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出處】唐.張旭《桃花溪》
【意思翻譯】飄落的桃花整天地隨著溪水漂流,進入桃 花洞的洞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后用來表達一種向往世外桃源的思 想情感。
【全詩】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釋】①飛橋:高橋。②石磯:水邊突出的巨大巖石。
【鑒賞1】
賞桃花詩。唐代張旭作:“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據傳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原型的。因此,以桃花溪為題材的詩詞不勝枚舉,但像張旭這首《桃花溪》只用28個字就將桃花溪的那種仙境般的氛圍和詩人“欲盡其源”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值得我們細細品賞。“隱隱飛橋隔野煙”:一座橫跨山溪的長橋,將煙霧繚繞的桃源仙境與詩人所處的“凡界”一分為二。這是遠觀、遠景,接下來——“石磯西畔問漁船”:那煙霧繚繞的仙境撩撥得詩人禁不住向漁人詢問——《桃花源記》中有幸進入仙境的就是打漁之人。“問漁船”將詩人那微妙的心態表露得纖悉無遺。
這是近景、特寫。緊接著就是“問”的具體內容了。“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溪水中整天都有桃花順水而下,那么桃花是從哪里流出來的? 那“初極狹才通人”的小山洞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詩人沒有寫漁人的回答,因為不需要寫。為什么呢? 桃花源本來是虛構的,詩人心里很明白,只是因為向往,因為心儀,才忍不住“明知故問”的。但是,讀者從這“明知故問”中可以體會到詩人對世外桃源的心馳神往和可望而不可“入”的惆悵心情。這惆悵心情也感染了讀者,因為詩人筆下清幽明麗而又渺茫朦朧的畫面也會惹得讀者發問一聲:洞在清溪何處邊?
【鑒賞2】
唐代詩人張旭(約711年前后世)作。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常在大醉后草書,落筆揮灑,變化無窮。他把草書筆意運用到詩歌的創作中,因此他的七絕詩以構思新奇精巧、境界曲折幽深見長、詩中還時常給人以滿紙煙云之妙。這首詩就體現了上述藝術特色。
首句“隱隱飛橋隔野煙”,寫遠處云煙迷茫,溪上飛橋隱隱可見。一個“隔”字暗示是遠觀,構成了遠距離的畫面,幽深、神秘、朦朧,而且富于動態。次句“石磯西畔 問漁船”寫近景。石磯嶙峋,溪水奔流,漁船輕搖。后二句:“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是詩人向漁人問訊。詩人佇立在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錯把眼前漁人當作曾經訪問過世外桃源的那個武陵漁人,于是迫不及待地向他打聽進入桃花源的洞口在哪里。這兩句問語,深深地表達出詩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理想境界的急切心情。這里在問中寫景,用筆也巧妙。
全詩由遠而近,由觀而問、由實及虛。把桃花溪清幽、秀麗的景色描寫得有層次,有變化,富于濃郁的畫意和深遠情趣,而詩人用筆卻素淡空靈,如同一幅寫意畫,其清遠含蓄的筆情墨趣,很耐人尋味。
【鑒賞3】
這是一首山水詩。
詩題是“桃花溪”,詩一開頭先寫溪流。但是,詩人并沒有正面寫溪 流,而是寫橫臥于溪流之上的“橋”。這橋也不是近在眼前,而是“隔”著 “野煙” “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的一座小橋。由于煙嵐的浮動,那橋在望中 給人以動感,所以說“飛橋”。詩人寫的是橋與野煙,但卻可以使人們憑著 自己的審美經驗,想象到那溪流的悠長與兩岸景色的引人入勝。在這一句 中,詩人用“隱隱” “隔野煙”從總體上描繪溪流,造成飄緲、朦朧、淡雅 的藝術境界。由于這境界是如此的令人神往,于是,就有了下面三句: “石 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石磯”一句,承上 啟下,但卻不是一個簡單的敘述句,而是包含著時間與空間的流動。詩人為 眼前所見到的美景所吸引,欲窮其源,探問究竟。于是,緣溪而行,以致于 “盡日”行于溪邊,仍未窮其源頭,依然看到的是“桃花” “隨流水”的清 麗景象,好奇之心促使他不得不問溪畔的漁翁: 通往世外桃源的洞口究竟在 清溪的哪一邊?后二句是詩人問漁翁的問話。它化用了晉代陶淵明在《桃花 源記》所描繪的景象。“桃花”、“流水”、“清溪”是詩人“盡日” (一 整天)看到的。它不僅照應了詩的題目“桃花溪”,而且把眼前“盡日”看 到的景象通過漁人同《桃花源記》聯系起來,使其更富于一種神奇的魅力。 問而無答,更具有一個悠長的興味,體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