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出處】唐·王維《欒家瀨》
【意思】在颯颯秋雨 中,湍急的水流,從灘石上一瀉而過。水石相擊,跳波自相飛濺。佇立 水中覓食的白鷺,驟然被這突如其來的水珠驚起,展翅逃飛。一場虛驚 之后,便又安祥地飛落原處。水流湍急,竟然驚飛白鷺,可見環境的寧 靜,飛而復落更顯其文雅,而且白鷺此舉又構成欒家瀨極有趣的一幕。
注: 淺,通濺,水流急的樣子。
【鑒賞】跳動的浪花相互激濺,白鷺因水花聲而受驚飛起,又緩緩落 下。水花相濺的聲音能有多大,但白鷺卻被其驚動而飛起,詩歌以此細節 的描述,襯托出欒家瀨環境之恬靜清幽。白鶴受驚而飛,懸又落下,整個 畫面又歸于安靜。詩人善于捕捉自然中的動人美景,再現了一幅和諧自 然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真可謂“詩中有畫”。
【全詩】
《欒家瀨》
.[唐].王維.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鑒賞1】
王維40歲后便隱居輞川,寫了不少山水田園詩,輯成《輞川集》。這首詩是該集中的第13首詩。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在颯颯的秋雨聲中,山泉急速地向下流瀉。跳動的浪花相互激濺,白鷺驚起又緩緩落下。這首詩別創新意,寫得活潑而富有情趣。自然景色恬靜清幽,并無人在。秋雨“颯颯”,“跳波”濺起的水花“相濺”,白鷺被水聲驚起,上下翻飛,動靜相生,體現了王維山水田園詩對自然景物的高度藝術概括力。
善于捕捉自然生態美,使王維獨具慧眼,使他的山水田園詩具有優美和諧的意境。“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兩句,水花濺起又落下,白鷺驚起而又飛下,一切終究還是歸于寧靜,這令人賞心悅目的畫面,是眼前實景,一經詩人攝入他的詩中,便成為于清雅中含有無窮意蘊的佳句。
【鑒賞2】
動和靜是一對矛盾,在詩歌藝術中是經常可見的。這里專說以動襯靜,或者說以動寫靜。靜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現的。詩人們經過靜觀默察,往往選用恰當的動態來襯托渲染,從而更突出了靜境。梁朝詩人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便是一聯以動襯靜的名句。相反,誰若是單純地一味地以靜寫靜,便很可能把大自然寫成一片死寂,喪失了客觀世界原有的生機和意趣。王安石為了不蹈襲王籍窠臼,寫了“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魏慶之《詩人玉屑》引《苕溪漁隱叢話》),表面上似乎沒有鳥鳴山會更幽,其實卻是以靜寫靜的敗筆,呆板滯塞,毫無靈氣可言。我國古代的詩論家也是深懂以動襯靜的妙諦的。他們提出“靜不可言靜”(《詩人玉屑》引陳永康《吟窗雜序》),“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冷處有神”(吳雷發《說詩管蒯》)等等,都是很有卓見的。
山水詩人王維是以動寫靜的高手,《欒家瀨》只是諸多好例中的一個。颯颯秋雨,帶給人陣陣涼意,而溪澗中的石上清泉,借著雨勢,又叮叮咚咚地奏起了誘人的天籟。和諧流美的聲聲合奏,構成一個幽靜出塵的境界。詩人癡迷地沉浸在野趣橫生的大自然懷抱中,幾乎忘記了塵世一切的喧囂。以上這些畫面還只是來到欒家瀨后的初步所見,接著詩人驀然發現溪澗中別具的美景奇趣:水流湍急,撞擊在山石上,不斷濺射出無數碎珠寒玉,驚飛了溪邊的幾只白鷺;它們在半空中徘徊了一陣,覺得沒有任何危險,又相繼落到了原先棲息處。在這一連串的動態聲響的變化中,大自然顯得越發清新幽靜,而在無比幽靜的氛圍里,又透露一種蓬勃的生氣,蘊蓄著詩人熱愛自然美的真摯感情。
以動襯靜,要超過王維是太難了。中唐元稹有一首《晚春》:“晝靜簾疏燕語頻,雙雙斗雀動階塵。柴扉日暮隨風掩,落盡閑花不見人。”雖然題材和風格與王作不同,但應該承認在以動襯靜的寫法上,也是頗為成功的。正由于院子中寂無人聲,燕雀的喧鬧才格外突出,反過來更襯托出村居的寂靜。風掩柴扉,閑花落盡,是進一步寫靜之久長。細加品味,《晚春》多少還有人為的痕跡,比不上王作的清淺自然,“不著一語,盡得風流”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