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出處】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注釋】 我登上仙人騎鶴飛天的名樓,揮手送別敬愛的前輩詩友。在這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呵,他要東下繁華的都會揚州。
【全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1]孟浩然長李白十二歲,青年李白出川與之結識時,孟已詩名滿天下,二人結下深厚的友誼,李白寫過許多詩贈給這位好友。這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的一首短詩。廣陵,即揚州。之,往。寫作年月失考。
[2]西辭:從武昌黃鶴樓往揚州,是由西往東,故曰西辭。煙花:泛指綺麗的春景,楊柳堆煙,繁花似錦。
[3]“孤帆”二句:寫孟浩然乘舟而去,李白在樓頭遠望,一直望到江水流于天涯,帆影消失于碧空,詩人情思無窮已。
《唐詩解》:“‘黃鶴’分別之地,‘揚州’所往之鄉,‘煙花’敘別之景,‘三月’紀別之時。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俱在言外。”《唐詩選勝直解》也說:“首二句將題面說明,后二句寫景,而送別之意已見言表。孤帆遠影,以目送也;長江天際,以心送也。極淺極深,極淡極濃,真仙筆也。”
【鑒賞】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算是他的前輩。這首詩大概作于開元十六年(728),是詩人“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時期。在湖北境內,前輩詩人孟浩然的名氣很大,李白對他十分崇敬。在另一首詩中稱他為“孟夫子”,景仰如高山,對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的清高自由非常向往。不向帝王稱臣,這是多么的灑脫高傲,與李白的“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傲性情完全切合。有這樣的切合,才會有惺惺相惜的深摯感情,才能讓感情在生活的每一個時刻自然流出,浸潤在任何場景之中。
孟浩然在一個繁花似錦的季節要到令人神往的揚州去,僅此就牽動了李白的心靈,所以在送別的時候那眼神一直隨之而去,一直到“孤帆遠影”消失在天的盡頭。這不是一般的旅游,也不是一般的送別,而是個性張揚的人生價值宣言,目空一切的送別。為什么這樣講?末兩句表層似乎是寫深情不舍,似乎只有朋友情誼可解,其實不然,那個“孤”字就大有文章。“孤芳自賞”、“孤高”、“月輪孤”、“天才和圣賢總是孤獨的”。這些詞句的對立面是“蕓蕓眾生”,是“俗人”、“俗物”。而李白眼中只有“孤帆”,因為長江上來來往往的船只他是視而不見的,那些都是俗人俗物,其實長江上絕不可能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行駛,一個“孤”字,將李白與孟浩然相同的性情形象地道出。
【賞析】
開頭兩句敘事。交待朋友離開的時間、地點和去向。在煙花三月的暮春季節,在黃鶴樓這個地方,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去揚州。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朋友去揚州應是人生的快事,但是想到朋友分別,仍然會產生留戀之情。后兩句寫景。黃鶴樓上酒筵餞別結束,與朋友握手話別互道珍重后,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登舟揚帆而去,孤帆越來越小,直到消失在碧空盡頭,隱入水天相接之處,詩人仍不忍離去。思緒如面前滔滔江水的詩人,以流向天際的滾滾江水來象征友情和別意,映襯出詩人對好友離去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李白的胸襟開闊,所以盡管這是一首送別詩,卻沒有纖弱感傷的情調,而是顯得豪放曠遠。全詩寫景入神,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且景象闊大,色調鮮明,有詩情畫意的韻味。
【集評】 宋·陸游:“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記》卷五)
【總案】 此詩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孤帆遠影碧空盡”,有的則作“孤帆遠映碧山盡”,此外還有作“孤帆遠映綠山盡”(敦煌殘卷本)的。如作“孤帆遠映碧山盡”,當是江行所見,正如陸游所說,“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如作“孤帆遠影碧空盡”,則是寫出目眺孤帆遠去,以至漸失蹤影。本詩寫送行,就送者的角度來說,自以作“孤帆遠影碧空盡”為是,這樣不僅合理,而且更富有意境,令人有無窮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