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全詩意思,原文翻譯,
【詩句】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出處】唐.張喬《書邊事》
【意思翻譯】營中角聲回蕩充塞萬里清秋,出征之人悠閑地倚靠著戍樓。和煦的春風輕拂昭君的青冢,一輪白日墜落西部邊地涼州。此時浩瀚沙漠再無蕃兵阻擾,偏僻的邊塞也多有旅客來游。吐蕃與唐廷的友情似這河水,愿它永久滔滔滾滾向南奔流。
【全詩】
《書邊事》
.[唐].張喬.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注釋】 ①調 (diao) 角:吹角。斷:盡,占盡。②春風句:意思是說時間雖已清秋,青冢上卻還如沐春風 (指草色尚青,遇秋風而未變白)。青冢 (zhong):指昭君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據傳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獨青。梁州:唐時梁州治所在今陜西南郊。③窮邊:絕塞,極遠的邊塞。④蕃:指吐蕃。此句喻蕃人之長欲南附。作者《再書邊事》云: “羌戎不識干戈老,須賀今時圣主明。”
【賞析】
此詩為張喬游歷邊塞時所作,主要描寫邊塞安寧平靜、沒有 戰事的景象,從中亦表達了詩人的美好愿望。
首聯描寫邊塞的軍旅生活。邊塞是民族矛盾最為集中的地方,故歷 來都屬于軍事重地,然而詩人卻在這里描繪出另外一番景致。在這深秋 時分,悠揚嘹亮的號角聲忽然響起,聲音在空中久久回蕩,而征邊的人則 倚在戍樓上仿佛正在仔細傾聽。這兩句中,“斷”字和“倚”字用得極妙。 “斷”,有劃破、劃開的意思。悠揚悅耳的號角竟然劃破秋日的長空,其聲 音之清亮,以及邊塞之寧靜就都被形象地表現出來了。而一個“倚”字,又 刻畫出征人安閑無事的情形,由此烘托出一片平和安寧的氣氛。
頷聯則描寫昭君墓前和涼州地區的景色。“春風對青冢”一句,暗用 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漢時期,漢匈戰爭時斷時續,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 難。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 和睦相處的局面。此句通過想象昭君墓前秋來依舊春風吹拂的情景,暗 示眼下邊防安定、民族團結的事實,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希望這種和平景象 像昭君墓上的青草一樣始終不變的美好愿望。至于“白日落梁州”一句, 則主要描寫詩人遠望所見。句中的“梁州”,當指“涼州”,與昭君墓所在地 (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相距甚遠。詩人從眼前的昭君墓轉而遙望涼州, 看到整個涼州城都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由此聯想到那兒也同樣是一派 平和的景象。這兩句寫景,一虛一實,突出表現了邊地的安寧。
頸聯進一步就邊地的安寧展開描述。因為邊地沒有戰事,所以廣闊 的大漠上看不見士兵;因為沒有士兵阻撓,所以即使是荒僻的邊地也仍然 有客人游覽。這兩句既體現出一種語意上的因果關系,又通過“無兵”和 “有客”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將邊地的和平景象渲染得更加鮮明。
尾聯“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兩句則通過比喻的手法,表達詩人民 族團結、友好相處的心愿,而這正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故意境又提升一層。
全詩寫景抒情,意脈一貫,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明朗情思,又可見出 詩人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