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出處】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翻譯】活著的人茍且全命,死了的人算永遠結束。家中再沒有別人,只有一個吃奶的小孫子,媳婦有了孩子還沒離家,出出進進沒件遮身的衣裙。
【全詩】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賞析】
唐肅宗乾元元年 (758) 冬末, 杜甫回到洛陽。 可是不到兩個月, 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 郭子儀退守洛陽, 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 詩人被迫離去, 經新安、石壕、 潼關等地回到華州。 一路上, 他看到了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和人民忍受著痛苦走上正義的衛國戰爭前線的情景, 這些可歌可泣、 可痛可恨的種種現象, 詩人用他的詩歌作了忠實的記錄。 這就是著名的 “三吏” “三別”。 其中, 《石壕吏》 因構思巧妙、 情節生動而廣泛流傳, 成為被譽為 “詩史” 的杜詩的代表作之一。
本詩選自 《杜詩詳注》, 是一首敘事詩。 全詩通過對 “有吏夜捉人” 的形象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橫暴, 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他們的可貴的愛國精神。
詩歌的主體部分是老婦的 “致詞”, 前四句寫 “致詞” 的由來, “暮” “投”“夜” “捉” “逾” 等字, 含義豐富, 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 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一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 “有吏夜捉人” 一句, 是全篇的提綱, 以下情節, 都從這里生發出來。 不說 “征兵” “點兵” “招兵” 而說 “捉人”, 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 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個 “夜” 字, 含義更豐富。 第一, 表明官府 “捉人” 之事時常發生, 百姓白天躲藏, 無法捉到。 第二, 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于百姓已經入睡的黑夜, 來個突然襲擊。 同時, 從 “暮” 到 “夜”, 已經過了幾小時, 詩人已經睡下, 下面發生的事, 是他隔門聽出來的。 “老翁逾墻走, 老婦出門看” 兩句, 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身受抓丁之苦, 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 就知道縣吏又來 “捉人”, 老翁立刻 “逾墻” 逃走, 由老婦開門周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呼” “啼” “怒” “苦” 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一何” 加重了感情色彩, 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 并為老婦接下來的訴說醞釀出悲痛的氣氛。
“聽婦前致詞” 一句承上啟下, 那 “聽” 是詩人在 “聽”, 那致詞是老婦 “苦啼 ”著回答縣吏的 “怒呼”。 寫致詞的內容, 千萬別以為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 從 “三男鄴城戍” 到 “死者長已矣” 是第一次轉折: 差吏撲了進來, 四處搜索, 卻找不到一個男子, 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 快出來!” 老婦泣訴: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她很希望能博得縣吏的同情, 高抬貴手。 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 “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 快交出來!” 老婦回答: “室中更無人”, 就 在這時, 小孫子受到驚嚇, 哭了起來, 縣吏終于抓到了把柄, 威逼道: “你竟敢撒謊!誰在哭?” 老婦不得已答: “惟有乳下孫”。 在縣吏的一再追問下, 老婦只得硬著頭皮解釋: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最后, 為了不讓守寡的兒媳被抓、 孫子餓死, 老婦只好挺身而出: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最后一段只有四句, 照應開頭, 涉及所有人物, 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兩句, 收盡全篇, 于敘事中飽含無限深情, 同時也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