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先導——傷痕小說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先導——傷痕小說
傷痕小說是社會主義新時期小說創作的第一種全新文學題材。20世紀70年代末,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一舉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經歷了十年動亂,從“四人幫”專制主義桎梏下解放出來的人民,懷著再生的喜悅和強烈的義憤,立即投入到了揭批“四人幫”的運動。一度禁錮的小說創作和整個文壇出現了生機,涌現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創傷”,譴責極“左”路線的破壞為核心的小說作品,被稱為“傷痕小說”。1977年11月,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在《人民文學》發表,成為傷痕小說的奠基之作。到1978年8月11日,盧新華發表了短篇小說《傷痕》,“傷痕文學”和“傷痕小說”得名于此。傷痕文學的創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說。直到莫應豐出版于1979年的《將軍吟》才宣布了長篇傷痕文學的問世。另外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古華的《芙蓉鎮》、葉辛的《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等都是此類主題的長篇代表作。其他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的作品還有:張潔的《從森林里來的孩子》、王蒙的《最寶貴的》、宗璞的《弦上的夢》、韓少功的《月蘭》、從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肖平的《墓場與鮮花》等等。由于很快就有人提出“向前看”的口號,致使“傷痕文學”幾乎半途夭折,而沒有能出現包容更深廣的歷史內容和具有重大悲劇美學意義的作品。但它沖破了“四人幫”極左文藝的種種清規戒律,描寫了人性遭受專制主義與極“左”路線摧殘的悲劇,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