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出處】唐·杜甫《又呈吳郎》。
【意思】草堂前的幾棵棗樹,任憑西鄰去打棗,因為她是一個貧困的無兒的寡婦。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全詩】
《又呈吳郎》
.[唐].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注釋】任:聽任,放任。不為:要不是因為。困窮:困難窮苦。寧有此:怎么 會這樣呢?指貧婦人打棗這件事。只緣:正因為。恐懼:指貧婦人的害 怕。轉須親: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熱。即:馬上。防遠客:指貧婦人對 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擔心。插疏籬:吳郎修了一 些籬笆。甚真:太認真了。征求:指賦稅征斂。貧到骨:非常貧窮。戎 (róng)馬:指戰亂。
【解題】
此詩作于大歷二年(767)。時杜甫在夔州,原住瀼西草堂,西鄰有一貧困寡婦常至堂前打棗子吃。是年秋杜甫遷居東屯,將瀼西草堂讓給來自忠州的親戚吳郎居住,曾有《簡吳郎司法》一詩提及此事。這姓吳的親戚遷來后即插上籬笆,意在防止別人來撲棗,寡婦向杜甫訴苦,于是杜甫又寫了這首詩送給姓吳的親戚,所以這是一封詩的信札。呈:送。吳郎:姓吳的親戚,名不詳。詩中寫了詩人對貧困寡婦的同情,委婉批評吳郎插籬笆的舉動,并從寡婦之苦聯想到兵荒馬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為此涕淚沾巾。仇兆鰲注云:“此詩是直寫真情至性,唐人無此格調,然語淡而意厚,藹然仁者痌瘝一體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
【賞析】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撲棗”就是打棗。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放任。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仿佛是在對吳郎說:對于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困窮”,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正由于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這里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陜西民歌云:“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