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出處】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意思翻譯】
白酒剛剛釀熟時我從山中歸來,黃雞在啄著谷粒秋天長得正肥。
喊著童仆給我燉黃雞斟上白酒,孩子們嬉笑吵鬧牽扯我的布衣。
【全詩】
《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賞析】
這首詩在唐人所選唐詩的本子里,如 《河岳英靈集》、《又玄集》,都題作 《古意》,因此有人懷疑現在的題目是后人所加,且系誤加,李白是否曾寄家南陵 (在今安徽東南部),是個疑問。不過我們拋開題目,僅從詩的內容來看,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第一,詩中說:“余亦辭家西入秦”,說明詩寫于被征召西入京師長安的時候。李白一生受召入京只有一次,在唐玄宗天寶元年或二年 (742或743),這可以確定詩的寫作時間。第二,詩人這時或在游歷山水,或正隱居山中,聽到征召詔命,遂由山中歸家,與兒女辭別,所以詩中說:“白酒新熟山中歸”,即從山中歸來,這可以指示寫詩時的環境背景。至于辭家的地點是否在南陵,不影響對詩意的了解,可以暫且存而不論。
李白從早年起就懷有強烈的從政愿望:“愿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留別王司馬嵩》)為此,二十五歲那年,他離開蜀中家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謀求政治上的出路。可是一連奔波了十七、八個年頭,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人已四十出頭,卻一無所獲。雖然他始終懷有樂觀的展望,堅定的信心,卻也不免常有一種失落的悲酸:“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現在居然喜從天降,得到當朝天子的征召,多年的渴望與追求化為現實,希望的火光已把前程照亮,如何不令人歡騰雀躍呢? 于是詩人在辭家登程時,寫下這首狂喜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