉(xuān) 蟄居(zhé) 烏桕(jiù) 赭色(zhě)
槎椏(chá yā) 給予(jǐ yǔ) 剝花生米(bāo) 剝削(bō)
拿出紗衫來著(zhuó) 用不著(zháo) 夾衣(jiá) 夾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暈(yùn) 暈頭轉向(yūn)
擱筆(gē) 擱不住(gé)
2.郁達夫筆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對江南有明確的區域界定。
指江浙地區(第6小節),而不指中國極南地區閩粵地區。
(二)江南的冬景給郁達夫留下的總體印象是什么?快速瀏覽找出文眼。
江南的冬景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三)郁達夫是怎樣來表現它的明朗的情調的?寫了幾幅畫面?
提示:寫了屋外,寫了植被,寫了江南的雨,雪,無雨無雪時冬郊的閑步
屋外曝背談天圖
午后冬郊圖
農村冬雨圖
江南雪景圖
旱冬閑步圖
【第4句】:品味賞析
學生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其他同學聽一下有沒有讀出意境?這幾幅圖都寫出了怎樣的意境呢?
(一)屋外曝背談天
1.聽朗讀
2.寫出了冬天的什么特點?
太陽照,小鳥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溫和的天氣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許是祖孫倆,正逗玩得高興,也許遠處的白霜還沒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樂融融的氣氛已經彌漫在畫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確實可愛。
(二)你最喜歡哪幅畫?
(三)農村冬雨圖
1.為什么喜歡這幅畫?它寫出了怎樣的意境?恬淡幽靜
2.請同學朗讀。學生評介有沒有讀出意境出來。沒有就放錄音。
采用怎樣方法才能讀出意境?節奏舒緩,語調平和,這樣才符合郁達夫的行文節奏,才能讀出恬淡幽靜的氛圍來,因為是郁達夫在刻意地畫一幅畫,他從不同角度觀察畫,琢磨畫,“你試想想”“若再要點些景致進去”“還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3.讀《晨昏諾日朗》描寫瀑布的一段。這是怎樣的意境?該采用什么節奏和語調?
讀時速度快一點,語調可不能平和,應該是激昂的,這樣才能體現出作者行文的風格,才能表現瀑布的雄渾奔放。朗讀時要把握好作者行文的節奏,處理好語調。
(四)午后冬郊圖
1.如果叫你畫一幅冬景圖,你將畫什么?
2.看看這里畫了什么?聽朗讀
3.明確:這幅畫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顏色?
4.總結:
這里描繪的是一幅充滿生氣的明麗的畫面。在豐腴潤澤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蘆花,有紅葉,有頂著白色烏桕籽的烏桕樹,還有頂部赭色、根部帶點綠意的小草。作者將充滿生氣的色彩點染到了畫里,使整個畫面明麗了起來,泛出了生氣。
5.給這幅畫題句詩
這樣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聯想起雪萊的詩句。以色彩入文,給畫面著色,是郁達夫散文的特點,這樣就讓讓文章更有詩情畫意。其實剛才看的屋外曝背談天圖、農村冬雨圖都是如此,尤其是農村冬雨圖,更是在刻意地為畫面著色:白雨、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烏篷,紅黃等。
(五)江南雪景圖
1.我們學習過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定還記得描寫雪景的這段。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像些日本人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同是寫雪景,與《濟南的冬天》比較,《江南的冬景》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寫雪景的一段。
《濟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進行直接的描寫。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詩句、避實就虛地寫江南的雪景。
2.這些詩句寫出了怎樣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討論。
3.總結:
沒有寫景,可是優美的詩句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日暮時候見到老朋友了是“能飲一杯無”,更深人靜后,也許雪已經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時地遠處還會飄來酒香,偶爾會傳來幾聲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興奮的嬉戲著,忽有一孩童驚喜地跑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好一幅清麗雪中梅花圖!這幅圖景里有色有聲還有味!雖沒有直接寫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寫法,是郁達夫散文常用的筆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舊詩,以補散文里沒有說盡的余意,沒有抒發的情愫,使文章在整個行文上顯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詩情畫意。
我生長江南,按理是應該不喜歡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時候,得幾點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愛的事情!“小樓一夜聽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細雨潤如酥”,從前的詩人,早就先我說過了。夏天的雨,可以殺暑,可以潤禾,它的價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說。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別一種境地,昔人所謂“雨到深秋易作霖,蕭蕭難會此時心”的詩句,就在說秋雨的耐人尋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風愁煞人” 的一聲長嘆,乃別有懷抱者的托辭,人自愁耳,何關雨事。三冬的寒雨,愛的人恐怕不多。但“江關雁聲來渺渺,燈昏宮漏聽沉沉”的妙處,若非身歷其境者決領悟不到。(郁達夫《雨》)
文章在其他段落里也引用的詩句。(暮雨瀟瀟江上村)“江上村”,即詩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境;此處卻不經意地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環境氣氛既富詩意,人物面貌也不猙獰可怖,這從稱對方為“綠林豪客”自可看出。看來詩人是帶著安然的詩意感受來吟詠這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夜知聞”,既流露出對自己詩名聞于綠林的自喜,也蘊含著對愛好風雅、尊重詩人的“綠林豪客”的欣賞。
(六)旱冬閑步圖
朱自清的《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寫景散文,優美的文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嚴整的結構成為我們大家學寫散文的楷范,確實朱自清的寫景散文特別講究結構的營造,他是用結構來一步步推動情感的發展的,而大家看一下郁達夫的文章。前面寫過散步了,這里又在寫了,這正反映了郁達夫散文的與眾不同:筆隨意轉,他讓結構隨著情走,隨著意走,文章到此,我們已經不知不覺的進入了郁達夫營造的那種優美的氛圍中去,他帶著我們到江南進行了一次情緒上的散步。作者寫到此,也拋開筆,到湖上散步去了。寫景達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覺得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七)郁達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寫意,寫性靈,寫他對自然的主觀感受。其實在文章中也是時時可見的。
舉例:第8小節對景色不做細致的描寫,而是抓住自然景色給他的最深切的印象,去寫出景色的神韻來。品評詩歌就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自己也知道這些詩歌不一定寫的就是江南的雪景,寫景人不一定就是江南人,但是他不管這些,他要的是詩句所體現出的正好和江南的雪景相合的那種意境。
郁達夫曾說:“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覺地溶入了自己的個性。
(八)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
溫潤 晴暖 優美
(九)為什么寫北方的冬天?運用什么手法?文章中還有比較的運用嗎?目的分別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較。
北方的冬天-----極寒冷——雪:深幾尺 風:大若雷 ;人:躲 兩三個月 蟄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濕潤
樹葉:不脫盡 冷天:一兩日 灰云 落葉 晨霜 太陽 鳥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談天
2.閩粵地區的冬景和郁達夫筆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區別?
閩粵地區的冬-----極和暖,無冬意——秋花:許多,品種多 ;著衣:不得不 至多 絕對
3.和北方的夏夜比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國的寒郊散步比較。
A.散步是一項非常悠閑的活動,在什么樣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從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節。
作用:突出晴和;與下文形成了照應。
5.運用比較的手法也是郁達夫散文常用的手法。
舉例:《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十)還有什么特點?
化用或者仿造古典詩句,使語言更典雅。“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到的”。
(十一)郁達夫散文特點:
清新雋永,明麗而真摯,富有神韻;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卷自如。
(十二)從郁達夫散文中學習到散文的哪些寫法?
1.多引用詩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2.運用比較寫法突出景物的特點。
3.文章要溶進自己的個性。
4.行文節奏要和所寫的意境相合。
【第5句】:探討心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了在“可愛”“迷人”“美麗”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達夫,顯得那么的閑適而恬淡,而這篇文章卻是寫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個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達夫何來的灑脫閑適呢?又如何理解呢?
(一)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曾用達、達夫、春江釣德等筆名。幼年喪父,1913年隨兄赴日留學,畢業于九洲大學經濟部。1921年以小說《沉淪》轟動文壇。他組織發起創造社,是重要成員。1923年到上海任《創造季刊》、《創造周刊》編輯。先后在北京大學、武昌大學執教。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1930年入“左聯”。抗戰爆發后,輾轉香港、南洋群島從事抗日宣傳,后流亡蘇門答臘,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一生著述頗豐,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說、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沉淪》、《迷羊》、《薄奠》、《春風沉醉的晚上》、《她是一個弱女子》、《出奔》等;散文集有《達夫游記》、《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散文集》、《閑書》等。《江南的冬景》出自《閑書》。
(二)結合寫作背景談:
幼年喪父,和后來的飽受屈辱和歧視的留日生活都對他的思想性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使他感傷、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異國生活也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他曾經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廣州,但是他強烈地不滿反動軍閥投機革命。他不滿現實,心中是苦悶的。
1933年4 月他舉家移居杭州,修筑“風雨茅廬”,想在這里過隱士般的生活。在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山水游記《達夫游記》、《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散文集》、《閑書》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悶,《江南的冬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寫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們看到了一位逍遙在山水之間的名士,其實這位名士的逍遙不過是在現實中受阻之后為自己設計的一條解脫之路罷了。
【第6句】:總結并布置作業:
無論怎樣郁達夫還是愛山水的,愛自然幾乎成了他的本性,他曾經說過“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希望同學們能作到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自然的美,欣賞自然的美,并能運用所學到寫作方法去寫散文,寫出有個性的散文。
《揚州的 》(早晨、春天、秋天等)
附資料:
a.德國的冬天
歐洲諸國的地理位置都比較靠北。但實際上德國氣候溫暖,非常適合旅游。這里一年當中四季分明。無論哪個季節來訪問,只要準備中國華北地區適用的服裝就可以了。這里夏季干燥,冬季溫濕多雨。因此夏季不管氣溫有多高,只要一走入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立刻就涼快了,這點跟北京差不多。夏天的夜晚有時比較涼快,帶上毛衣最好。
北部的冬天令人意外的暖和。德國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岳地帶、中部的丘陵地帶、北部的平原地帶分成三大塊。與明朗溫和的中南部相反,北部給人的感覺似乎總是寒冷陰暗。其實這未必正確。夏天北部的氣溫的確比南部低,但到了冬季受海洋的影響,天氣其實要比南部暖和。夏天北部的日照時間短,多陰天天氣,所以難免給人以陰暗傷感的感覺,不過這也算是一種旅游的趣味吧。要不然,冬季到北部去看看如何?
b.德國人的散步
在德國散步
德國人很重視散步這項健身活動,而且是天天走,按時走。參加者自然以中老年居多。我注意窗外的行人,原來許多是散步者,往往是準時來到,風雨無阻。
德國人散步時很注意服裝的整潔,衣冠楚楚,尤其到了星期日,老頭老太手挽著手出來,更是穿得整整齊齊,即使是一套穿了多年的西服,也是熨得平平整整。德語里專門有一個詞叫“星期日服裝”,就反映了德國人的這種習慣。
一人散步太寂寞,故許多人散步或邀伴或牽條狗。據說狗從不在家里拉屎,故迫使主人每天都得帶著它出來遛一圈,客觀上對主人的散步起了督促作用。人狗散步,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以狗的意志為轉移。那狗對某一點發生了興趣,滯留下來東嗅西嗅,那主人就耐心等待,實在不耐煩了,就過去同它“商量”,絮絮叨叨,和顏悅色,那狗好像也通靈性,經過一番“勸說”,也就怡然離開了。
到了休息日有較多的時間,我們到萊茵河對岸七峰山去散步。七峰山有七個山峰,是一個較大的自然保護區。專程開車到這里來散步的人,大都準備走較長的路程,這是更高檔次的散步了,德國人稱之為“徒步”。徒步需一定的裝備,如厚底鞋,束腿褲,一根手杖,以及雙肩背的包,包里裝些飲料、小食品之類。路線的長短由各人根據自己的體力自定。可以選擇爬山的路線,也可只走平地。每到風和日麗的春秋兩季,許多地方都組織“徒步日”,以鼓勵居民到戶外去活動。我曾參加過波恩《總匯報》舉辦的徒步日。手續很簡單,只要按廣告所指定的范圍,到達指定地點即可,領一個證和一張圖,選定走小圈、中圈還是大圈,然后就是隨大流,快慢不限。沿途有許多站,每到一站就蓋一個章,表明走完了這段路,抵達終點者有獎。像這種徒步活動,即使走小圈也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我急于照相和采訪,只走了一段路就折回來了,但后來還是得到了獎品。
德國的地方當局都很重視這種大眾健身活動,除了為居民區盡可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外,還專門為散步者設置路牌,如我們居住的地方,有專門的栗色路牌,指示出散步路線,讓人盡可能避開汽車,走幽靜的小路。即使在七峰山這樣的大片自然保護區,或城郊的大片森林里,也有刻在石上的路標,指明每條路通向何處,距離多少。地方當局還繪制、印刷詳細的徒步地圖,在書店出售。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只要買一份這樣的圖,也就對徒步區了如指掌了,不必擔心走丟了。圖上往往用綠、藍、黃、紅等顏色標明長短不同的路線,供人量力而行。在自然保護區里,也設有大牌子,把本地區的徒步路線圖畫在上面。
德國是一個環境保護極好的國家,在清新的空氣中去尋訪綠色的大自然,實在是一種無上的享受,是一種不論貧富、人人可得的享受,因此,即使在這樣的富裕國家,散步也仍然是最大眾化的健身活動。
c.德國的氣候很溫和,冬天較為暖和;德國人喜歡散步。
d.
井欄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瀟瀟江上村,
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解說:
傍晚,在瀟瀟雨聲中去井欄砂小村投宿,夜里遇到了久聞我詩名的綠林好漢。今后我不用隱名埋姓了,因為如今世上有那么多的綠林好漢。詩在幽默詼諧中包含著頗為嚴肅的社會內容和對現實的感慨。
關于這首詩,《唐詩紀事》上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涉嘗過九江,至皖口(在今安慶市,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云。”這件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為嚴肅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感慨。
前兩句用輕松抒情的筆調敘事。“江上村”,即詩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境;此處卻不經意地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環境氣氛既富詩意,人物面貌也不猙獰可怖,這從稱對方為“綠林豪客”自可看出。看來詩人是帶著安然的詩意感受來吟詠這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夜知聞”,既流露出對自己詩名聞于綠林的自喜,也蘊含著對愛好風雅、尊重詩人的“綠林豪客”的欣賞。環境氣氛與“綠林豪客”的不協調,他們的“職業”與“愛好”的不統一,本身就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幽默。它直接來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詩味。
【第3句】:四兩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聲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詩有“匡廬便是逃名地”之句)。詩人早年與弟李渤隱居廬山,后來又曾失意歸隱,詩中頗多“轉知名宦是悠悠”、“一自無名身事閑”、“一從身世兩相遺,往往關門到午時”一類句子,其中不免寓有與世相違的牢騷。但這里所謂“不用逃名姓”云云,則是對上文“夜知聞”的一種反撥,是詼諧幽默之詞,意思是說,我本打算將來隱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間,看來也不必了,因為連你們這些綠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況“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這里不過用詼諧的口吻對綠林豪客的久聞其詩名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與贊賞(你們弄得我連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脫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這句詩,卻無意中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感受與認識。詩人生活的時代,農民起義尚在醞釀之中,亂象并不顯著,所謂“世上如今半是君”,顯然別有所指。它所指的應該是那些不蒙“盜賊”之名而所作所為卻比“盜賊”更甚的人們,是詩人劉叉在《雪車》中所痛斥的“相群相黨,上下為蟊賊”之輩。相比之下,這些眼前的“綠林豪客”如此敬重詩人、富于人情,倒顯得有些親切可愛了。
這首詩的寫作,頗有些“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味道。詩人未必有意諷刺現實、表達嚴肅的主題,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觸發下,向讀者開放了思想感情庫藏中珍貴的一角。因此它寓莊于諧,別具一種天然的風趣和耐人尋味的幽默。據說豪客們聽了他的即興吟成之作,餉以牛酒,看來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