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出處】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意思翻譯】澗邊絕谷幽生的花草讓人憐 愛,樹間黃鸝的啼叫聲也是那么悅 耳動聽。春水挾雨上漲更急,渡口 寂寂無人,唯有一條小船獨自橫泊 搖曳。詩句通過寫景道出了一種閑 逸自適的情懷。
【全詩】
《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翻譯】
最使人憐愛的
是生長在澗溪邊的幽幽小草,
有幾只黃鸝鳥
在深密的樹林里鳴叫,
暮色里,雨水匯入了春潮,
卷起湍急的波濤,
荒郊野渡,人跡杳杳,
只有渡船在水上橫漂。
【注釋】滁(chú)州:在今安徽滁縣。
【題解】
這首詩是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任滁州刺史時所作。滁州,今安徽滁縣。西澗,俗名上馬河,在滁州城西。
詩的前兩句寫“獨憐”澗邊的幽草,而對樹林中鳴叫的黃鸝漠然置之。詩人將甘于寂寞的幽草與居高自炫的黃鸝相對照,流露出詩人恬淡的胸懷。后二句先寫出“雨急”的情形,將西澗春景描繪得生機勃勃,最后用“野渡橫舟”收尾,一幅春江渡口自然寧靜的景象如在眼前,反映出詩人對山林隱居生活的向往。這首詩構思新穎,筆法細膩生動,意境清遠,如同一幅“滁州西澗”的風景畫。尤其是“春潮帶雨晚來急”二句,甚為后人稱許。宋代曾以“野渡無人舟自橫”為題招考畫士,可見這首詩對后世的影響。
【全詩鑒賞】
滁州,唐時屬淮南道,州治為清流縣(今安徽滁縣)。韋應物于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781)任滁州刺史。
滁州之州城,群山環抱,西澗在城西門外,俗稱“上馬河”。據歐陽修云,西澗無水,大約在宋時即已淤塞。
這是一首字淺意深的小詩,歷來為人們喜愛、背誦。憐,愛;黃鸝,黃鶯;深樹,即樹叢深處。春潮,二三月間河水盛漲,稱“春潮”,也叫“桃花汛”。
此詩也是一首優美的山水詩,像一幅具有幽靜意境的風景畫。畫面上有一條溪流,碧草萋萋,長滿兩岸,上面還有濃密林蔭覆蓋,樹叢中更有黃鶯在鳴囀。這是一個郊野之渡頭。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無人影,船夫也不在了,傍晚,因雨澗里的水漲得更滿了,流得更急了。系在渡口上的小船沒人撐它,也自動橫轉,自在地飄蕩。
這就是這首詩所營造的和諧幽靜的境界。由于它洋溢著詩情畫意,后世不少人緣詩作畫。“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最惹人喜歡的名句。通過畫面自然地流露了詩人的恬靜心境和高雅的情趣。
有人認為,這也是一首諷喻詩,言通篇比興,“君子在下,小人在上”的“刺入詩”。我看,未必如是。因為作品本身讓人很難找出哪個字眼具有明顯的“刺人”寓意。
【翻譯】
最使人憐愛的
是生長在澗溪邊的幽幽小草,
有幾只黃鸝鳥
在深密的樹林里鳴叫,
暮色里,雨水匯入了春潮,
卷起湍急的波濤,
荒郊野渡,人跡杳杳,
只有渡船在水上橫漂。