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我國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提出的一種哲學、美學觀點。老子說, “聽之不聞,名曰希” “希聲”便是用耳朵聽不到的聲音, “無形”就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形狀。而“大音”、“大象”則是超乎一般的樂音和物象的一種實體。最美的音樂非耳能聞,最美的物象非目能視。這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
老子哲學中有兩點十分重要,一是它的核心概念“道”,一是它所包含的辯證法。老子認為“道”是一種不可言說、無從把握而在默默不言之中支配萬事萬物的內在力量。它無形無識,不同于“上帝”或“神”,然而又可以體會、領悟,包含著感性因素(“其中有物”、“其中有象”)。不同于“理念”或“絕對精神”。它無為而又無不為。根據老子的論述, “道”乃是通過觀察、體驗、而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作出的對宇宙本體的規定。老子還明確地認識到了萬事萬物間的矛盾統一關系。他不僅看到了矛盾雙方的對立,而且到看了它們的相互依賴性: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基于上述哲學思想,老子把人們可以耳遇目視的現象與隱藏在現象背后、不可用感官直接把握,而又離不開感官的內在規律區別開來,認為后者才表現著“道”。因而對事物有了真正深刻的、本質的認識,那這個事物就不僅是感官所感到的那個樣子了。于是老子提出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觀點。這句話從表面看是矛盾的,既是最高的音樂,怎么能不訴諸聽覺呢?這里有深刻思想。音樂之美并不僅在于聲音,聲音不過是某種內在情感、趣味和思想境界的傳遞者。所以領悟音樂之美不能停留在聲音上,假如音樂只讓人聽到聲音而不能使人領悟到更深的東西。那這音樂則不值一哂。從這一點來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觀點是很有道理的。莊子直接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至樂無樂”的思想。我國后世文論中所謂“外枯中膏”、 “唯造平淡難”的美學思想,可以說都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響。總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思想,既是哲學的,又是美學的。它可以看做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另一種表述。其實質是強調“道”內在的、混一的,恍惚不定、可遇不可求的特征。這種道是音樂,是象、是形,是萬物;它本身是不可以用感官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