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全詩是什么(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漸》表達依然純潔清白之操守)
王昌齡(?——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改汜水(今河南滎陽)尉,再遷江寧(今南京)丞。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從江寧送至潤州,于芙蓉樓餞別而賦此詩。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在芙蓉樓送別友人辛漸時的贈別詩,描寫了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送別的情景。
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寫詩人與友人道別時的情景,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奇寒孤寂之情。第一句從昨夜的寒雨入手,寫迷蒙煙雨與蕭瑟秋意籠罩著吳地江天,猶如無邊無際的愁網。既渲染了離別的黯然氣氛,又滲透了離人的心頭,道出了離人內心的凄涼。一個“入”字,狀寫秋雨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為詩人感知,暗示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第二句寫天剛放明就要送走老朋友了,連楚山也顯得孤單。天色已明,友人即將登船離去,詩人遙望江北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而自己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江水逝去,孤寂之感悠然而生。“楚山孤”十分傳神,把詩人的孤獨感用山形的孤單襯托出來。
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早在南朝時,詩人鮑照《代白頭吟》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的詩句,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王昌齡托友人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詩人當時正處于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中,所以在此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他從清澈無暇、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是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這里把“玉壺冰”的冰變成了“冰心”,就成了擬人化的手法,把人的形象突出出來了,賦予了新的意境。
全詩構思新穎,感情真摯,用冰心和玉壺這兩個美妙意象相互映照來象征自己光明純潔的品格,營造出了一個清空瑩澈的詩境,在唐代送別詩佳作中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