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感恩的優(yōu)美散文 感恩的詩歌有哪些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作者李商隱,813-858 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河南沁陽市。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進(jìn)士及第。與杜牧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
感恩的心,有感恩的詩。古代詩人不止以詩文考取功名,他們的社交一樣離不開古詩一首,以詩交友,以詩相送,好詩還被記錄下來,成為經(jīng)典永流傳,到千年萬年以后。
唐宋時期,文化氛圍濃厚,情商高不高,得看你手中的筆,能不能下筆成詩。時光至千年以后,我們整天念叨的情商,似乎倒退了。
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就是李商隱寫的懷念師長崔戎和知己崔袞的詩。此詩以景抒情,其清幽的意境,讓人有感同身受,身臨其境之美感。
崔戎是唐代的名門望族,和李商隱有表親關(guān)系,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李商隱和崔戎之間志同道合,非常器重才華橫溢,氣宇不凡的李商隱。崔戎還曾在眾人面前夸獎李商隱寫的章奏,說他是“下筆即千字”,“讀書傾五車”,并對他“極力提攜,并悉心指教”。
李商隱的家境并不好,十歲父親就去世了。兄妹還九人。父親去世后,治家的重任自然要由他來幫助母親承擔(dān)。家里經(jīng)濟(jì)情況不好,他很小就幫人家抄抄寫寫,做雜工,零活來養(yǎng)家。所以遇到的每一個恩人每一個朋友,對他都無比的重要。
所以師長崔戎,崔袞對于他的人生及命運(yùn),充滿了希望和大好前程。
好景不長,公元834年,在李商隱才21歲的時候,師長崔戎不幸因病逝世,這個消息對年紀(jì)輕輕的李商隱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一追憶,懷念從前和崔戎,崔袞在一起的生活。于是寫下了著名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寫駱氏亭的景色,詩人身在翠麗的修竹叢林,清澈的湖水,雨過后潔凈一新的駱氏亭中,環(huán)境顯得格外清幽雅靜,有遠(yuǎn)離塵囂之感。此時此景詩人更是想起了被一座座城池阻隔的長安城里的友人,崔戎,崔袞。
往日情深,而今路途遙遠(yuǎn)。此景清幽,此時倍感孤獨(dú),師長已不在,更是思念。思念之情也宛如隨風(fēng)飄蕩的游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住的長安。重重城池,重重思念,無奈此情不可寄,不知詩人有幾多惆悵。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思緒飄回,眼前的景色有些迷離,陰霾欲雨的天色,一片迷蒙,幸好還不見寒霜。“秋陰”在這里有雙重意義,除了指自然景色,還指詩人此時內(nèi)心抑郁的思友情緒。
天色迷蒙,思念更濃。
留得殘荷聽雨聲,有寧靜的夏天之美。也是也全篇的點(diǎn)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留”,“聽”留得雨聲聽。
“殘荷”本無價值,由于雨點(diǎn)滴荷,產(chǎn)生了一種美的聲韻,錯落有致的聲響,像小朋友彈奏調(diào)皮的音樂。初來時清韻的孤寂氛圍竟因留得殘荷變的活躍了。詩人也沒有那么惆悵了,有朋友可思念也甚好。
留得殘荷聽雨聲。這讓我想起了遠(yuǎn)去的朋友,給我留下的禮物,或離開家鄉(xiāng)時,媽媽給我織的毛衣,朋友似乎沒有走遠(yuǎn),媽媽也仿佛在身邊,離開也不感孤獨(dú)。也是一種“留得殘荷聽雨聲”。
李商隱的一首懷念朋友,感恩的詩流傳了千年。不得不感慨,古代文化人的交友之道,情商之高。而如今呢?我們的情商在用什么體現(xiàn)?我們用什么表達(dá)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